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经济述评——就业问题的“两面观”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8-13 13:11 来源: 央广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导读】经济之声“2015年中经济述评——转型与转变”第四篇:就业问题的“两面观”。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听说过“毕剩客”吗?——不是红色屋顶的披萨店,而是大学一毕业就成为“剩余劳动力”的“毕剩客”。这个词虽然有调侃意味,但也生动反映了大学生初次就业难的困境。

    5月16日中午时分,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5号馆,一场大型人才招聘会正在举行。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小李,随着人流在一个个展位前咨询、试探、推销自己。在他的背包里,装着一摞制作精良的简历。他在为自己寻找一席之地。

    面对就业难,有的大学生自己行动了起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小林,就和朋友一起开了家网店。她上大四时创业,开始纯粹因为“好玩”,毕业时几轮简历投下来,没找到理想工作,于是专职做网店,后来把生意搬到了微信上,当起了“微商”。

    仅仅是大学生就业难吗?显然不是。纵观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究竟怎么样,有两组数据引人注目。一是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在去年高位基础上又增加了22万人,创历史新高;二是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大幅度完成半年目标任务。

    从这两组数据看,一方面是“局部有忧”,另一方面是“整体向好”。它提醒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更要看到潜力和回旋余地。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必须做“两面观”。

    一方面,有矛盾,有压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就表示:总量压力仍然非常巨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什么是结构性矛盾?国家统计局信息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举例说,就是空缺的就业岗位和待就业的劳动力之间无法匹配。

    潘建成:我曾经去一个很偏远的地方调研,这个城市有一个师范学院,有3万多学生,学的是中文、数学、物理、历史、化学、地理,他还希望大城市就业,那么这个就业就会出问题。如果说他们学的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比如说数控机床的操作和维修,需求量可能就很大。

    人社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就业人员总量的不到两成,高技能人才的占比更是少得可怜。“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有的岗位需要的人多,但合适的人少;而有的岗位需要的人少,合适的人却很多。这就是我国的就业市场存在的最大结构问题。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说,三类企业的就业问题需要关注。

    苏海南:首先,有相当一部分产能过剩产业行业,将会出现调整;其次,三高企业即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也会受到制约和相应的关停并转。另外,低附加值的企业也面临较多困难。而在这三类企业就业的人数不少,一旦这三类企业出现问题,不少人将面临比较大的下岗或失业风险。

    这样看,就业难不仅仅难倒了大学生,结构性矛盾或将使问题更加突出。隐忧是客观存在的,劳动者难以就业,企业则难以招到员工。当这个“两难”超过一定限度时,结构性矛盾将上升为主要矛盾,导致经济发展受阻,甚至引发严重社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就业问题“黄灯亮起”,找对病根、对症下药是关键。

    从上半年的数据看就业,我们又看到了“稳中向好”的另一面。

    上门美甲、按摩、做饭……上门服务O2O是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就业机会,显现出服务业市场的进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一剂良药。上半年的数据告诉我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是最多的。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分析,正是因为国家通过多方面措施,促使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第三产业发展了,GDP的增长才更有质量,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吸纳的就业人口,因此增加了大约一倍。

    迟福林:就业既同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关联,更同整个的经济结构相关联。前些年,我们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大概不到一百万,也就七八十万。那么最近一两年,我们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可以达到一百五十到一百七十万。如果服务业从现在不到50%到2020年形成55%左右的这样一个产业结构,我们每一年新增就业一千万左右或者一千万以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今年上半年,我国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消除各种阻碍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特别是通过税费减免、为创业者减轻负担等措施,创造了一大批就业岗位。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认为,中央的政策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郑东亮:我们这种政策的效益,可以说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到了效果。密集地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在持续落实,已经见到了初步效果。

    经济好则就业旺,这是共识。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虽然减缓,城镇新增就业数据却格外提气,半年完成全年目标的71.8%。这应当说明,病根找得准,对症下药见了疗效。

    如果说“稳增长”、“调结构”为创造就业机会“起了灶”,那么政府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政策扶持,毫无疑问为稳就业“添了一大把柴”。随着商事制度等改革的推进,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200万户,平均每天超过1万户。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2.64亿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1.6%。

    此外还要看到,二季度末,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一季度末低了0.13个百分点。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1.06,连续19个季度大于1,说明用人需求继续大于供给。就业问题做“两面观”,目的是客观把握形势,继续稳健前行。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一连串的数据表明,宏观来看,就业形势不但稳定,而且向好。

    姚景源:我认为下半年将会持续这种局面,今年我预计这个数量是在1300万左右。(记者张慧娟)

责任编辑: 于士航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