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力: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转换“动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6-03-08 17:24 来源: 国务院参事室
【字体: 打印本页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转换“动力”
国务院参事  马力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转换“发动机”,由“人口红利”驱动到“人才红利”驱动,发掘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释放财富源泉,从财富原点再出发,使中国经济恢复长期上升的支撑,开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周期。

转型:提高劳动生产率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人口结构性变化获得的效益,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而逐渐消失。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劳动回报率大大低于资本回报率,资本无限扩张,导致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使得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下降,其中劳动力成本在劳动力素质没能同步提升的情况下也大幅提高,边际劳动生产率大幅下降,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展方式转型”,而实质是“转变增长动力”;根本是“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而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发展动力以依靠“人口红利”转变为依靠“人才红利”,发展方式以投资为主转变为以创新、提高效率为主。

动力:以创新能力提高效率

“新供给”不是供给增量,而是“新生产力供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红利”对GDP的贡献为24%,但“人口红利”是以人口数量取胜,是肌肉经济,而“人才红利”才是以人口素质取胜,是智慧经济。因此,必须实现动力转换和发展转型,大幅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使经济发展获得不竭动力。

一方面,推动制度、技术、产品“创新”,促进生产要素从供给过剩、老化的行业向新供给形成、扩张的产业转移,寻求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管理模式等新财富形态,提升新的商业价值,创造新的市场供给,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形成新的发展动力。

另一方面,当我国2020年后15-60岁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以年均800-1000万速度大幅下降时,可实现以劳动力素质替代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素质提高与劳动力成本增长同步,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潮流,将目光转移到智能制造、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产业升级上,推动新供给、新消费的迅猛增长,变“人口红利”为代表的经济低层次竞争为“人才红利”为代表的经济高层次竞争,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改革:促进生产力得到最大可能的释放

供给侧改革关键在于形成一系列投资于人、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红利”形成的、解放生产力、推动创新和创业的体制。

一是超常规的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实施终身教育,义务教育前移3年(3-6岁托儿所)扩展为12年,高中3年免费;大力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尤其是蓝领阶层。二、三本大学转为以大专为主,加大对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要求30岁以上劳动者具备1门技能;建立劳动者职业化制度,劳动力报酬以专业化、职业化级别挂钩,形成人人向上流动的机制;鼓励创新,加大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投入,科研成果转化的机构和人员以股份形式分享利益,企业科研投入成功享受税收优惠,提高创新效率和降低技术成本。

二是提高消费在财政中的占比。实施增加消费支出、增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加大城镇化建设,增加“铁公基”投资,加速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动用国有经营性资本偿还和补足社会保障基金不足部分,增加百姓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消费能力。

三是放手解放生产力。降低高行政、税收、融资成本的供给约束。政府做市场机制的建设者,减少管制和行政垄断,放开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完善要素市场;目前我国宏观税负37%,企业综合税费超过40%,如降低税负至30%以下,企业盈利将增加上万亿,而融资成本每降低一个百分点,企业增加盈利7000亿,千万家企业扭亏为盈,投资大幅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新能力,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大幅提高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发展动力由“投资”为主向“创新”为主的伟大转变。


马力

简历:

女,1950年1月生,北京市人。民建会员。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巡视员。曾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社会人口领域的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等工作。2009年11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简历来源:国务院参事室网站)

责任编辑: 刘啸萱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