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愿将东盟作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方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1-24 10:02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字体: 打印

    为期三天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正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会议包括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十八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十届东亚峰会。

    产能合作是重点

    在出席10+1领导人会议时,李克强总理就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提出建议,涉及加快经贸合作升级、推动发展战略对接、探索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经济下行的时候,亚洲各国的产能和市场都不景气,中国亦然,就算是亚洲区域内的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产能市场低迷带来的挑战。现在各个国家把过去这么多年和市场结合的能力,放在亚洲区域内共享,形成互补的产业链,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的产能格局,不论是供给面还是需求面,产能的合作都能够给市场带来真正需要的东西,相互的合作会更为融洽。

    据了解,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我国与马来西亚在产能合作上已有成果显现。而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和建立亚投行的构想,都是着眼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更是重要一环。因此产能合作必然被当成重点推进,但是产能合作对于我国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业内人士表示,不少东南亚国家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更高,也就是说,单纯“硬销”产能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合作方不只是要做成一个项目,更想要借此提高自己的工业水平。

    孙立坚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产能其实已经具有站在世界舞台上的“性价比”,但是这种“性价比”还是要借助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如果可以不靠加工贸易而是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跻身世界平台,那么中国的产能才能进入亚洲或者是更大的合作平台中去,才能更具有持续性。长久地借助海外力量,会牵扯到知识产权等问题,非常影响我国产能在国际舞台上释放能力。打造自己核心的竞争力是未来我国产能合作的重要前提。

    RCEP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不管是10+1会议还是接下来的10+3会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始终是会议关注的焦点。RCEP亦是由东盟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通过削减关税及其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我国将推动其加快谈判。

    在10+3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愿与各方共同努力,力争2016年结束RCEP谈判,建成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化、发展最具活力的自贸区。

    “世界格局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在这场世界经济危机中遭遇了很大阻力,如果亚洲国家没有形成齐心协力的发展模式,只是依靠发达国家引领亚洲国家经济,而这种发达国家在繁荣时期有的引领能力目前又不存在,亚洲经济将无法实现稳定向好。”孙立坚说。

    他表示,发达国家制定的贸易标准不适合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的亚洲地区。通过RCEP倡导一个亚洲经济圈,能够很好地契合亚洲的特点,携手打造亚洲的一体化格局。

    在他看来,RCEP是我国能够主导、整合的亚洲力量,可以打造成一个后危机时代中重要的、活跃的市场区域,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引擎。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以及在亚洲经济区中的重要角色,促进RCEP谈判很重要。

    那么,RCEP又会为成员国带来哪些利好?孙立坚表示,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其一,亚洲国家和其他经济区不同的特点是,拥有世界最高的储蓄。而发展最关键就是有资本,亚洲国家此前只能投资到亚洲区域以外的地方,例如美国的国债。现在通过RCEP可以把亚洲的钱投资到亚洲,利于各国的发展。

    其二,中日韩三大经济体都在RCEP共同体中,这样的联手对于引领世界经济非常重要,后加入的印度也是增长潜力很大的经济体,因此亚洲将有可能是本次世界经济危机过后的经济引擎。经济引擎的发育需要通过合作平台来打造,如果亚洲国家各自发展,力量薄弱,故需要整合在一起形成大平台的模式,就会有非常大的规模效益。

    同时,他认为,大市场建立以后,市场的规模投资需求会大于碎片化的市场和各国国内的市场,自然效益也会提高很多。亚洲的人口结构和其区域相比(除去非洲)比较合理,像越南人口趋于年轻化,具有非常好的发展潜力,不像欧美国家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的时代,这可以让亚洲地区多年来形成的好的供应链、生产的合作、企业的合作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不过,如何调整经济利益和政治分歧的冲突仍是推动RCEP的难题。一旦政治利益上的分歧影响经济的合作,会影响其提高效率。现在由于政治分歧使亚洲出现了碎片化的合作平台,会特别影响亚洲区整体的合作。破除政治的壁垒,应更多地考虑老百姓的利益,才会利于各国的发展和幸福指数。(记者 张丽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林巧婷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