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正当其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6-11 11:19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会议指出,发展消费金融,重点服务中低收入人群,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向消费者提供无抵押、无担保小额信贷,规范经营、防范风险,使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6月10日中国政府网)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将议题“锁定”消费金融公司,并决定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是一个审时度势的科学决策。近两年来,受国际性金融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投资、出口相对乏力,消费和消费市场日益重要。一项资料显示,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主要依靠高投资率来推动经济增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供给转向需求、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驱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都是消费驱动型经济,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均保持在70%左右的高水平,我国消费拉动水平仅占到GDP比重的约40%,可见我国消费的“后劲”和潜力极足,这正是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大幅度发展和拓展的现实机遇,也是扩大试点范围的一个重要“切口”。

    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消费金融公司领域,是从刺激和鼓励消费的角度出发,但根本意义在于提振经济。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公众幸福指数。遍观西方发达国家,其消费指数整体较高,“借贷消费”已成为习惯和自觉,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也是消费观念和消费金融工具成熟的表现。现代金融理念和消费观,就是要让金融和经济“活起来”、金融资本“转起来”,在“活”和“动”中增殖并产生价值。消费金融公司,也不完全是“钱花出来”、“享受起来”这么简单。京东前副董事长、首席战略官赵国庆在今年年初宣布投身互联网金融领域创业,其即将推出的线上交易平台App就显现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可以吸收股东存款、享受同行业拆借、发行金融企业债券,进行固定收益的投资等。换言之,来自于金融企业的债券,想投资获得固定收益的投资者,本身就是一种金融消费,已经完全区别于“吃、穿、用、行”的消费。投资型的消费,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生产价值,并最终回馈投资者和社会公众。

    所以说,无论是消费者的个体利益出发,还是众社会效益的角度,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推广和日益兴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召唤。从另一个角度说,消费金融公司是一种区别于银行信贷的金融产品。和银行业相比,其发放贷款更便捷,更讲究“几个一”:一张身份证、一张工资证明、一天内就完全可以放款,获得消费产品。银行“做的好领域”,它可以“规避”开,如房产信贷;银行不想做的领域,如家电消费,它可以巧妙介入、发挥作用。正如总理所言,“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正是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大发展的空间,也是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精当定位。

    国内消费金融公司是一种新形式和新现象。相较欧美发达市场,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除了获得第一批试点牌照的4家已营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以及12个在筹但尚未营业的试点之外,也有不少以其他形式做消费金融业务的服务商,如金融服务公司、小贷公司、咨询公司、电商、P2P公司等,消费金融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不仅为消费金融公司的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也让消费金融公司事实上成为国内消费领域的“生力军”。有着这一“生力军”的介入,适宜群体消费将更方便,将获得更高质量的消费水平,也将逐步丰满这一新的消费形式和金融产品,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

    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正当其时。众所周知,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消费乃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6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4199亿元,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而消费金融已成为金融服务的新“蓝海”。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公司触角伸入消费领域,金融服务日益“互联网”化,“消费金融公司+”已成为无可替代的未来模式之一。去年,包括百度、阿里、京东在内的平台在消费金融领域频频发力,消费金融公司日益显现出广阔的前景,并被“先行者”看好。“消费+金融+互联网”将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消费金融公司做大做强,成为经济社会和金融领域的有力补充,日益发挥更广泛的金融支持作用,将是发展的必然。(毕晓哲)

责任编辑: 林巧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