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三个“1亿人”重量更重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3-05 19:58 来源: 一财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最大动力所在,城镇化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的工作之一。

    今年的两会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从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说,城镇化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载体。”贵州省政府参事、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教授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目前外贸不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保持平稳增长仍然需要适度的投资,但目前工业产能过剩很严重,继续加大工业投资非但不能拉动经济,反而会加剧经济负担。“从目前来说,城镇化是中国投资最有效、最适合的领域。”

    胡晓登说,城镇化属于内需,受国际经济波动性影响相对小很多,不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部分,而且也确实符合目前农业转移人口的迫切需要。“在目前中国主要投资领域中,城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领域。无论是投资需要量还是对国民经济的拉动量,只有城镇化的力度最大。这也是未来中国很多年的最重要的投资方向。”

    而将解决3个1亿人问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的重点,这也体现了我国城镇化不光注重量的扩大,更注重质的提升。

    目前我国统计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3%,但这其中,只有36%左右属于户籍人口,也就是说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亿多人没有非农人口户籍,与户籍非农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因此这样的城镇化也被称为“伪城镇化”、“半拉子的城镇化”。因此,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十分关键。

    胡晓登说,中国城镇化应该有序、可持地进行结构合理的推进,不能走拉美或者南亚国家的无序城镇化道路。像促进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缓解东部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中西部的发展,很多农民已经出现“逆选择”,从沿海返回家乡附近就业,都愿意就近城镇化。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只有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真正发展起来,特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口才有可能得到分流。因为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市民化应该是一个梯度转移,即村镇人口主要向三四线城市人口转移。但现在的问题是,农村的人口大多直接向一二线城市发展,再加上很多三四线城市人口还在向一二线城市转移,所以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一直比较慢。

    “这就是公共产品的不可抗拒的强大吸引力。”胡晓登说,要实现就近城镇化、让三四线城市真正发展起来,关键核心还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比如我们好的医院、学校、交通主要公共产品,要是都仍然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那三四线城市就很难真正发展起来。”

    厦门市政协委员、集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李友华说,三四线城市首先必须要有人气。要通过产业的发展和公共资源政策的均等化,让那些往一二县城转移的人口留在三四线城市,让村镇的人口向三四线城市转移,这样才能真正发展三四线城市。

    胡晓登说,整个改革不是单向的,而需要配套、系统、整体性的改革。推进城镇化需要政府的财政制度和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做相应的调整。(林小昭)

责任编辑: 雷丽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