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历史观是中俄两国对世界的共同呼唤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0-15 09:04 来源: 光明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外,李克强总理缓步走向无名烈士墓,向长眠在这里的反法西斯战争牺牲者敬献花圈。军乐庄严,军旗低垂。五星形状铜质基座中央的长明火从未熄灭,就像那场70年前的战争,从未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10月14日 中国政府网)

    李克强总理来到克里姆林宫外的无名烈士墓,凭吊卫国战争中的牺牲者,这是俄方专门为总理安排的首场正式活动。在莫斯科瑟瑟的秋风中,在烈士墓灼灼的火焰旁,李克强总理说:“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两国并肩作战、携手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历史。”在这样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李克强重提历史,再说和平,显然具有其深远的意义。

    中俄两国的土地,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也是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正义力量。“大刀进行曲”下中国抗日志士冒着炮火前进,“喀秋莎”歌曲中苏联红军纵横捭阖于欧洲战场。从百团大战到长沙会战,从莫斯科保卫战到攻克柏林……中俄两国的人民和军队,用超出其他国家难以想象和承受的巨大牺牲,推动着血与火的历史车轮前进,也打破了法西斯的邪恶蔓延。否极之后便是泰来。从此,世界进入了新的发展版图。

    和平来之不易,发展应当倍加珍惜。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和梅德韦杰夫在此次共见记者中,都提到“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维护国际公理和战后秩序,维护世界永久和平。”

    二战后,不管是战胜国和战败国,都在和平中获得了经济发展的长足进步,民众也在其中获得了尊严和幸福。但不要认为所有人都会在战争中获得灵魂深处的反思,也不要指望战争能永久地躺在历史的角落中安然大睡。只要存在着利益的攫取,就永远会有拉响战争警报的可能性。一旦枪声四起,生灵涂炭的永远是老百姓。基于此,任何一个国家,也都应该恪守“要反思,不要遗忘;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历史观;任何一个和平爱好者,都要牢记警钟长鸣。

    警钟长鸣,但绝不是只敲给自己听。世界总有不安分的存在,某些国家因为觊觎别国领土,从而藐视二战秩序的存在;也有些国家只顾自己的势力延伸,忍不住对别国领土完整的合理诉求说三道四。它们历史观已然跑偏,自己的立场最大化地被模糊。它们对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已提不起精神,却更热衷于到有重大利益关切的地区去充当“执法者”,还不光彩地充当地区和平稳定的麻烦制造者。拥有这样的国家价值判断,只能是世界不稳定因素的发起人。

    中国作为二战成果的产生者,永信自己和平正义的历史观。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当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宣示“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时,人民大会堂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世界性战争远离我们将近70年,和平却依然价值千金。没有和平环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延绵的福泽。当今一些局部地区的战争,已经用破碎的废墟和惊恐的难民证明了这一点。

    在克里姆林宫无名烈士墓前,李克强既回顾了战争历史,也期许和平未来,并表达了“中方愿与俄方共同办好庆祝和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活动,共同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态度。或许历史不会因为你的立场而改变,但正确的历史观却能够给后人足够的经验和教训。拥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是饱受战争之苦的中俄两国向世界各国发出的呼唤。未来,应在此听到前行的足音。(谢伟锋) 

责任编辑: 郭晓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