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沂蒙小柳条织出好生活

2019-10-16 17:02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济南10月16日电 题:沂蒙小柳条织出好生活

新华社记者张武岳

柳编艺人老杨今年66岁,本是可以喝着茶、守着小电视颐养天年的年纪,可他还在管理一个柳编工作室,编柳条的手艺从未放弃。他一边干活一边对记者嘀咕:“你说,咋靠编筐才能让沂蒙老区百姓都住上楼房呢?”

老杨名叫杨进邦,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临沭柳编是受保护的省级非遗项目,经济效益和附加值也不能忽视。”在越来越注重用非遗文化产品点亮美好生活的今天,老杨的担忧变成了欣慰。小柳条织出了沂蒙老区致富路,装点了城乡人民的生活美。

老杨的工作室向西南走20公里,是临沭县曹庄镇马庄村。秋日暖阳中,73岁的张兴彩一边手指翻飞,一边和老伴说笑。不过一刻钟时间,几根柳条就编织成了一个“小筐”。

“以前下蛋的老母鸡是‘银行’,现在编小筐的老太太成了‘银行’!”张兴彩的老伴赵映奎笑道。

“这种小筐,我一天能编三四十个,还不耽误做农活、做家务和接送孙子。”张兴彩说,一个月算下来,自己能赚将近2000块钱。

这并非村民自发行为,而是受企业委托。企业派出业务员与农户对接,提供柳条、铁丝等材料,分发样品,商议制作数量,在农户做完后收货并支付报酬。这些柳编半成品最终汇集到当地柳编工艺品企业中,加工后上市。

“在年轻人普遍愿意外出打工的背景下,我们给留守老人创造了工作机会,虽然收入不及外出打工,但工作轻松,还不耽误照顾家里。”临沂荣华文创藤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全说。特别是当前农闲时节,正值厂家为春节期间的大量供货做准备。公司如今给2000多人提供工作机会,都是周边村的村民。

谈笑间,记者随手拿起张兴彩刚刚做的“小筐”,其实这是个小花篮。这类物件正是当今流行的简约自然风格家庭装饰品。柳编公司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设计,然后让村民制作,生产享誉国际的“爆款”。

“公司要的东西跟以前编的普通的筐、簸箕等日常用品手工都一样,只是换了个模样。”张兴彩说,“现在不仅卖价高,而且听说还是卖给外国人。”

临沭柳编自唐朝起已延续千余年,自1973年被纳入我国出口计划后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如今,临沭县的柳编企业有百余家,大多数为出口型。今年1月至8月,全县柳编企业实现自营出口9.2亿元,占全国柳编出口的三成左右。

“公司近些年的出口额都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让我们有能力吸纳更多村民,为他们提供就业和增收的机会。”自小与柳编结缘的张志全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给企业“打工”之余,当地很多村民搭上了电商的快车,自己开网店、做老板,凭借手活和头脑创造财富。如今临沭当地柳编网店达到400家以上,拥有1个“淘宝镇”、6个“淘宝村”。

今年6月份,在同村做电商的年轻人建议下,青云镇周官庄村的柳编艺人周圣福注册了短视频平台“快手”的账号。出乎他意料,小女儿拍摄的他在家中制作柳编公鸡艺术品的视频火了,周圣福一下成了柳编界的“网红”。

很快,周圣福接待了一个“特殊”的客户。“快手”的工作人员到他家中拜访,提出为他在平台上发布的视频作品提供免费的推广服务,以促进网友对传统工艺的关注。

“有这么多人关注这门传统手艺,我们编筐也更有干劲了。”周圣福笑道。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雷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