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心、有行动,中国就有未来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8-31 11:09 来源: 第一财经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近期,全球市场颇不宁静,各国股市动荡不安、大宗商品暴跌,货币贬值也此起彼伏,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在承压。甚至有种观点认为,一场堪比2008年金融海啸的危机正在降临。当然,这未免有些多虑。在此关键时刻,中国被寄予厚望,期待中国提振经济的同时,也让世界经济企稳回暖。

近年来,中国政府很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必须主动加以适应。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既有过去增速较快、基数较大的因素,也有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不过,这种相对过去高速增长的“放缓”依然处于合理区间,中国并非这波动荡的始作俑者。

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提振经济,尤其是去年底以来,已经推出系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尤其是这三个月来就有两次降准降息,这不仅让市场大呼意外,也给实体经济送来甘霖。此外,还配以减税降费和稳定市场等一系列定向调控举措,效应不断显现,积极因素正在积累。

昨天就传来好消息,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进入8月份后,全国发用电和铁路货运装车情况都有好转,显示经济运行出现更加积极的变化。不过,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既要看到一些方面不断向好的趋势,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又要直面困难挑战,未雨绸缪,及时妥为应对,做到趋利避害。

为何此时要特别强调信心?金融大鳄索罗斯提出过一个资本市场的“反身性”原理,即市场预期会导致参与者们按预期行动,结果预期成真,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实现的循环。最近股票市场的动荡,无疑验证了这种逻辑,因为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恶化,甚至还有一些好转,但投资者的预期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今年5月,相当多的投资者还在期待大盘冲上6000点,而在8月,不少投资者却在担心3000点守不住。这种预期的改变说到底就是信心不足,这种忧虑不仅在资本市场有所反映,还会极大地影响消费领域——大众担心未来经济下行、收入降低,就会提前抑制消费,而消费减少又会让生产萧条,市场前景不佳又让前端的投资减少,这几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反复为中国经济打气,提振国民信心,关键也在于此。当然,光有信心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共克时艰的行动。近来,个别单位、部门或地方或多或少出现了“不作为”的现象,一位经济学家日前就提到个例子,某大型国企董事长,近月每天在办公室上下午各跑两个小时,跑步时顺便看了70多部电影。这家公司除了部委指定的项目外,近月没有主动参加过一次投标。

这种怠政、懒政的倾向可能在一定区域内还比较严重,正因为如此,国民的信心要想在经济领域发挥“反身性”的效果,还需要大力清除这种不作为现象。李克强日前也强调:“各地方各部门要不为困难所惧,心无旁骛抓发展,敏锐捕捉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主动想办法、出实招,坚决惩治不作为行为,形成工作合力。”

只有在信心和行动上下功夫,不断出台利好政策,呵护经济复苏的苗头,激发人们消费的热情,同时,严厉惩处那些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不作为,释放经济社会的活力。如此有信心、有行动,中国经济就会有未来。(田享华)

责任编辑: 温雅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