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错峰出游”?先落实“带薪休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0-08 16:59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武汉10月8日电(记者 梁建强)“国庆长假,有两个著名‘景点’,一个叫人山,一个叫人海”。有关“黄金周”拥堵的段子还有不少,契合的却是不少人的真实体验。据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出行人次超过7.4亿,这相当于全国过半人口选择了出门过节。面对一张张景区爆满、高速拥堵的图谱,人们不禁要问:年年“黄金周”年年“人在窘途”,“错峰”出游如何实现?

    这样的“假期”:人堵心塞

    滞留车辆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龙”,一组航拍前往北京车辆出现拥堵的照片,在“黄金周”的最后一天广为流传。

    类似的拥堵,在国庆“黄金周”中并不鲜见。据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介绍,“黄金周期间道路客运量高位运行,将达到6.4亿人次,同比增长1.6%。”

    而在网络上,诸如“国庆出行高速十大拥堵路线绕行指南”“国庆出行如何避免堵车”等主题的网帖,都有着很高的点击量,并被不少媒体在显著位置呈现。

    高速拥堵的同时,不少景区也是游客“爆满”。

    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7天长假,三峡大坝旅游区累计接待人数约18.67万人,单日最高接待量39239人。其中,2日至5日连续四天发布了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

    湖南、安徽等地多个知名景区,蜂拥而至的游客超出了景区的最大承载量。10月3日当天,位于湖北的三峡大瀑布景区接待4.12万人次,同样高于景区最大承载量。

    一些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游客人次与去年“黄金周”相比仍呈上升趋势。北京市旅游委公开发布的信息显示,“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旅游者1151.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6%,旅游总收入83.1亿元,同比增长7.1%。

    厦门市旅游局公开发布的信息显示,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3.06万人次,同比增5.85%。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前6天合计接待游客10.65万人次,其中单日最高为2.58万人次,创造了新的纪录。

    这样的选择:实属无奈

    事实上,“黄金周”出现拥堵问题,已是存续多年的“老问题”。

    武汉大学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重生认为,国庆“黄金周”中出现的景区“爆满”、高速公路拥挤等,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更多人度假的首选方式,而由于类似国庆“黄金周”这样长时段的假期并不多,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在国庆假期中出游。

    “带薪休假的规定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也是‘黄金周’拥堵的重要原因。”尚重生说,不少人处于“想休假却不敢休”的状态,“工作忙、压力大、怕休假被‘穿小鞋’,顾虑太多。旅游只能选在黄金周,没办法错峰。”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指出,中国公众出行、出游需求的巨大存量和伴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而生的巨大增量,形成了中国公众出行、出游需求的“堰塞湖”,而十一“黄金周”井喷正是其作为“堰塞湖”唯一泄洪口的必然结果。

    实现“错峰”:还有多远

    “我们今年连着放了9天假。”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大二学生小赵的“黄金周”假期有些特别。

    与常规的10月1日至10月7日放假不同,中南民族大学今年对中秋、国庆的放假时间稍微进行了调整。从9月26日至10月4日放假调休,师生们有了9天的放假时间。许多师生选择在9月26日至9月30日期间出游,避开了出行高峰。错峰放假的方式,赢得众多网友“点赞”。

    尚重生认为,类似调整放假时间的方式值得倡导。“武汉为了避免拥堵,每年大学开学时往往都是错峰开学,成效明显。‘黄金周’放假也应当借鉴这种方式,比如,将假期的时长进行限定,但具体的时段允许结合实际进行调整。错开时间分流出行,至少能缓解10月1日和10月7日的高速拥堵。”

    而带薪休假制度的严格落实,则被视为缓解拥堵的关键手段。

    国内一家大型旅游网站发布的《2015中国游客旅游度假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八成游客希望选择带薪休假错峰旅游。

    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指出,落实带薪休假,首先应该从各级管理者做起,带头依法休假,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带薪休假一定要有具体的实施部门,在国家层面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全国总工会,在地方层面应该是劳动保障部门,在企业应该是工会组织。第三,带薪休假的落实应该列入各级政府的日常重点工作。此外,应鼓励工会代表职工集体谈判或诉讼,主张带薪休假的权利。

    “景区、高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也应提高。”尚重生说,景区应当借助新媒体渠道,及时发布旅游人次的信息,让游客能够调整前往意向景区出行游览时间,避开游览高峰。相应的预警工作、疏导工作等也应加强。

责任编辑: 于士航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