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

2016-01-22 15:10 来源: 光明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所讲的“供给”与“需求”都包含了“有效”性,即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意愿以及能力两重属性。消费者有能力但没有意愿购买,生产者有意愿但没有能力供给,这都不是有效的需求和供给。

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工作座谈会上以圆珠笔头上的“圆珠”为例说明了当前中国经济中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消费者有意愿和能力消费,而生产者却没有能力提供消费者意愿商品,与此同时,非意愿的存货投资不断增加,最终导致无效供给与经济失衡。而供需矛盾背后也说明了我国当前的根本任务仍是发展生产力。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于两个主要因素:大规模的资本投资和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其基本逻辑是经济制度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从而带来了更多的产出、投资和不断的经济增长。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一些西方媒体不断用“崩溃”、“经济危机”、“泡沫破裂”等字眼来质疑中国经济。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却没有验证这些媒体的论点。

从国内投资看,Wayne M. Morrison于2015年10月21日在一份题为《中国经济增长:历史、趋势、挑战以及对美国的启示》的美国国会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储蓄率仍然高于美、德等发达国家,而正在推进的金融市场改革不断将储蓄转变为有效的投资。中国的国内经济可能放缓,但政府和企业对外投资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中国投资者在寻找海外更高、更安全的回报,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参与全球竞争。从外国投资看,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2015年,非金融部门实际外资投资(FDI)同比增加6.4%至7814亿元。服务业部门外商直接投资为4771亿元,较2014年增加17.3%。高科技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增长9.5%达到94.1亿元,占制造业投资的23.8%。2016年1月4日,日本媒体的一篇题为《从制造到服务——中国经济2016年展望》文章指出,受益于灵活的供给侧改革措施,中国国内企业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提速,而外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将快速增长,并进一步扩大对通信、电子商务和新能源领域的投资。

从生产力角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生产力增长是得益于制度改革将资源配置到更高效的用途中,随着中国的科技发展接近主要发达国家,生产力增长、实际GDP增长水平会较历史最高水平显著减慢,除非中国成为新技术和创新中心或者实施新的全面经济改革。

华盛顿大学的创新副主管Vikram Jandhyala教授于2015年12月26日撰文指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拥有1.5亿工人、比日本大5倍的供应商网络。这使中国企业能够进行大规模、可持续创新。他以高铁的例子指出存在于美国和欧洲的那些认为中国只是吸收或重新改造别人技术的观点已经过时,相较于硅谷公司“从0到1”的创新,中国正利用庞大的规模力量实现“从1到n”的创新发展,并加速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而对于未来,研究中国科技创造能力的英国教授James Wilsdon用体育发展与创新做了一个类比,中国从奥运会金牌榜第11名(1988年)上升至第1名(2008年)只用了20年时间,“如果中国在体育方面实现了这样的速度,那么成为科学和创新的领导者的时间会长吗?”

从数据和国外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并没有找到中国生产力停滞或经济危机的证据。相反,随着供给侧改革措施的推进,中国企业将加快向高端、智能、绿色方面转型转产,生产力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其核心内涵是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对于中国经济2016年的表现,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Stephen Orlins、亚行行长中尾武彦都表示出信心,其共同的认识是近期股市和币值的波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向上的趋势,中国经济正在以稳健的步调增长。(作者 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应用经济系主任 唐柳洁)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