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趋势变化之六:地方竞争“让位”全国市场统一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3-03 10:06 来源: 瞭望
【字体: 打印本页

日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用三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全国统一市场的现状:目前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制造环节耗时仅5%~10%,超过90%的时间耗费在流通环节;我国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平均为30%,美日发达国家不超过3%;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是17.8%,美国约为8%~9%。  

  没有哪个领域能够比物流业更能反映一国市场分割对经济损伤之深,也没有哪种行政行为像比拼优惠政策的“各自为政”更令地方政府痛并无奈。近期一位参加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培训班的副省级官员告诉本刊记者,“提供了零地价、提供了财政补贴、提供了税收优惠,这些不可持续性的政策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但导致市场信号失真,最终还把长期负面后果背在了政府身上。”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过程中,正在对市场竞争模式的改革深化形成强大的倒逼之势。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描述了其中情势之紧迫:  

  一者,数量扩张和“价格战”的竞争模式,正在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的新模式;二者,依赖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乃至外资超国民待遇建立的竞争优势,面对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的新阶段中国经济内生要求,逐渐土崩瓦解。

  在此过程中,迟福林认为,“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最终要通过加快深化改革的力度,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规模和政策“血拼”难以为继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受访专家表示,在市场竞争中比拼规模和政策优势,在特定历史阶段有其合理性。

  迟福林介绍说,在企业层面,这一阶段的市场竞争以价格竞争和数量扩张为主。比如,参与国际竞争,过去主要凭借的是低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形成的价格优势;参与国内竞争,主要凭借的也是“价格战”。

  在地方政府层面,竞争都以某一行政区域为主体“各自为战”,谁掌握的资源多谁就能抢占发展先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不正当的政绩观、唯GDP的指挥棒下,竞争主要是比政策、比优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叫比‘帽子’,看谁戴的‘帽子’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地方政府之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在快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改善国民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市场割裂、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降低了经济增长质量,制约了市场公平竞争甚至形成较为严重的寻租腐败空间。

  随着当前这一竞争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加快构建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市场充分竞争创造良好条件,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要求和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任务。王军举例说,一年多来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引来全球的广泛关注,正是源于中央决策层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全面营造充分竞争的全国统一市场,可能引发新的巨大改革红利和改革机遇。

  “在中央的考量里,就是要扭转过去不当竞争带来的国家政策的碎片化和市场的分割化,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力降低市场竞争成本。”王军说。

质量型差异化竞争如何转向

  那么,什么是符合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的主要趋势?王军认为,具体讲,就是中央高层的判断:竞争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化,竞争必须把握市场潜在需求。

  对于政府来说,质量型具体表现在发展质量上的提升。即,经济发展是靠资源环境支撑,还是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能耗是否更低?增长与环境之间是否不再是两者取舍而是协同推进的关系?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否体现在了老百姓收入水平的增长上,或是公共服务水平的完善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实现同步迈进?

  差异化则是对地区各自侧重点的区分。改变了GDP“一刀切”的考核后,各自得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一些地方取消GDP考核并不是就不要考核了,而是考核指标进行了差异性调整。比如,东部地区处于产业竞争的前沿,做大GDP仍是其重要目标。而对于生态屏障地区,对其考核则应聚焦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对于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的地区,对其考核的重点则应是扶贫的成效。

  在受访专家看来,问题的挑战性还表现在,今后,地方政府过于关注GDP不行,完全忽略GDP也不可取,“要在发展中解决过去发展带来的问题,新的发展不能留下‘后遗症’。要在实现功能定位的同时,在中央的统筹下实现较为均衡的发展。”

  对此,迟福林进一步认为,适应质量型、差异化竞争的要求,需要事权的调整和财税体制改革为支撑。需要尽快形成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中央地方财税体制,让地方政府切实承担起自身的职能,而不是一味成为经济建设型政府。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对此也表示,竞争要扣住差异化,最根本的要求是对过去的经济模式的转变,“尤其是要调整央地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扭转GDP竞争驱动带来的市场的分割、产业的同构化,以及整个国家的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

  从市场竞争全局观察,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郑新立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中国发展差异巨大,为支持中西部的发展,适当给予政策支持是必要的,“关键看地方政府比拼的是什么。如果比拼的是环境是否宜居,居民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能力、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水平等,这样的竞争是值得提倡的。”

打破地方利益藩篱的突破口

  目前,打破地区的封锁和利益的藩篱,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市场建设的主攻方向。围绕着这一目标,专家认为,首个突破口便是清理税收优惠政策。

  针对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竞相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进行恶性竞争,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过去一年来中央领导全力推进的简政放权改革,主攻点之一,就是要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不正当竞争。

  比如,按照这一要求,2014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包括全面清理已有的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切实规范今后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等。

  通知还强化了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及时查处并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行为,依法依规追究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执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纪律处分。

  其次,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迟福林认为,这就要求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再者,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在区域大战略下从竞争走向竞合。王军表示,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再或者是长江经济带战略,涉及范围都不是一域一地,“政策的部署不仅突破了行政区划限制,甚至着眼于全球市场。”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树立起竞合意识。他认为,企业需要在价值链中找准自身的定位,政府需要在一个区域战略中发掘营造市场环境优势,“这就对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仁贵)

责任编辑: 卢静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