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中关村经验:我们既需要“柳传志”
更盼望“乔布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2-04 14: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资料图片(来源:苏卫忠 / 东方IC)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李克强强调,中关村试点政策的实质是通过政府的简政放权,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说,“我们要相信科技人员,激励他们释放更多的创造力。说不定哪一天,这些创业者中间就能诞生中国的盖茨和乔布斯!”(12月3日中国政府网)

    今天,人们提起中关村,不是指那个“电子商品一条街”,也不是汇聚科技企业的产业园区,而是指一种品牌、一种文化氛围。这里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许多有梦想的人曾在这里成功、失败、再爬起,最终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柳传志、张朝阳、李彦宏、刘强东、雷军……很多今天看来叱咤风云的商业领袖,都是从中关村起步的。这个号称“中国硅谷”的地方,适应市场需求,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通过改革释放出创新创业的活力,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

    中关村作为试验田,享受了一系列的政策优惠,但它的发展不是靠优惠政策“养”出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放”出来的。因为政策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宽容、开放”的环境,他们才敢大胆尝试、不惧风险。比如,早先体制内的科研人员下海时,还有些顾虑,但在1987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通过具体措施“放宽放活科研人员管理”。

    今天,中关村的总收入已破3亿元大关,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5.8%,充分展示了改革的成果。但回首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一路高歌,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乔布斯式的人物。为什么?

    乔布斯就像是一部宏大的“成功学”化身,永无止境的创新是他的精神内核。我们虽然也一直在鼓励企业、企业家创新,但还远远不够。当乔布斯和他的团队在日以继夜研发新产品时,我们的企业、企业家只是跟在乔布斯后面亦步亦趋。美国以“创新”立国,真正的创新者会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他们习惯于对已有的商业模式进行颠覆、甚至破坏,依靠这种颠覆式的创新,推动整个商业文明的发展。而这种突破性思维在中国并不流行,中国现有体制留给创业者的空间太小,更多的中国企业只是对西方已有的技术或模式加以改造。

    有专家曾比喻,做企业就像做一个捕鼠器,西方的企业家,一辈子致力于做出全世界最好的捕鼠器,能抓到最多的老鼠;而中国企业家致力于得到获得捕鼠器的特权,希望整个房间里只有自己能抓老鼠。

    缺乏创新的体制机制,中国的企业家只能沉沦于权力的喜悦中。我们能产生胡雪岩式的优秀人物,却出现不了乔布斯式的伟大人物;我们的中国制造能逐渐走向世界各地,我们的中国创造却只能原地打转。

    今天,和上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相比,我们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学历、懂网络、会外语,更应该走在创新创业的前沿。

    李克强总理说,“改革开放之初,中关村只是一小步的改革尝试,就催生了今天的联想集团;如今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意义绝不仅仅是优惠那么点税收,更主要的是创新体制机制。”中关村的发展得益于改革,今天推广中关村经验,更要继续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才能掀起新的创业浪潮。(武晓娟)

责任编辑: 穆淼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