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黑龙江省紧扣关键节点推动残疾人康复民生工程

2021-04-02 11:03 来源: 黑龙江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康复,于残疾人来说如同一扇门,通往声音、色彩、律动的世界。如果说,命运为残疾人关闭了一扇窗,那么过去几年来,龙江的一桩桩暖心工程、一项项务实举措,则为残疾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门。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将其纳入健康龙江战略,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核心目标,以精准康复为主要抓手,大力推动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完善,提速赶超、转型跨越,康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残疾预防理念入脑入心。

精准施策 打通残疾人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

鸡西市恒山区的王洁今年24岁,因幼时双侧小腿冻伤截肢,使她一度患上了抑郁症。由于没有生存技能,只能靠低保维持生活。

鸡西市残联工作人员在深入摸排中发现了她,为其开出精准康复“处方”:通过辅助器具适配,补偿身体功能,通过心理疏导,重拾生活信心。

取模、测量、制作、调适、训练,假肢适配技师一次次帮王洁做身体康复;沟通、倾听、户外郊游、参加各种活动,心理康复师一直陪伴她左右。半年后,笑容终于在王洁脸上绽放,她渐渐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当地残联帮助下,王洁又掌握了一技之长。如今,王洁不但能养活自己,还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

王洁,只是我省精准康复服务受益者中的一个代表。2016年,省残联会同民政、人社、教育、财政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黑龙江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按“精确化识别、个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思路,采取“问需响应式”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精准化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

几年来,残疾人精准康复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建立,需求实时更新、服务实时录入、档案实时管理,康复服务实现线上管理。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开展UFE精神障碍试点工作,创新社区康复服务模式。打造“因人施策式”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品牌,拓宽康复服务方式,由“普惠式”基础性服务到“因人施策式”个性化服务,我省打通残疾人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

应救尽救 从项目化运作跃升为制度性保障

0-6岁是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黄金干预期”,在此期间加强康复训练,不仅能减轻家庭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孩子未来有很大机会走进学校、参与社会生活。

朱金源,2015年出生于大庆市肇州县兴城镇杏山村毕家围子屯。在出生常规测试中,医生发现朱金源听力较弱,建议家长复检,但朱金源父母并没在意。2017年夏,家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带她去了医院。朱金源被诊断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双耳听力90分贝。这一诊断犹如晴天霹雳,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残联组织为朱金源免费佩戴了助听器,送她进入大庆市残联康复中心进行免费康复训练。2018年1月,朱金源又接受了免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经专业评估,她的听觉康复级别为一级,言语最大辨识度为0基础。

朱金源命运的逆转从康复开始。康复中心的教师团队从察知声音入手并配合发音练习,从“a”开始,一个字母、一个词语、一个短句,十遍、百遍、千遍……两个月过去了,朱金源仍然一声不吭。家长放弃了,可是老师仍坚持不懈,努力唤醒那无声的世界。终于,朱金源喊出了第一声,“妈妈”。

现在,朱金源在人工耳蜗辅助下可以像健听儿童一样听和说。她,聪明、可爱、动手能力极佳,即将步入幼儿园开启新的生活。

为提高贫困残疾儿童生活质量,重建其生活自理、学习及社会交往能力,2017年6月,省残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春蕾圆梦儿童康复行动,为符合条件的城乡有康复需求的0-6岁残疾儿童提供手术及康复训练补助。

2018年11月3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出台,囊括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截至2019年11月,全省13个市(地)、125个县(市、区)均在门户网站公示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经办人和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残疾儿童监护人可向残疾儿童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残联提出申请。康复费用经残联组织审核后,由同级财政部门与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直接结算。

至此,我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从项目化运作跃升为制度性保障。残疾儿童康复,真正实现了“康复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群人”。

关口前移 大力营造残疾可控可防社会氛围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战略。

2016年12月20日,省政府残工委制定出台《黑龙江省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施意见》,对加强残疾预防,有效减少、控制残疾的发生、发展作出部署。随后,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部门间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决策支持、综合推进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试点先行,探索建立残疾预防综合干预机制。2016年开始,我省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等3个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开展孕产妇产前筛查等重点干预项目,建立残疾报告制度,全面建立起覆盖全人群、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组织管理体系和综合干预机制,有效控制残疾发生发展。

自2017年8月25日第一次“全国残疾预防日”以来,我省各级残联组织坚持常态化、导向化、多样化,在“残疾预防日”“爱耳日”“世界孤独症日”等重要节点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2020年,省残联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通过云课堂为听众讲解儿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残疾和孤独症的预防及早期干预等方面的知识,公众号连续1个月发布残疾预防宣传片、各地活动报道,营造残疾可控可防的良好社会氛围。

夯实基础 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且不断提升服务覆盖率,是我省持之以恒的目标。2020年11月10日起,残疾儿童“感觉统合治疗”项目正式纳入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至此,我省已有30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有力地满足了残疾人康复需求。

“十三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持续推动下,我省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内容及标准被写入卫健部门《母子健康手册》,印发《黑龙江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健康龙江2030”规划》《黑龙江省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6-2020)》等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出台,多方位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保驾护航。

作为康复服务体系的一体两翼,机构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同步跟进。2019年5月,省残联组织专家研究、起草并会同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卫健委联合出台了《黑龙江省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准入标准和服务规范(试行)》。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受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委托,编写并出版《中国脑瘫康复指南》《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服务指南及团体标准》《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指南及团体标准》《小儿脑瘫康复服务指南》《康复护理指南-脑瘫、孤独症》等指导性专著。截至目前,全省确定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90家,确定康复评估机构753个,确定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残疾人专门协会、助残社会组织等作为本级残疾人定点康复服务机构838个。“十三五”以来,省级累计举办康复专业人才实名制培训班20期,培训在岗康复人员1672人次,康复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知识普及、服务基层、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区域康复服务机构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残疾人福利机构、残疾人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初步形成。(赵妍莉 记者 王彦)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