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企业要对“娱乐至死”说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9-16 10:2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中国正有后一种的迹象,比如屡见不鲜的“抗战神剧”。

    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显然,上述意见是有的放矢,它针对文化市场的乱象而发。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近年国有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不过,一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还没有到位,两个效益相统一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现象时有出现。

    有人曾把其中的极端现象称为“娱乐至死”,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这种倾向更有泛滥的趋势。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中国正有后一种的迹象,比如屡见不鲜的“抗战神剧”。

    波兹曼著书的时代互联网并不发达,当时看到的乱象主要集中于电视领域,但基本观点依然可以涵盖新旧媒体,他当时忧虑娱乐对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巨大杀伤力,对如今也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中国文化行业还出现了更令人焦虑的倾向,即“娱乐至死”和“商业至上”互相渗透,只要有收视率、点击率,那就无所禁忌,随后还能赚得盆满钵满。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市场主体本身也在不断接受市场的检验,唯票房、唯收视率、唯发行量、唯点击率等乱象都与经济指标有关;二是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缺乏创新,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都陷入瓶颈,要么无人喝彩、自娱自乐,要么入不敷出、难以为继,逐渐丧失了主导的话语权。

    上述意见对症下药,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包括但不限于完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明确内容导向管理第一责任人职责,还要求完善资产监管运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让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有赏也需要有罚,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方面,需要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仅是国有文化企业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还可以带动其他市场主体也积极投身于文化主旋律之中;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对内容导向存在严重问题或经营不善、已不具备基本生产经营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坚决依法吊销、撤销有关行政许可,予以关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反对全民娱乐,重回“高大全”的宣教模式,更不是要弄成奥威尔式的文化监狱。我们只是强调娱乐也有边界,比如政治底线不可逾越,历史真相不容恶搞,民族精神不能玷污。娱乐只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追求经济效益也只是国有文化企业的目的之一,决不能顾此失彼,甚至挂一漏万。实现文化的繁荣昌盛,需要有堵有疏,在清理一些乱象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加快推进文化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田享华)

责任编辑: 宋岩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