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发布
 
国土资源部新闻发布会介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4月22日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上午10点30分,国土资源部在重庆召开国土资源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成果新闻发布会。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巡视员夏俊]各位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同志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国土资源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成果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是国土资源部纪念第42个“世界地球日”,大力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国土资源部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应对气侯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部署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与对策”研究与调查工作,部署了全国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并与天津市联合开展了天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试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刚才我们又隆重举行了“重庆·中国温泉之都”的授牌仪式。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是为了向大家通报工作进展和相关成果,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并在发布席就坐的有: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先生,中国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同志,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同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女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同志。

    下面,首先请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关凤峻司长发布国土资源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关情况。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各位来宾,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国土资源部利用这个重要的日子,在重庆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土资源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工作。下面,我介绍相关工作情况。 

    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相关工作,包括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工程示范、地质碳汇潜力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等。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简要介绍一下相关的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地热能。地热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按照埋藏深度,200米以浅的称为浅层地温能、200米至3000米的称为地热和3000米以下的称为干热岩。开发地热能,可以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个概念,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集中排放源中分离捕获,注入地下深部适宜地层中,通过物理、化学等作用储存于地下,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这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关键技术之一,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第三个概念,地质碳汇。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碳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有一部分进入了岩石圈,形成了地质碳汇,主要包括岩溶碳汇、土壤碳汇和矿物碳汇。研究地质碳汇过程,探索人为干预下的增加碳汇途径和技术方法,可以为国家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地质依据。

    第四个概念,气候变化地质记录。黄土、冰芯、石笋、海洋沉积、湖泊沉积等地质体在形成过程中,记录了过去全球变化过程,地质记录研究可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历史,弥补现代气候变化观察记录的不足,获得现代地球气候变化规律和机制的理解,寻找与今天状况接近或相似的"历史相似形",从而为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服务。  

    大家知道,所谓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全球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明显。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大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本世纪以来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断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到目前已上升到360ppm。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到0.6℃。据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刚刚过去的1998年至2007年,是有记载以来最暖和的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已给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了众多灾害: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地质灾害等等。因此,为减灾防灾,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工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两种途径,一是多利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此,我部近年来开展了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碳汇、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地热能开发利用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首次开展了20多个省区地热考察和普查。1975年在西藏羊八井我国首次勘探出高温地热,并用于发电,总装机容量24兆瓦。90年代以来,我国地热开发逐步发展起来,地热井的深度越来越大,最深的已超过4000米,范围也超出了地热异常带。1999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我部以北京、天津为试点城市,开展了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建立了监测体系和实施了开发利用示范工程。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据初步估算,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每年浅层地温能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准煤,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利用热量相当于每年3.5亿吨标准煤,如果有效开发利用,扣除开发利用的电能消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5亿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亿吨。全国12个主要地热盆地地热资源储量折合标准煤8530亿吨,全国2562处温泉放热量相当于每年452万吨标准煤,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每年可利用热量相当于6.4亿吨标准煤,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等13亿吨。我国大陆3000米至10000米深处干热岩资源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是我国目前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的26万倍,潜力十分巨大!

    我国多年来地热能直接利用量稳居世界第一。到2010年底,全国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14000万平方米,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3500万平方米,全国高温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24兆瓦,洗浴和种植使用地热热量约合50万吨标准煤;各类地热能总贡献量合计500万吨标准煤。2010年,我国煤炭消耗接近30亿吨,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约相当于32.5亿吨标准煤,可见,我国地热能利用占能源消耗总量非常小,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能,节约煤炭消耗的空间十分巨大。

    "十二五"期间,我部将启动地热能调查与开发利用工程。通过实施该工程,到2015年,预计全国地热能利用总量达到2.0(乘10的18次方)焦耳,相当于6880万吨标准煤,届时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7%,每年可以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废渣1.8亿吨。   

     二、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 近年来,我部组织开展了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估,并与企业合作,启动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

    目前,已经确定了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评价体系,基本完成了国家级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工作。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河套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10个沉积盆地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及图册编制,初步圈定出一批储存远景区。通过与神华集团合作,在鄂尔多斯盆地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确定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程勘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初步建立了二氧化碳逃逸的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制定并优化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程监测方案,建立了二氧化碳注入深部含水层迁移数值模拟系统。

    "十二五"期间,我部将继续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与示范工程。完成全国1∶50万比例尺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调查评价,完成碳源集中分布区1∶5万比例尺的调查3万平方千米,圈定90处储存工程靶区,实施3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建立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评价与工程技术方法体系。

     三、碳循环和碳汇潜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关系研究,建立了岩溶地区碳循环源汇通量的评价模型,初步揭示了岩溶动力系统中碳循环的运行机制。自1999年以来,我部组织完成了160万平方千米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中有机碳的高精度数据,为计算土壤碳库、开展土壤固碳潜力评价、科学筛选土壤碳汇变化的监测网络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部将继续实施地质碳汇潜力评价与固碳示范工程。完成我国主要岩溶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区、基性-超基性岩矿物带1:25万比例尺的碳汇环境地质调查,构建地质碳汇监测网络,评价我国地质碳汇潜力;完成典型地区1:5万比例尺的地质碳汇调查1万平方千米;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岩溶增汇示范工程2个。 

    四、古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 我国地质学家在揭示第四纪全球古气候环境变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西南地区长时间尺度石笋记录古气候研究,阐明了气候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影响;我国青藏高原和内蒙古湖泊堆积研究,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一系列冷暖古气候变化事件等。1999年以来,我部充分利用航空遥感技术优势,调查评价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川和雪线、北方地区荒漠化、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沿海海岸线等环境影响,系统评价了它们在过去三十到五十年间发生的变化。

    "十二五"期间,我部将继续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研究13万年以来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周期性、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以及二者的相关性,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

    此外,我部"十二五"期间还计划实施抗旱减灾工程,提升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完成粮食主产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18万平方公里; 完成我国以地下水供水为主的北方15个省会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调查评价;完成严重干旱缺水山区1:5万水文地质专项调查35万平方千米。预计应对极端气候地质减灾工程可直接解决800万人的饮水困难,带动地方政府多渠道投资,解决20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总之,我部将继续积极推进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碳汇潜力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研究等工作,力争为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的通报完毕,谢谢大家!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巡视员夏俊]下面请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陈小宁副司长介绍部市合作开展的天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成果。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下面我介绍国土资源部与天津市政府联合开展的天津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果。

    为进一步推进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总结探索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的工作模式,更好指导全国的工作。2009年至2010年,我部和天津市联合开展了"天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包括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地温动态监测网建设和浅层地温能利用示范工程建设等四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全面完成了天津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查明了天津市浅层地温能分布特点和赋存条件,评价了资源量和开发利用潜力。计算出浅层地温能的可利用资源量为1748万亿千焦,冬季可供暖面积13.4亿平方米,夏季可制冷面积12.6亿平方米。每年浅层地温能可利用资源量全部开发可节约标准煤5974万吨,扣除开采的电能消耗,可节约标准煤4480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1.17亿吨,减少环境治理费用15.32亿元。这一成果打破了以往认为全国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潜力仅为6000万吨至8000万吨标准煤的结论!

    二是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完成了天津市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划定了开发适宜区,分别圈定了适宜地下水、地埋管开发方式的地段,提出了合理的开发利用规模。

   三是实施了梅江会展中心等10个具有代表性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提出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范化建设提供了依据。10个示范工程项目总供热\制冷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等10万吨。

    四是建立了由12个动态监测站、1个试验场和1个试验研究基地组成的浅层地温能动态监测网,制定了《地埋管地源热泵动态监测技术规程》。

    五是为实现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政策研究工作,完成了《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政策研究》报告和《关于推进天津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工作的建议》。  

     天津试点工作成果,形成了可在全国推广的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模式"、"规划编制模式"、"动态监测模式"、"工程示范模式"和"工作监管模式"。天津试点工作成果,进一步坚定了我部大力推进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开发利用的决心和信心。  

     为启动更多城市调查评价工作,今年3月16日,我部在天津召开了天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经验推广会。决定在全国推广天津试点工作中总结提出的"调查先行、规划跟进、工程示范、监测到位、政策保障"的工作方法;要求各地按照天津在决策层面成立领导小组、在协调层面部门联动、在实施层面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做法,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进一步部署了今后几年全国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工作。

    我部计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按天津模式,实行省部合作,联合开展全国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工作,查明各省会城市资源量,划分开发利用适宜区,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建立监测网。以此推动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为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为增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话语权提供科学依据。借此机会,我也向新闻界的朋友们通报一下我国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的总体情况。 

    我国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前期的十几年内,虽然31个省(区、市)都不同程度地做了一定工作,但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评价,资源分布不清,地质条件适宜区不明,开发工作进展缓慢。

    2008年,我部在全国启动了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试点工作,并于当年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通知》,发布了《浅层地温能勘查技术规范》、成立了浅层地温能研究推广中心、举办培训班培训了大批调查评价人才,为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部在2009年制定的《国土资源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方案》和2010年印发的《关于做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与对策"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又对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工作进行了再部署。

    目前,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已作出详细的工作方案,个别省份已开始实施,天津等试点地区已完成调查评价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国应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单位(住宅小区、学校、工厂等)约3400个,建筑面积近1.4亿平方米。项目比较集中的地区有北京、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天津,80%集中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据估算,2010年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使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约2200万吨。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地源热泵技术的逐步改善,浅层地温能必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欢迎你们继续关心国土资源部地热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同时,希望大家给我们多做宣传工作。对各位朋友多年来给予我们工作的支持再次表示感谢!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巡视员夏俊]下面请中国地质调查局王学龙副局长给大家介绍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情况。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工作,"十一五"期间实施了一批调查评价试点示范项目,制定和修订了相关技术要求和规范,为全面推进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比较系统的技术准备。目前已初步完成"十二五"专项规划部署研究。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情况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完成了北京市和天津市的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试点。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评价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编制开发来利用规划、建立监测体系和开发利用示范工程。总结北京、天津、沈阳等地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实践经验,编制完成《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规范(试行)》。2007年成立了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二是完成了西藏、山东和安徽等省(区)的常规地热资源现状调查试点。主要内容包括调查温泉和地热井的分布以及开发利用现状,评价资源潜力。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三是采取部省合作方式,完成了关中盆地大型地热田的地热资源勘查评价试点,有效推动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依托项目,组织修订了《地热资源地质勘察规范》。 

     二、"十二五"工作部署 按照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总体部署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将大力加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工作。一是浅层地温能。主要任务是查明我国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分布特点和赋存条件,评价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潜力,编制开发利用规划,建立监测网络,推动浅层地温开发利用示范城市建设。调查评价工作推进上,2012年前完成省会级城市,2015年前完成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级城镇。二是地热资源。主要任务是摸清全国地热资源家底,对开发前景好的重点地区作进一步调查,查明地热资源分布和储藏特征,评价开采潜力和可开采资源量,建立综合开发和梯级开发示范工程。重点地区包括青藏、滇西等高温地热资源分布区,华北盆地、呼包平原、胶东半岛、汾渭盆地、松辽盆地、四川盆地、江汉盆地等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区。三是干热岩资源。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我国干热岩资源的分布,评估资源潜力,圈定开发远景区,选择典型地段,实施干热岩科学钻探与开发利用试验研究。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中央财政专项中,安排的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包括:全国29个省会级城市(北京、天津已经完成)浅层地温能查评价、青藏铁路沿线高温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和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专题研究等31个项目,中央财政总经费1.64亿元。其中,29个省会级城市浅层地温能查评价工作经费1.54亿元。按照总体工作部署,29个省会级城市浅层地温能查评价项目年内分两批实施。第一批实施的城市包括石家庄、呼和浩特、沈阳、长春、杭州、合肥、济南、郑州、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12个城市,经费6400万元。第二批实施的城市包括太原、哈尔滨、上海、南京、福州、南昌、武汉、长沙、广州、南宁、海口、成都、贵阳、昆明、拉萨、西宁、银川等17个城市,经费9千万元。省会级城市浅层地温能查评价将充分借鉴北京和天津的试点经验,采用"部省(区、市)合作、调查先行、规划跟进、工程示范、监测到位、政策保障"的工作模式加以推进,地方政府需要以1:1的比例配套项目资金。中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基础性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区划与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用于监测网络和示范工程建设。按照新的项目管理要求,省会级城市浅层地温能查评价将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竞争性选择地质调查承担单位管理办法》优选产生项目承担单位,该办法已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发布。  

    总之,国土资源部将充分发挥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创新合作机制,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切实加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通过典型示范大力促进科学开发,为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谢谢大家!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巡视员夏俊]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 

    [经济日报社]我想请专家解释一下,跟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地热资源有什么不足和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跟太阳能、风能相比,地热资源具有不受季节影响,又不受周围变化影响的特点。利用率很高,除了机器的检修以外,一年四季当中都可以运行,所以达到了72%到75%的利用率,是所有清洁能源当中最高的。地热能源不像核能和其他能源,它是非常安全的能源。它的不足就有一点,分布不均匀,东南沿海以及青藏高原高温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大部分的国土面积只有低温资源,高温资源比较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浅层地热能与暖气、空调相比有什么优势?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是否能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成本?  

    [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院院长孙宝成]浅层地温能主要是大地储存的热量和能量,作为夏季制冷和冬季制热的来源,一度电能产生四度电的供暖(制冷)量,它的好处就是清洁、环保、节能。投资成本会高于中央空调系统,但是长久利用下来运营成本比较低,而且基本是零排放的系统。经营运营费用按4个月制冷量,4个月供热量算下来,一平米费用是28块钱左右,比传统的电能和煤炭、液化气、石油都便宜很多。

    [中国矿业报社]我国干热岩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如何?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 干热岩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都有开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搞了一个大的计划,叫增强地热,列入了美国下一步新能源开发入计划。我们国家主要是在环太平洋区域,包括台湾、福建、广东一带有一定的潜力,有掩体的资源存在。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的南北向拉开的裂谷带,其中有很多浅层的岩浆侵入,也是非常巨大的。技术方面,目前干热岩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温度没有水,怎么样把水加进去,然后把水采出来,这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地层深度系数怎么样搞一个核电发电一样的燃料棒,在下面发生反应堆,怎么样把水加进去,再采出来,国际上正在研究。我们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研制耐受300度以上或者400度以上温度的钻井材料。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干热岩到现在已经30多年时间,利用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也显示出大的利用价值,前景十分看好。现在主要还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发利用。我国在过去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其他方面原因的影响,基本上还没有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部里面计划“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开展干热岩的开发研究。一是钻探,二是人工程序建造,三是灌造试验。想通过这些来进行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探索。我们现在还处于初期阶段,初步估算潜力很大,要把资源有效开发出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什么地热能资源利用还是很低?因为去年在世博会采访的时候我们也看到欧洲一些国家地热能已经在建筑里面广泛应用,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另外我想问一下陈司长,你们在天津开展的项目具体会在什么地方利用?现在在梅江利用之后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 你提的问题很好,刚才我们说我国在地热直接利用量上已经连续多年来走在世界第一,但实际上我们在地热开发利用方面还是在比较初期的阶段。在关键的技术方面我们也并非走在前面,作了一些研究,存在的问题不少。第一个是我们全国的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程度很低,没有系统地把资源搞清楚,这就需要我们在资源调查上投入。第二个就是浅层地温能调查工作也存在一定的脱节。第三个就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利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浪费,事情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比如说中国人泡温泉的事情,也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全国才渐渐兴起,实际上这些资源原来就有。另外我们也缺乏科学的热储监测与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浪费。怎么把地热用好,要建立起监测系统,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没有监测也就没有监管,在这方面存在缺失。我们也还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困难,比如说开发利用地热,国土资源部要求利用地热资源同时要保持不破坏地表和地下环境,但是回灌技术在不同条件下难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技术因素也是制约的一方面。管理工作我们也做得不够到位,需要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管理才能提高。简单来说,地热还是一个很看好的方面,但是现在还是在初期阶段。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从天津试点来看,调查开发利用有一点结论,将来我们更倾向于在公共场所利用浅层地温能,比如说会展中心、体育馆。从目前来看,北京有试点,天津也有试点,供暖的收费来讲,比如说现在煤炭价格上涨很快,供暖费用会上涨,而浅层地温能价格相对就上涨较慢。如刚才孙院长所说,第一次投资比较大,但运行费用是比较低的,所以作为用户来讲,相对于受煤炭价格上涨影响的供暖费用是很便宜的。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巡视员夏俊]谢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谢谢几位专家院士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相关链接
· 国土资源部长徐绍史: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 国土资源部启动“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
·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防范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通知
·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通知要求防范降水引发地质灾害
· 国土资源部举办第42个世界地球日走进社区活动
· 2010年国家土地督察公告披露土地监管六大问题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