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强力督战 提速降费容不得讨价还价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7-07 13:34 来源: 央广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过去有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说的是搞活经济实现致富,必须确保道路交通的畅通。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要更好激发经济活力,就必须提升网速、降低费用。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张峰昨天表示,工信部将强化定期跟踪督查机制,督促企业按照承诺,务必落实全年网络提速任务,年底前实现手机流量和固定宽带的单位带宽平均资费水平都同比下降30%。他说,今年网络建设投资预计达到4350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10%,预计未来两年投资将超过7000亿元,并直接和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投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可谓“一举多得”,既有利于扩大信息消费,实现有效投资、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可以降低创业成本,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当然,它也会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北京3G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项立刚说,事实上提速降费不仅有利于老百姓,而且对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大有益处。

项立刚:提速降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能享受到带宽的提升,享受到费用的降低,肯定是有好处的。而对于整个移动互联网发展,4G的建设,包括“互联网+”的发展来说,毫无疑问也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项立刚举例分析,家里的宽带从10兆提升到20兆,但是费用和原来一样;比如流量原来1G大概是50块钱,但是现在在支出差不多的情况下,可能享受2G的流量服务,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ARPU值代表每一个用户的平均支出,目前,中国移动的ARPU值不到70块钱,中国的联通的ARPU值不到50块钱。提速降费后,在同样支出的情况下,用户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服务。而如果希望费用大幅度地降低,运营商可能很难承受。

从李克强总理多次要求提速降费,到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具体措施,再到这次工信部强力督促、提出具体目标和实现期限,可以看出决策层的坚定决心,提速降费不容讨价还价。那么,完成提速降费的任务下一步该做什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做了解读评论。

经济之声:工信部将强化定期跟踪督查机制,督促企业按照承诺,务必落实全年网络提速任务,年底前实现手机流量和固定宽带的单位带宽平均资费水平都同比下降30%。时间只有半年,时间很紧迫,您怎么看?

曾剑秋:首先,提速降费这项工作是包括“互联网+”和国家宽带战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从国家层面上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计。实际上正像前面提到的,国务院层面早就提出了“提速降费”的要求。只是这次提出的30%的降费目标显得有些紧迫。尽管经营企业的压力很大,但既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就应该全力做到。

经济之声:从国家战略层面这么强调把宽带的费用降下来,把宽带的速度提上去,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吗?

曾剑秋:我们曾经对国家宽带战略做过一些研究,国家的信息消费也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信息消费用倍数理论来解释,也就是投资100元后,通过信息消费的发展,它能够带来300多元钱的收入。国家宽带战略以及信息消费和提速降费都是一致的。通过提速降费,带动支撑国家宽带战略的发展,继而带来倍数的效应。所以从短期来看,运营商降价30%是有很大压力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从国家整个发展来看,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经济之声:目前,移动转售业务试点正在积极推进。目前,有26家民营企业已经向社会提供服务,累计用户已经超过750万户。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电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对提速降费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曾剑秋:这两年民营资本进入这个领域的力度非常大,民营资本的进入,通过竞争使市场进一步活跃起来。另外,宽带的发展需要民营资本。宽带就像高速公路一样,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宽带提速降费和民营资本进入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手段,使国家信息化的进程加快,更好地服务于百姓。

经济之声:进行到目前这一步,提速降费哪些方面容易做到,有哪些难点需要克服?

曾剑秋:首先,比较难的还是提速。虽然我们国家这几年一直在提速、也一直在降费,但是提速这个部分做得远远不够。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目前基本达到了8兆,但是在美国,要达到25兆以上可能才算宽带。另外,我国宽带战略提出到2020年的目标是50兆,但在2020年以前,千兆比特可能成为常态,所以提速降费最大的难度和压力就是提速。只有赶上世界发展的水平,速度提起来、网络宽带变宽后,很多业务才能做起来,用户才不会有太多的抱怨。

其次才是降费,这个问题相比提速较好解决,如果我们把速度提高,即使资费没有下降,老百姓也会特别满意。所以只要速度提高了,降费其实不太成问题。并且只要资费每年逐步下降,消费者可以承受,也就达成降费的目标了。(记者 蔡军)

责任编辑: 朱英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