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应急管理>> 典型案例>> 自然灾害类
 
印度洋海啸紧急救援情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8月09日   来源: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一、基本情况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强烈地震,引发印度洋历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海啸灾难。印尼、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遭受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及海啸已造成近15万人死亡。泰国南部地区特别是普吉岛等旅游胜地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亿美元,灾区重建费用将高达7.5亿美元。印尼北苏门答腊地区的大量村镇被夷为平地,10多万房舍被毁,灾区重建需近1.6亿美元援助。斯里兰卡全国沿海岸线三分之二的地区悉遭损毁,经济损失约10亿美元,灾民达70余万。马尔代夫全国受灾,整个国家陷入停滞,经济损失预计将达10多亿美元。印度南部近4个邦和2个中央直辖区受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亿美元。马来西亚北部的四个州受海啸波及,经济损失预计达2630万美元。

    印度洋地震与海啸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1月6日,温家宝总理应邀出席了在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与有关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代表就救援工作、灾后重建及合作建立区域防灾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多项倡议。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有关方面迅速做出反应,组成了由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卫生部、地震局和军队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特别工作小组,我驻有关国家使领馆启动了应急机制,积极组织援救中国公民,并向救灾国提供各种援助,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二、紧急援助情况

    海啸发生后,商务部立即启动了对外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应急机制,26日晚,决定向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泰国等受灾国提供第一批2163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救灾援助。

    12月31日,根据灾情发展,我国宣布在已有援助基础上再向受灾国提供5亿元人民币援助。主要用于:向受灾国提供紧急救灾物资和现汇援助,应有关国家要求组织医疗救护队、紧急救援队和野战医院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积极参与受灾国灾后重建工作。在上述5亿元人民币援款项下,向印尼、斯里兰卡和泰国提供总计3750万元人民币的救灾物资,主要包括药品、食品和发电机等;向马来西亚、缅甸、马尔代夫、索马里、肯尼亚和塞舌尔提供总计85万美元的现汇援助。

    另外,我民政部门也向全国各地发出通知,积极开展对印度洋海啸灾区的民间捐赠活动。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纷纷向灾区民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截至2005年1月17日,全国民间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到帐资金累计达29430.7万元,其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各地红十字会接受到13192万元,中华慈善总会及各地慈善会接受16238.7万元。中华慈善总会根据捐赠者意愿和受灾国的实际情况,于1月15日在民政部举行民间捐款移交仪式,将首批到账的5500万人民币捐款兑换成665万美金,转交给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家。

    三、医疗救助情况

    2004年12月30日,根据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受灾情况,我在原有10支国家级救灾防病医疗队的基础上,调整了人员专业组成,组建了总人数164人的中国卫生救援队,以公共卫生专家和临床外科专家为主,针对现场救援和灾后防病实际需要进行援助。救援队抵达受灾严重的普吉岛后,在与当地政府官员、卫生技术人员会谈、了解灾情和医疗救治与防病情况的基础上,救援队在当地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救治受伤和腹泻群众,对环境和饮水消毒予以技术指导。

    由国家地震局组织的中国国际救援队35人,携带价值300万元的物资和装备,于2005年1月1日凌晨抵达印尼班达亚齐灾区,开展以医疗急救为主的救援工作,这是第一支抵达灾区的以医疗急救为主的国际救援队,受到了印尼政府和当地灾民的欢迎。考虑到救援工作的连续性,我国第二批国际救援队队员35人携带价值200万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于1月11日抵达印尼(轮换第一批救援队),开展恢复与重建阶段的卫生防疫和后续医疗救护工作。另外,根据灾情需要,商务部协调卫生部、国家地震局等有关部门增派了公共卫生专家、救援队、医生、护士,电告我驻受灾国使馆,要求向驻在国征求意见,同时结合受灾国需要和当地工作、生活和安全环境等情况,就派遣志愿者的具体专业、派往地点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卫生部已组织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国派出卫生救援队3批、共45人,包括澳门特区政府派出的3名医务人员。

    另外,中国科学院组织北京5名DNA鉴定专家于2004年12月31日凌晨抵达泰国灾区协助辨认遇难者身份。根据有关受灾国家需要,我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调拨医疗救灾器械、药品等运往受灾国家。

    四、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为协助受灾国进行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规划,我国派出三个专业考察组前往受灾国。商务部请我驻受灾国使馆了解驻在国基础设施的受损情况、重建计划以及对方的有关要求,协商援助当地急需、最能发挥我企业和产品优势并能够产生持久效应的项目,重点为恢复供电、通讯,修建住房、医院、学校、桥梁和道路等。另外,在印尼、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各援建一个活动板房简易医院或住房,投资分别为6000万元、4000万元和1500万元

    同时,对受灾国提出的重点项目作出积极回应,并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对斯里兰卡政府提出希望我在铁路修复项目上进行合作的要求,商务部表示将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予以统筹安排,并将派出铁路专家赴斯里兰卡进行具体考察;对其提出的码头修复工程,也已作出积极回应,并通知我在斯里兰卡的中方技术人员前往考察。

    商务部与国家地震局多次进行技术讨论,拟在印尼援建一个地震海啸预警系统,总投资约800至1000万元。

    五、各方反应

    我向受灾国家提供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工作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取得了巨大的国际反响。各受灾国对我援助表示衷心感谢,认为中国人民是可以信赖的伟大朋友,中国政府的无私援助必将极大鼓舞灾区民众战胜困难,重建家园。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李钟郁都高度评价中国在帮助受灾国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他们表示,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迅速行动,提供大量援助,再次表明中国是全球和地区事务中有影响和负责任的国家。法新社报道说“这表明,第一人口大国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德国之声电台详细报道了温家宝总理在新年前夕会见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家驻华使节和部分国际组织驻中国代表的讲话,报道了中国将在已提供2100多万元人民币援助基础上再度增加5亿元人民币援助的消息。德国NTV电视新闻台在快讯中反复打出字幕:“中国的救援资助已经达到4650万欧元,中国还将继续向灾区派遣救援队。”

    温家宝总理在雅加达向联合国宣布增加2000万美元援款引起了各方赞赏。安南表示,中国政府响应联合国的呼吁,在原有的援助基础上,再次增加200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多边救援和重建,中国还向受灾国派出了工作人员,他感谢中国政府做出的贡献。部分受灾国家认为中国的救灾物资和现汇援助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真情实意的具体体现,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弥足珍贵。美国《侨报》和《世界日报》在1月6日均以显著篇幅报道温家宝总理专机减员减行李装载16吨救灾物资至雅加达,并赞扬温总理在救灾峰会上关于“中国政府的承诺一定会兑现”的表态。《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西方报刊认为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外援政策的一大转变,表明中国的实力不断上升,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模范成员。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