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人民网】面对政务舆情别丢“理性定力”

2016-09-20 14:28 来源: 人民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各地区各部门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作出部署。

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的基本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已经提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承诺,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作用,利用好网络平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使群众了解政府做什么、怎么做。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政府的施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舆情事件频发多发,加强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正因为如此,从2005年的《进一步推进政府公开意见》,到2015年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服务的意见》,再到2016年印发的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意见和此次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十多年来,政务公开一直在路上。

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并未消减,对比传统媒体,互联网仍然是中国社会最大的舆论出口。可见,现在的广大群众不仅“眼睛是雪亮的”,互联网时代也赋予了他们“嘴巴是自由的”。因此,在新媒体飞毛腿的速度之下,人们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毫无疑问,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面对政务舆情,官方选择“失明”“失语”,甚至打压或控制民间舆论场,那么这不仅焦灼着公众的心,而且还让官方舆论场趋于自我边缘化,进而导致政府的公信力持续流失而致贫血。因此,各级政府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其他政务舆情也要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把握环境网络舆情主动权,用好用足网络优势资源。

面对政务舆情,千万别丢“理性定力”。一方面,对于涉及政府的善意建议意见和批评,各级政府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敞开胸襟,广开言路,乐于听、善于听,做到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政务舆情,不仅要有“善听”、更要“善查”,坦诚坦荡地面对公众,调查真相、还原真相,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并且认真剖析自身问题,打上制度补丁,防止问题继续发生。决不能抱着“鸵鸟思维”,不肯说、不敢说、不愿说、不及时说、不全部说……当然,对恶意造谣炒作政府机关依法履职的,要及时澄清、依法查处,坚决维护法律尊严和执法活动的严肃性,决不能让涉事人员“吃哑巴亏”。

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知》强调加强政务公开、做好舆情回应,使政府信息公开的多方平台形成“向心力”,为更加透明、高效的舆情处置提供了“加速度”。希望各地各部门及时地站到舆论前台去,从而不断增强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薛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