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自信的战略支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9-11 10:1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中国经济凭借其巨大潜力和内在韧性,会酝酿一个更加从容的过渡期,让中国把握、适应和引领这种新常态。

在这两天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经济始终作为全球焦点,引发各方关注和争议。李克强总理昨天在致辞中为中国经济“把脉”,他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增长难免有波动起伏,这是正常“脉象”。

一方面,在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成功守住7%大关,这个数据位居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增速前列,是处于经济复苏中的美国的两倍多。另一面,近期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投资、出口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指标不理想,加之股市持续震荡,又让外界对中国经济的忧虑重重。

其实这些还是表象,困扰中国经济的一大难题在于老的增长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包括产能过剩、工业和投资下滑等,同时,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完全显现,无论是“创业创新”还是“互联网+”,尽管方兴未艾,却也还没能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支柱。

正是这种“青黄不接”,强化了外界对中国前景不确定性的焦虑。其实,当前中国的确存在不少风险和问题,但增长还是处于合理区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这种自信并非夜郎自大,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战略支撑。

首先,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处在深入推进阶段,蕴含着扩大内需的强劲需求。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不平衡,既是过去经济模式形成的一个困境,但也是现在转型升级的一个机遇。比如东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转移到中西部,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时候,中西部又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近期,一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风起云涌,不仅仅是刺激了内需和消费,还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其次,中国推进结构性改革正在源源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包括但不限于财税、投融资、价格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把改革作为发展旗帜、动力源头的国家,因为过去30多年的发展,正是改革开放把经济潜在增长率不断挖掘出来。当前还存在为数不少的硬骨头、深水区,这不仅是改革的对象,更是激发动力、争取红利的领域。

再次,创业创新正在点燃中国年轻人的梦想,新的业态、增长点和商业模式正在快速成长。李克强刚到大连就去一家当地的创客空间,而此前他已多次探访这样的“梦工厂”,甚至还被年轻人引以为“创客”的一员。总理的“强”势介入,无疑成为一份“双创”的催化剂。一旦中国创业创新取得成功,它不仅仅给中国探明了一座增长的“富矿”,也给世界经济增长送上一份厚礼。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中国经济出现暂时性的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只不过是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增速换挡的正常现象。一些发达国家此前也是从高速增长期逐渐切换到现在的稳定增长期。中国经济凭借其巨大潜力和内在韧性,会酝酿一个更加从容的过渡期,让中国把握、适应和引领这种新常态。(作者 田享华)

 

责任编辑: 刘杨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