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应急管理>> 典型案例>> 自然灾害类
 
淮河抗洪救灾情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8月08日   来源: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2003年,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防总果断决策、正确指挥,沿淮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确保了沿淮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安全。淮河干支流堤防无一溃决、水库无一垮坝,群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井然,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夺取了淮河防汛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

  一、应急准备情况

    2003年,淮河防汛工作动手早、准备充分。4月4日,国家防总召开2003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对全国防汛抗旱工作做出部署。5月底,又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豫、鲁、苏、皖四省负责同志参加的淮河流域防汛工作会议。沿淮各省也分别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国家防总会议精神,部署防汛工作,组织开展了防汛检查,从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出发,落实各项度汛措施,在组织、工程、预案、队伍、物料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在汛前都制定了详细的防洪预案,各类防洪工程都制定了调度规程。尤其是对沿淮22个行蓄洪区的调度预案,包括行蓄洪区的调度运用规定、安全撤离与组织、报警与通信、安置措施、生活保障、卫生防疫等都做了补充修订。

    针对当年讯情,6月1日,国家防总批准成立淮河防汛总指挥部,沿淮各省、地(市)、县各级政府均设立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形成了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应急指挥体系,为2003年淮河流域防汛实施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汛前,沿淮各地按照国家防总的要求,重点抓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国家防总向社会公布了大江大河、病险水库、重要城市、主要蓄滞洪区防汛行政责任人名单。沿淮各地逐级签订防汛责任书,并在主要媒体上公布了重点防洪工程的防汛责任人,接受社会监督。

  二、应急响应措施

    2003年6月,淮河洪水发生后,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地方各级防汛指挥部根据不同阶段的汛情,启动了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

    1.分级响应。国家防总多次召开会商会,加强值班力量,密切监视汛情、旱情和工情的发展变化,做好汛情旱情预测预报,做好重点工程的调度,并派出工作组、专家组赴一线指导防汛抗旱。国家防总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了有关工作。

    淮河流域防汛指挥机构密切监视汛情、旱情发展变化,做好洪水预测预报,派出工作组、专家组,支援地方抗洪抢险、抗旱,组织领导流域防汛抗洪工作,为国家防总提供调度参谋意见和建议。

    安徽、江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依照《防洪法》的规定,先后宣布淮河进入紧急防汛期。江苏、安徽、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同志主持会商,安排防汛抗旱工作,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根据预案组织加强防守巡查,及时控制险情。

    2.应急措施。面对淮河汛情,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汛指挥部加强会商,及时分析雨情、水情、工情和灾情,系统地考虑淮河防洪工程运用时机和运用方案,提早研究,及时部署。

    (1)充分发挥水库的拦洪错峰作用。按照国家防总对防汛抗洪调度的总体要求,为减轻淮河干流堤防防洪压力,淮河防总会同河南、安徽两省,充分利用淮河上游水库拦蓄洪水,为淮河干流拦洪错峰。河南省鲇鱼山水库在水位已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情况下,关闭溢洪道28小时,减少淮河干流洪峰流量400立方米每秒;安徽省梅山水库入库洪峰7400立方米每秒,最大泄量975立方米每秒,削减洪峰86.8%,为下游拦蓄洪水2.7亿立方米;安徽省响洪甸水库拦蓄洪水3.5亿立方米,降低正阳关洪峰水位0.15米。据统计,淮河水系18座大型水库在2003年防洪调度中共拦蓄洪水20.2亿立方米,直接减免农田受淹487万亩,减免受灾人口87万人。

    (2)运用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分泄洪水。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是为实现“中畅”目标,减轻淮河干流防守压力而开挖的与其平行的两条人工河道。根据淮河干流汛情,茨淮新河三次开闸行洪,最大分洪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累计分洪9.86亿立方米,降低干流正阳关水位0.3米。怀洪新河四次开闸分洪,最大分洪流量1530立方米每秒,累计分洪16.1亿立方米,最大降低干流蚌埠河段水位0.5米,为确保淮北大堤和蚌埠城市圈堤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3)适时运用行蓄洪区蓄滞洪水。7月2日,国家防总决定运用蒙洼蓄洪区蓄洪。在淮河第一次洪峰到达王家坝前3.5小时,及时开启王家坝闸向蒙洼蓄洪区分洪,减少下泄流量1630立方米每秒,降低王家坝河段水位0.2米,将29.30米以上高水位持续时间缩短24小时,并有效降低了下游洪峰水位。为了掌握防汛主动权,迎战可能出现的更大洪水,在蒙洼蓄洪区开闸分洪2天、蓄洪2亿立方米时,国家防总、淮河防总与安徽省防指通过会商果断决定关闭王家坝闸,预留5.5亿立方米的蓄洪能力。11日,在淮河干流第二次洪峰到达王家坝之前,再次开启王家坝闸分洪,持续开闸60小时,蓄洪3.5亿立方米。蒙洼蓄洪区两次共蓄洪5.5亿立方米,有效地减轻了中游的防洪压力。4日,随着汛情的迅猛发展,安徽省防指下令连续启用了洛河洼、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4个行洪区,扩大行洪断面。6日,正阳关水位突破26.5米大关,果断启用了唐垛湖行洪区。上述行洪区的启用,使润河集、正阳关、淮南三站水位分别降低0.8、1.13和1.27米,增加河道过洪流量1500-2000立方米每秒。

    随着洪峰向蚌埠推进,蚌埠(吴家渡)水位超过1991年,淮北大堤、蚌埠城市圈堤面临严重威胁。7月7日,及时启用荆山湖行洪区行洪,降低蚌埠水位1.27米,使淮北大堤、蚌埠城市圈堤的防洪压力得到缓解。7月14日,在淮河第二次洪峰推进过程中,正阳关水位涨至2671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16米。安徽省防指启用了城东湖蓄洪区和邱家湖行洪区,使润河集、正阳关、鲁台子站水位降低0.24~0.32米,有效地遏制了正阳关水位上涨势头,确保了淮干堤防的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在建的临淮岗工程的损失。

    (4)加大下游洪水排泄,减轻中游和洪泽湖防守压力。为迎战淮河洪水,6月28日在洪泽湖水位低于汛限水位情况下提前运用入江水道预泄,腾库迎洪。洪水发生后,加强湖区防洪工程联调,充分利用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和灌溉总渠加快泄洪。2003年,洪泽湖最大出湖流量达到12400立方米每秒,有效控制了洪泽湖水位,大大减轻了淮河干流和洪泽湖大堤的防洪压力。特别是启用了6月28日刚刚竣工的入海水道,结束了淮河800年来没有独立通海水道的历史,于7月4日在洪泽湖水位仅13.07米时提前启用泄洪,最大泄量1870立方米每秒,至8月6日关闸,共泄洪33天,累计下泄洪量44亿立方米,实际降低洪泽湖最高水位0.4米。据测算,如果没有入海水道排洪入海,洪泽湖最高水位可能达14.77米,洪泽湖周边300多个圩区将被迫行洪,影响110多万人和200多万亩耕地。

    豫皖苏三省以淮河流域整体防洪安全的大局为重,克服自身困难,相互理解,密切配合,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全力支持国家防总和淮河防总的工作。

    3、抢险救灾。由于淮河干支流堤防多为砂基砂堤,经过长时间、高水位的浸泡,部分堤防出现了一些较大险情,淮河干支流堤防累计出现较大险情400处,其中管涌74处,渗漏90处,散浸66处,其它险情170处。这些险情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不仅确保了淮北大堤、洪泽湖大堤、蚌埠与淮南城市圈堤等重要堤防、大中型水库、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而且干支流堤防无一决口,水库无一垮坝,有效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各级政府始终把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仅及时转移准备运用的行蓄洪区内群众,而且将可能运用的行蓄洪区、生产圩和低洼易涝地区的群众全部提前转移,以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据统计,沿淮三省共转移安置207万人。各级政府对转移出来的群众作了妥善安置,通过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帐篷和庵棚等方式,努力解决基本生活保障,保证受灾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医治。虽然群众转移工作时间紧,人员多,工作量大,但是由于各级政府组织有力,工作到位,整个人员转移快速有序,做到无一人伤亡,财产损失也减少到最低限度。

    4、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淮河大水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高度重视应急人员的安全,调集和储备必要的防护器材、消毒药品、备用电源和抢救伤员必备的器械等,以备随时应用。组织卫生部门加强受影响地区的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派出医疗小分队,对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护。

  三、组织领导保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流域的防汛救灾工作。2003年7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对淮河防汛抗洪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政和部门负责同志要继续加强领导,靠前指挥,依靠群众,科学调度,周密安排,为迎战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做好准备,夺取防汛抗洪救灾的胜利。”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有关地区、各有关部门、各级防汛指挥机构,要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靠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依靠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大力支持,依靠科学指挥和调度,切实做好2003年的防汛、抗洪和救灾工作,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7月9日,回良玉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家防总第二次全体会议,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研究部署淮河防汛救灾工作。7月12日至13日,在淮河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赴苏皖抗洪一线,慰问干部群众,指导抗洪救灾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战胜洪涝灾害的决心和信心,为夺取淮河抗洪救灾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应急保障工作

    淮河防汛期间,中央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积极采取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洪水刚发生,国家防总商财政部紧急下拨了一批防汛救灾经费。随着灾情的发展,7月11日,民政部启动了应急救灾预案,进入紧急应对状态,部领导先后四次到淮河灾区,指导抗灾救灾工作。财政部领导深入淮河流域检查防汛工作,灾情发生后,及早对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作了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早对淮河流域灾后重建作了部署。铁道部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开通绿色通道,向灾区抢运抢险救灾物资。农业部领导多次主持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灾区农业生产自救工作,并派出四个工作组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卫生防疫部门启动救灾防疫预案,迅速向灾区调运药品,并派出医疗小分队赶赴灾区巡诊,部领导深入灾区,指导防疫工作。中国气象局加强预测预报,主动及时提供重要气象信息。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解放军、武警部队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任务,发挥了突击队作用,共出动12万人次,救助群众76万多人。国家防总和水利部密切掌握汛情变化及发展趋势,加强会商。水利部领导分别率有关司局负责同志组成工作组赶赴抗洪一线指导地方做好抗洪救灾工作。这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充分体现了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理应急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

    在抗洪抢险工作中,各级防汛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担负起指挥防汛抗洪和救灾的重任,靠前指挥,现场解决问题,自觉地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保证了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

    淮河大水期间,新闻报道遵循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精心组织,为抗洪救灾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国家防总加强了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新闻媒体的配合,实时把握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汛情和抗洪抢险动态。

  五、善后处理工作

    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及时调配救灾款物,组织安置受灾群众,作好受灾群众临时生活安排,保证灾民有粮吃、有衣穿、有房住,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各级政府及时安排资金,对水毁工程修复工作做了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根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发出通知,对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淮河干流、洪泽湖水位回落后,安徽、江苏两省积极组织力量,加大排涝退水工作力度,全力为受灾群众的生产自救创造条件。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