EN
https://www.gov.cn/

退耕还林20年 看今日延安“绿肥黄瘦”

2019-09-02 09:56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8月29日航拍的被绿色环绕的延安市宝塔山。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一轮红日照耀在延安市吴起县吴起街道走马台村杨青流域山峁上(6月6日无人机拍摄)。1998年,吴起县开始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战略开发决策。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走出了一条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路子。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延安市安塞区延河畔的湿地(8月15日摄)。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8月28日航拍的被绿色环绕的延安市城区。巍巍宝塔山见证了延安大地“绿肥黄瘦”的变迁。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航拍的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景色(2010年10月2日摄)。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8月28日,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方厢村的白洁(左)在自家苹果园里采摘苹果。以“洛川苹果”为代表的延安苹果,年产值达120亿元。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青山环抱的延安市安塞区城区(8月10日无人机拍摄)。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延安市安塞区城区(8月10日无人机拍摄)。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延安市安塞区雷坪塔村的张莲莲夫妇在林下喂鸡(8月27日摄)。37年来,张莲莲夫妇扎根山沟造林,栽成了20多万棵树木。如今张莲莲一家依靠繁茂的林木发展生态养鸡等产业,过着富足的生活。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延安市延川县境内的晋陕大峡谷,两岸青山相对(8月14日无人机拍摄)。经过多年的持续绿化,延川县让树木很难成活的晋陕大峡谷披上了绿装。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游人在延安市宜川县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秋游(2009年10月15日摄)。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游人在延安市万花山公园休闲(2008年5月6日摄)。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航拍的延安市凤凰山景色(2010年10月2日摄)。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延安市吴起县吴起街道走马台村杨青流域流动的云海(6月6日无人机拍摄)。1998年,吴起县开始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战略开发决策。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走出了一条在修复生态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修复生态的良性循环路子。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两只山鸡行走在延安市吴起县金佛坪山川道路旁(6月5日摄)。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一辆汽车行驶在绿树成荫的延安市吴起县走马台村的山道上(6月5日摄)。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过去的延安,“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如今,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在这变化背后,是延安人20年的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1.jpg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