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登上世界之巅的中国?

    英国金融时报网5日发表该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该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的题为《登上世界之巅的中国?》的文章。文章说,中国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有何重要意义?    

    马丁·沃尔夫:美国的霸权仍会持续多年

    上周我们得知,中国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据信,美国自19世纪70年代初以来就一直是世界头号经济体。考虑到这一点,中国超越美国将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时刻,但它还没令人瞩目到一些人所担心、另一些人所期望的程度。

    世界银行国际比较计划存在已久,先来说说它得出的估计数字有何意义。该计划旨在比较不同国家的生活水平。2011年,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的11%。但考虑到中国有大量的非贸易商品和服务价格低廉,按购买力计算,中国与美国的这一比例将上升到五分之一。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国家:按购买力计算,该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列世界第99位。由于中国经济产出有近一半来自投资,它的相对人均消费甚至更低。

    但中国是个巨大的国家,2011年人口达13.4亿。相比之下,就连拥有3.12亿人口的美国也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尽管中国穷得多,但按购买力计算,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11年已达到美国的87%。现在则肯定已超过美国。

    人们可能会质疑新近修订的数字是否准确。答案是,它们是合理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它们意味着什么?它们并不代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中国是贸易超级大国,去年商品出口比美国高出14%,但商品进口比美国低31%。进口市场的规模决定了一国在全球议价中的实力。中国尚未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随着中国经济继续以相对高速增长,它不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

    经济实力的另一个衡量角度是外汇储备持有量。截至今年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达4万亿美元,堪称巨大。但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中国多年来积累的大量资产,西方央行只需按几下键盘便能在瞬间内制造出来。的确,中国可以抛售这些资产,但那样做的话,它将是最大的输家。在我们这个储蓄过剩的世界里,美国可以轻易找到其他买家。

    美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位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这使得美国对全球金融格局和全球监管的细节拥有非凡的影响力。这种现状可能会维持很长时间,部分原因是中国金融体系需要成功退出巨大的信贷繁荣,在此过程中它将面临不少挑战。

    全球经济影响力的另一评判标准是科技。有一点能证明中国仍然远远落后:该国总体经济的平均生产率仍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除了华为这个突出的例子之外,中国缺少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相比之下,美国拥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企业。

    技术优势和美国的国防支出规模,为美国军队赋予了覆盖全球的影响力和实力。这很可能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此外,美国其实处在一座巨大的岛屿上,南北邻国相对弱小且友好。中国则被强大且心怀嫉妒的国家包围。而且,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有能力建立强大的盟国体系,而中国却没能建立起可以相提并论的盟国体系。

    美国还具备“软”优势:影响力深厚的大众文化;引领世界的高等教育机构;无与伦比的科研基础;对自由和民主理想的坚持--自由和民主仍然吸引着世界上的很多人,尽管美国屡屡未能践行。对世界其他许多地方而言,中国政治体系的吸引力远不及美国,其历史文化也较美国陌生得多。

    我们可以满怀把握地期待,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相对规模将继续增加。该国的科技水平和军事能力亦是如此。然而,这个崛起的巨人还需要很长时间方能拥有美国那种影响世界的能力(前提是后者得到贤明的治理)。

    但同样确定的是,我们正在踏入一个新的时代:中国不断增强的权力和影响力必须被认可、被顾及,尤其是在全球治理方面。诸如此类的权力过渡并不容易。

    戴维•皮林: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

    当年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时,可没有考虑到有“国际比较计划”那些多管闲事的统计学家。就在上周,世界银行的国际比较计划成功“曝光”中国即将在今年成为以购买力计算的世界最大经济体。

    邓小平生前曾主张,中国在崛起的同时最好隐藏自己的雄心。与邓小平的建议一致的是,中国政府对国际比较计划的说法不太高兴。在国际比较计划上周发布的报告中,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对国际比较计划的研究方法持保留意见,并表示中国国家统计局“并不认可报告得出的结果属于官方统计数据”。中国媒体也远远没有大力宣扬中国突然登上世界经济巅峰的消息,而是对其低调处理,甚至完全避而不谈。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裴敏欣表示:“中国人认为这只是一种会计操作,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里程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低调反映出中国对现实的清楚认识。中国充其量只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比秘鲁还低一点。中国的科技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其他西方经济体,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对手--日本。在军事上,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美国相比不值一提。此外,中国还缺乏对外“说服力”。中国没有一个足够诱人的政治体制、无法影响全球舆论。现年85岁的茅于轼被视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家之一,他对这份新出炉数据的看法是严肃而现实的。他承认中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但他认为这只不过说明中国拥有13.6亿人口,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他表示:“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并不令人惊讶,但这只不过是因为中国人口多。中国是大而不强。”

    然而,《当中国统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一书作者马丁·雅克则认为,正是因为有关中国会出现系统性崩溃的预言始终不绝于耳,使得我们未能认识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的崛起将改变世界。他表示:“人们对中国还存在一种抵触情绪,无法认识到这股潜在的趋势。”中国以超出几乎所有人预期的速度超越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最大出口国、最大制造国、最大碳排放国。他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产出很可能将占到全球总产出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可能将超过欧美经济规模的总和。“这其中许多状况都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当像这样的‘超越’一刻来临时,人们应该警醒了。”

    中国崛起已经改变了世界。中国通过成为全球低成本制造工厂,压低了商品制造成本,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中国上亿劳工的竞争可能也降低了西方的工资水平。

    作为巨大的原材料进口国,中国已开始改变各大宗商品出口国的命运--从巴西到澳大利亚、从蒙古到安哥拉。如果非洲经济最终也开始发展,那将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来自中国的需求。

    尽管茅于轼对中国政治经济的诸多方面都持批评态度,但他也明确表示,“中国为世界经济做出了显著贡献”,并且中国有许多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的地方。

    从战略上说同样如此,尽管中国的军事实力无法与美国相比,但中国已经在发挥地区影响,在历史影响范围内提出了一些主权要求。中国与日本就“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以及与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就南中国海问题的摩擦不断升级,原因就在于此。

    雅克认为美国战后在亚洲的“霸主”地位是不可维持的,他认为这些争端是“该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新秩序确立过程中的第一次‘生长痛’”。尽管中国刻意保持低调,但它已经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