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媒体赞扬中国救灾行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5-05 09:51 来源: 社科院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尼泊尔发生大地震以后,几十万灾区群众急需援助。作为尼泊尔邻国的中国,在对西藏自治区受灾民众全力展开救援的同时,亦对尼泊尔伸出援手,提供赈灾所需的物资、人力,令世界瞩目。有学者分析,尼泊尔重建将面临非常艰巨的任务,亟待国际援助。

    救灾行动体现人道主义关怀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尼泊尔政府提供了2000万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并派遣62名成员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赶赴灾区,同时,尼泊尔也收到来自中国民间的捐款,表现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尼泊尔抗震救灾的坚定支持。

    此次国际救援行动让世界看到,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行动力、影响力在增强。“近些年来,中国对其他国家发展上提供的援助越来越多,在国际上以及联合国框架下都显示出更加负责任的姿态。”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亚洲项目负责人约翰·斯文森-莱特(John Swenson-Wright)对记者表示,尼泊尔地震需要极大的人道主义援助,任何政府都有道德上的义务伸出援手。此次中国的行动就表现出了人道主义关怀。

    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官网发文称,中国、美国等对尼泊尔迅速展开的救灾行动体现出人道主义关怀。中国和美国派出的救援队都有多年搜救经验,而且还有搜救犬协助救灾。救灾行动及人道主义关怀也是投射软实力的一个关键,中国通过赈灾,加深与邻国友情,增强影响力。

    英国广播公司(BBC)官网发文称,中国在救援中的表现,显示出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增强。约翰·斯文森-莱特也表示,中国在国际上日益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其外交政策得到更多认可。

    当前,对尼泊尔的国际援助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已经开展大规模紧急行动,提供仓储设施,并协助食品及其他重要救援物资的运输工作;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已经向尼泊尔提供可以满足四万多人三个月所需的医疗用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紧急动员人员及设备,为受灾儿童提供援助,重点关注供水、卫生、营养、教育和儿童保护问题;多国的红十字会向尼泊尔灾区提供援助,并组织向灾区进行捐款。

    中国在重建中将持续发挥作用

    尽管已受到多方援助,尼泊尔救灾工作及灾后重建仍然面临严峻形势,尤其是灾后重建能力薄弱。目前,尼泊尔面临供水和食物不足以及断电、通信网络设备障碍等问题。伦敦大学尼泊尔和喜马拉雅研究教授迈克尔·赫特(Michael Hutt)表示,重建工作将会面临非常艰巨的任务,而且需要很长时间。而尼泊尔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相关资源进行相关工作,因此,急迫渴望得到国际援助。

    尼泊尔GDP规模较小,农业、旅游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据尼泊尔文化、旅游和民航部统计,尼泊尔有近14万人从事旅游业工作,每六次游客参观就可为尼泊尔创造一个工作岗位。攀登珠峰是尼泊尔旅游业的一块招牌,但此次地震造成的攀登人员伤亡,让这项活动蒙上阴影。地震还对尼泊尔的重要历史建筑造成严重破坏,甚至致使一部分建筑完全坍塌。尼泊尔古建筑不仅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而且对带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尼泊尔的大多数游客来自中国和印度,他们多数以参观古庙为目标,但地震对古建筑造成的损坏让人叹息。不过英国《卫报》报道,文物专家认为,一部分古建筑或许还有被修复的可能,如达拉哈拉塔就曾于1833年及1934年的地震后得以重新修建。届时,将会有专家对历史建筑受损情况及能否重建进行评估。

    据有关部门估计,尼泊尔灾后重建需要的资金可能达50亿—200亿美元。尼泊尔不仅急需大规模的国际赈灾援助,其震后重建、经济恢复还需要大规模的国际金融及技术支持。英国广播公司官网称,2014年,中国已成为尼泊尔最大海外投资国,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也在上升。中国已对尼泊尔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在今后几年的重建框架内人们也将会看到这一点。可以预估,一旦救援工作结束,中国将在尼泊尔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强化灾害预防及管理能力

    灾后重建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还在于重视加强抵御未来自然灾害的能力。多位学者为尼泊尔重建提供了框架思路。

    英国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研究员凯蒂·比德斯(Katie Peters)表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们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训练很有必要,一旦忽视这些,将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尼泊尔已为此付出了代价,此前其住房建筑标准、公共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均严重滞后。有鉴于此,风险管理专家指出,在震后重建中,尼泊尔必须要重视加强抵御未来自然灾害的能力,应认真规划,不宜操之过急。

    比德斯指出,目前用于应对灾害所耗费的费用要比预防灾害的费用多出五倍,而在预防灾害上每花一美元,就能够在未来赈灾时省下八美元。因此,应持续支持社区和政府提前加强预防灾害的准备工作,而不仅仅是在灾害发生后才进行补救。一旦灾害发生,在支援到来之前,地方社区是救灾的主力,因此地方社区应当是灾害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记者 姜红)

责任编辑: 王骁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