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建设>> 电子政务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17日   来源:《信息化建设》杂志网站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高级工程师 吴吉义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进入农业信息化建设,这是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与农业现代化类似,世界各国进入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时期、方式、速度和类型也是各不相同的,各国对于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判断指标也各具特色。我们必须加快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一、世界各国农业信息化现况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编者注)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技术。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等。美国是农业信息技术的领头羊,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紧随其后;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越南也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正在加紧追赶。
    1.美国
    美国的农业信息化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信息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1)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农业信息化进入广播、电话阶段。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字显示,20世纪50年代,电视已基本在美国农村地区普及。1954年美国农村居民的电话普及率为49%,到1968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83%。从1962年开始,美国开始资助在农村建立教育电视台。电话和声像广播在农村的普及,可以把大量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起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稳定农产品市场行情的作用。
    (2)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阶段
    电子计算机的商业化经营和实用化推广,带动了美国农业数据库建设、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建设。1985年,美国对世界上已发表的428个计算机化的农业数据库进行了编目。这些数据库是当代最重要的农业信息资源。其中最著名、应用最广的是: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它存有杂志论文、政府出版物、技术报告等;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的AGRIS,存有10万份以上的农业科技参考资料;还有“当前信息研究系统”(CRIS),该库可提供美国农业部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学府的研究摘要。数据库应用系统则有不同的目标,它们分别服务于农业生产、管和科研。如美国还建有全国作物品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在全国范围内向育种家提供服务。现有60万植物资源样品信息被计算机化,可用计算机和电话索取。
    (3)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及网络技术应用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到农场范围;到1985年,美国已有8%的农场主使用计算机处理农业生产,其中一些大农场则已计算机化。如今,计算机的应用给美国的农场管理与生产控制、研究和生产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2.德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德国农业广播、电话、电视等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并在农村地区普及,是德国农业信息传播的初级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德国计算机数据处理、建立数据存储等农业信息化技术从初级阶段走向成熟的阶段,如早在1976年就使用计算机计算每块地的面积、登记每块地的类型及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地区、村庄、道路的信息系统。80年代中期,德国政府委托有关研究部门建立了全德国的地区农业经济模型,后来经过不断地补充和修正,成为很成熟的农业信息处理系统,为有关决策提供服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德国计算机数据处理、数据模拟模型技术开发走向应用的阶段。在此时期,德国在农业数据库的技术研究开发与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B.Hau(1985)设计了害虫管理数据库系统,用于作物害虫信息的采集、存储、查询和应用。J.Lipinski(1988)设计了农药残留数据库INTERPRET,科学地管理农药残留数据。G.Teubner(1989)设计了植物保护剂数据库,用于植物保护剂的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E.moll(1990)建立了苹果害虫管理数据库,将苹果害虫的生物学特征、发生与危害、防治方法等信息科学有序地管理起来,方便查询与开发利用。D.Blumenbach(1986)研究建设植物保护文献数据库PHYTOMED,用于德文和英文文献的管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在德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电脑广为普及。通过Internet联网,德国已拥有了发达的通讯网络。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使农业信息的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大型而低效的数据存储设施被高效的计算机系统所取代。目前,德国通过各种网络的连接,可查找到各种专业研究信息、科技管理信息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3.日本
    日本农林水产省对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农事广播(有线放送)的基础设建设开始,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管理(计算机)中心、以及农村有线电视(CATV)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了20世纪60年代期,日本提出“绿色乌托邦(Green Utopia)构想”,顺应了当时新闻传媒的潮流,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了80年代末,由于各种信息机械的迅速普及和网络化的发展,农村信息化政策不断得到扩充,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到1998年底,在日本各都道府县建立的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网络中心等机构有67个,平均每个县有1.5个农业信息中心。另外,在全国各地有38个研究机构在开展信息化软件开发以及信息化应用研究等课题。
    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每个县都设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设金农工程,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金农工程系统结构的基础是国家重点农业县、大中型农产品市场、主要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各农业专业学会、协会。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数据库、信息网络、精细农业以及农业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1.现代信息网络建设
    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1993年以来,农业部信息中心逐步增加农业经济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通过电话网与各省农业厅局进行了计算机联网,促进了全国农业经济信息的交流。1997年10月,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建成,这是“金农工程”的骨干工程,现在已经能够与全球的农业科技信息网联网,而且也实现了与国内各农业网络的联网。与此同时,一部分省、区、市的信息网络建设也进入了起步阶段。各省(区、市)在加强本级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加快了向基层延伸的步伐。据问卷调查,2001年,全国地(市)级农业部门中有105个建立了局域网,134个建立了互联网站,分别占地(市)总数的32%和40%;全国县级农业部门中有315个建立了局域网,460个建立了互联网站,分别占总数的11%和16%。在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方面,安徽、黑龙江、江苏、浙江、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工作进展较快。
    2.农业数据库
    目前,农业系统开发应用的有代表性的数据库有: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农副产品深加工题录数据库,植物检疫病虫草害名录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库,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农产品集市贸易价格行情数据库,农业合作经济数据库等。我国还引进了世界4个大型数据库,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系统数据库(AGRIS),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IFIS),美国农业部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AGRI-COLA),国际农业生物中心数据库(CAB1)。这4种大型农业数据库的引进,为我国广大农业工作者及时了解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动态,提供了大量的国际农业信息资源,也推动了我国数据库技术的进步。
    3.农业管理信息系统
    农业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收集和加工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决策提供帮助的一类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给农业管理带来了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用计算机辅助农业计划管理可以增加产值,缩减管理费用,减少消耗和废品率。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在5个领域发挥作用:会计和财务管理,家禽养殖管理,作物生产管理,灌溉管理,农业环境监测。我国已开发的系统有: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乡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农村能源及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系统,小麦生产管理计算机辅助系统,玉米生产计算机咨询系统,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等。
    4.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DSS)和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是利用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或模拟、人机对话,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我国已开发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有:中国农电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县(市)农业规划预测系统,小麦玉米品种选育专家系统,小麦计算机专家管理系统,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柑园专家系统等,不少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
    5.精细农业
    所谓“精细农业”,就是将现代化信息高新技术与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学、农业工程装备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获取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农业”利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定量获取田区内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生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运用科技手段调控,最终达到对田区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的目的,所以该技术又称3S技术。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开始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6.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及资金投入
    调查显示,全国333个地(市)中有26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全国2800个县(市、区)中有121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总数的43%;全国43000多个乡镇中,有7000多个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近几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对信息体系建设的投资不断增加。目前,全国省、地、县三级农业部门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的投资已达4.12亿元,其中省级1.18亿元、地(市)级1.22亿元、县(区)级1.72亿元。黑龙江、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省的投资额较大,分别为6800万元、5500万元、4900万元和4100万元。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战略选择
    我国要想使农业效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就应当形成一个长远科技战略的共识。从现在起,就要为本世纪前半叶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做好基础工作和战略安排:
    一是制订中国农业信息化战略,提出建设中国信息农业的长远规划,把农业重大信息技术列入“十一五”、“十二五”等系列发展规划;可行性强的项目,就要及早立项。
    二是重点加强中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经济信息网络中心的建设,并逐步推进和支持省、地、县、乡信息网络的建设。
    三是选建农业信息化和信息农业的实验基地,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组织多学科力量,进行系统组装实验,逐步提高系统运行水平。
    四是加强国家农业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加快中国农业信息化进程。
    五是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科技人才,在大专院校设置农业信息化专业,选择重点单位设置硕士、博士学位点,同时要吸引国外信息科技人才回国工作。
    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努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把握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地迎接正在兴起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知识创新的挑战。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