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百分点的深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3-05 17:23 来源: 瞭望
【字体: 打印本页

预计经济增速7%左右——刚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证实了此前外界关于2015年中国GDP增速下调的猜测。

  看到这一数字,一些热衷于“唱衰”中国经济的人似乎找到了新的“证据”。有的公正的旁观者,对此也唏嘘不已,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两位数左右的奔驰增速。

  增长目标放低,是否真的意味着中国经济陷入颓势?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要看增速,还要看增量。

  根据统计,去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较2013年多出了8665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有两组数据可资参照,其一,1996年中国全年的经济总量为8608亿美元;其二,2014年土耳其的GDP为8389.7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过去一年所实现的增量,从纵向看,比1996年全年的总量还高出约57亿美元;从横向看,比土耳其去年全年的经济总量还要多275亿美元——而后者是当今全球排名第十七的经济体。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2014年中国的GDP增速“只有”7.4%——对于“速度控”来说,这好像不怎么给力。而两相对比,阐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真实的增量,乃是增速与基数的乘积。当基数不同时,每一个百分比所代表的数量也不同。如果基数足够庞大,即使增速有所放缓,实际的增量不仅不会减少,还会增加。

  在此不妨将2014年与2007年进行一番比较。2007年是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水平最高的一年,当年GDP较上年增长14.2%,属于名副其实的高增长。如按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新增GDP约合7944亿美元。这意味着2007年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所对应的GDP新增量是559亿美元。

  而2014年7.4%的增速尽管是中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增速最低值,但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GDP新增量高达1171亿美元,是2007年的两倍多!

  这背后,得益于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成就显著,而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不断扩张的经济体量。2000年,中国经济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的大关,此后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又迅速成长了十倍。根据初步的核算,去年中国的名义GDP达到了63.6万亿元,按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首次超过了10万亿美元大关。

  如此的天量GDP,意味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每一个百分点的“含金量”都不同于以往,其对整个发展改革大局所产生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长期以来,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中国一直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由于基数相对较低,因此只需要靠更高的速度来换取竞争优势。虽然成就卓著,但这一方式也导致产生了产能过剩、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后遗症”,阻碍了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如今,每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大幅提升,意味着即使增速放缓,总的经济增量有可能不减反增。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就业。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强调要“保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在那个基数较低的经济发展时期,只有达到这一增速,才能实现既定的就业目标。但在去年,就业在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不减反增,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这说明如今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能带动180万人就业。而在2009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只能带动80-100万人就业。

  正是有了这样的改变,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和回旋余地,决策层在面对增速下滑的现状,依然能够“稳坐钓鱼台”,谋局新常态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笃力推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责任编辑: 刘笑迪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