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两项贴息政策加速落地 持续撬动消费潜能

2025-09-16 16:16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题:两项贴息政策加速落地 持续撬动消费潜能

新华社记者 吴雨、张钟仁、胡旭

9月起,两项贴息政策加速落地,通过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补贴,直接惠及广大居民和经营主体,激活消费“主引擎”,释放增长新动能。

消费端:消费贷贴息助消费者“省钱又省心”

近日,山东济南的石先生贷款20万元换了一套新家具,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一直打算更换家里的老旧家具,没想到赶上好政策,省下了2000元的贷款利息。”石先生告诉记者,通过中国农业银行的手机银行申请贷款后,他几分钟内便完成了贷款审批和贴息协议签署,银行系统自动识别出交易为家居家装消费场景,财政贴息几乎“无感”兑现。

帮石先生“省钱又省心”的政策,正是9月起正式实施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安排,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通过23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办理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可按规定享受财政贴息。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大体为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

政策发布后,银行迅速响应,纷纷发布相关安排,还普遍简化了申请贴息的流程。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消费金融业务负责人张叶介绍,政策实施以来,各网点接待不少前来咨询政策的客户,该行消费贷款申请量较上月同期增长约七成,政策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

“借款人在手机银行申请贴息时,我行系统能自动判断是否符合条件,并在收息时直接扣减。”农业银行济南分行个人信贷部经理辛振国告诉记者,9月1日至10日,该行已审批通过线上个人消费贷款申请230多笔,合同金额超4400万元。

供给端:贴息推动提升优质服务供给能力

此次“国补”促消费,一端补的是消费者,另一端补的是经营者。

在福建平潭北港村,海岸边的夜光藻泛起幽蓝荧光,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往。在这里经营民宿的林玉兴,今年6月从建行贷款36.5万元,用于民宿升级改造和扩大经营。

“这两天客户经理主动为我介绍了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贴息后能为我省下4000元的利息支出。”林玉兴说。

在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发布的同时,财政部还联合多部门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从2025年3月16日至当年底,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主要消费领域,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可贴息1年,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达100万元。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王波此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服务消费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但一些领域高品质服务供给不足。贷款贴息政策将支持经营主体创新服务消费业态、模式和场景,扩大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消费需求。

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邱世斌介绍,截至8月末,该行已累计为300多户像林玉兴这样的民宿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支持超2亿元,预计帮经营主体节省利息支出超200万元。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流程、加快放款,跟进财政贴息政策落地情况,及时做好经营主体贴息返还和利息扣减工作。”邱世斌说。

财政金融形成合力支持提振消费

这几天,四川成都的李先生购买了一辆7万多元的新能源汽车,既享受了国家及地方的以旧换新补贴、经销商的促销优惠,还有5万元消费贷款的助力。“享受贴息政策后,节省了三分之一的利息,再加上各种补贴、优惠,确实减轻不少支出压力。”李先生说。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铁岗认为,贴息政策正与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等政策形成“组合拳”,从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服务供给、产业转型升级等多方面提供支持,产生“1+1>2”的政策效应,促进消费领域良性循环。

“1元贴息资金有可能带动100元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或消费领域服务业的供给,这体现出公共资金和金融工具结合产生的撬动效应。”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近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两项贴息政策通过进一步强化财政和金融协同,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通过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

今年以来,财政、金融等政策同向发力,促消费政策频出:

安排5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两新”政策,其中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推出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19条重点举措……

“两项贴息政策是财政金融协同的又一次新探索,政策效果值得期待。”李铁岗表示,当前,财政金融不断强化政策合力,在提振消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联动日益紧密,持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杨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