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希望大于困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6-03-22 15:45 来源: 天津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编者按: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用113分钟向大会报告了政府工作,其间现场共响起44次掌声。很多网友表示,总理的报告厚重质朴、创新务实、充满民生情怀,话语亲民接地气,暖人心,说到了大家心坎里。为深入理解《政府工作报告》,天津日报特别邀请《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向东,从理论层面对报告进行详细解读

“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政府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同时对“十三五”和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部署。作为做好政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今年这个报告各方面关注度非常之高,外界对报告很关心,实际上焦点就是到底怎么看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因为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有些担忧。而《政府工作报告》就是要跟大家交实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1 国内外形势严峻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过去一年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最复杂严峻的一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仍然在继续加大,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走势波动不定,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剧烈的波动或下滑。国内来看,面临着“三期叠加”的矛盾,多年深层次积累的矛盾更加突显出来,地区、行业经济走势呈现出分化的状态。去年的GDP增速我们的预期目标是7%左右,实际是6.9%,和预期差不多。虽然是近20多年以来最低的经济增速,但按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折算,GDP总量仍然是10.42万亿美元左右。从全球来看,GDP上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只有中国和美国,而中国的经济增速是美国的2倍多,所以中国这个速度在全世界来讲还是比较快的。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风险策源地。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25%,应该说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支撑来源。去年,在世界贸易总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居然提高了一个百分点。我们仍然是世界第一的货物贸易大国,也成为世界主要的对外投资国。

在经济结构调整上,2015年我国也取得了进展。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服务业占到“半壁江山”,达到50.5%,比第二产业高近10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6.4%。这是我们多年以来都想得到的一个局面,过去我们的经济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来拉动,主要靠投资拉动,现在已经出现了转折性变化。

2 创新宏观调控手段

设定增速区间 稳就业是第一考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确保新增就业人口1000万以上,虽说现在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解决新增就业人口190万人,不过预计今年将新增760万大学毕业生和500万中技毕业生,总数将超过千万人,因此今年就业还是有一定的压力。另外,去产能可能会涉及大概180万人,中央财政将拿出1000亿元专项基金,主要是用于兜住他们的“底”。

中国经济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重视速度的目的是为了保就业,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中国13亿老百姓要有活干才能有收入,才能过上有尊严的日子,所以就业是政府的第一考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GDP增长目标是6.5%至7%,这是1995年以来报告中首设区间值,而不是“左右”。设定这个区间值一方面是要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比2015年实现两个“翻一番”,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概6.5%以上的速度,所以6.5%被认为是我们的底线。另一方面就是保就业,因为判断经济形势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看就业,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主要取决于就业是不是充分,收入是不是增长,环境是不是有改善。从这个角度上说,只要是能保障就业,居民收入就能与经济增速同步,增速不管是6.5%还是6.6%、6.7%,都不是最重要的。

3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新经济”

中国经济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现在所有的政策指向都是要围绕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提质增效,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一个新词“新经济”,并强调要加快新旧动能的转化。因为新动能不成长起来,旧动能也没法改造升级。这几年,以“互联网+”“3D打印”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大量涌现,这些代表着新发展的动能,就是我们下一步要发展的“新经济”。在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人要分流下岗,而“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动能为这些人在新的经济模式里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因此,新旧动能是相互促进的一个过程,新动能的发展为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新动能对传统动能又形成倒逼。比如,传统动能与“互联网+”的结合形成了“众创,众包,众筹,众服”这些新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组织管理模式,推动传统产能的提质增效升级。

大力发展“新经济”,并不是说老的就不要了,可以称作双引擎,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新经济以“互联网+”这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为代表,它的成长速度超出我们的预料,很好地支撑就业,也帮助服务业加快发展。“新经济”起来以后,它会为传统的动能改造升级创造条件。所以“新经济”这个词不是起草组随意写进去的,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在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强调不搞大水漫灌,主要精力集中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上。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松一松劲,不能忍受一定的痛苦,中国的转型升级可能会前功尽弃。中国经济现在面临一些困难,是我们必须要忍受的过程。只要坎儿迈过去了,我们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4 为政之要 民生为重

以人民为中心 切实让百姓得实惠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为政之要,民生为重”。甚至指出,财政虽然有所放缓,但是对要办的民生事,财力是一定要给予保障的。整个报告贯穿了浓厚的民本情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每个政策都要考虑到老百姓最终是不是得到实惠。比如大病保险,去年已经在全国各省份都开展了试点,今年要实现全覆盖。中央财政为此还要从医保中拿出160亿元作为专项资金。今年是“十三五”攻坚的第一年,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开展脱贫攻坚。第一年光在脱贫的投入上面就增加40%以上;对于农村电网改造,新一轮的改造必须把线拉到粮食主产区的机井、平原地区的机井,部署得非常细。另外,今年有几万个村要光纤入户,要让农民分享我们数字化的成果。每一条措施的背后都与民生有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李克强总理亲自加入的《后汉书》中“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一语,意思是要去掉对老百姓的“条条框框”和不合适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政府部门官员轻易不要去扰民。让企业办事、老百姓干事不再有那么多的麻烦。这充分彰显我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坚强决心,体现出政府浓浓的民本情怀。简政放权的目标就是把这些“烦人”的证全部砍掉。我们有13亿具有创造力的勤劳智慧的人民,不能用这些政策把老百姓的手都捆住了。简政放权,就是要放松管制,让老百姓自由自在地创业就业,这样才能够激发市场活力。简政放权,也要监管。过去管了太多不该管的事情,同时又有很多方面监管缺位的。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政府该管的还必须要管到位。未来5年,政府还要继续取消和减少审批事项,并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信息多跑路,让老百姓少跑腿。(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二司司长 向东)

责任编辑: 朱英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