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圆桌系列论坛之科研经费使用与科学普及

2016-09-02 13:47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

文津圆桌系列论坛之科研经费使用与科学普及

时间:2016年8月26日

参会嘉宾:

徐延豪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

李象益    原中国科技馆馆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

赵  路    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

任福君    中国科协办公厅主任、原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

殷  皓    中国科学技术馆党委书记、副馆长

王康友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

包献华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

赵  彦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副局长

钱  岩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

王俊峰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与监督司人才与科普处处长

刘玉杰    宁夏科技馆馆长

杨泳斌    贵州科技馆馆长

柏劲松    合肥科技馆馆长

崔光伟    郑州科技馆馆长

李国斌    佛山科学馆馆长

刘元贵    贵阳市科协主席

袁国术    国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  亮    新华社瞭望智库总裁

陈光义    新华社瞭望智库副总裁

官员、专家学者发言环节

陈光义:

这次研讨会有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今年4月份,李克强总理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视察,谈到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7月底,中办、国办发文关于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意见。第二个背景是在前不久举行的科技三会上提出科学科技要有科技创新、一体两翼,把科学普及提到新的高度上。今天这个研讨会主要围绕这两个议题同步进行。

徐延豪: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科协在科普方面的做法、工作的现状,再提出一点建议。

一、中国科协在科普方面的做法

1、中国科协成立于1958年。在同年8月份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第43条就提出了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当时是在文化部下设科普局,下面有40多个事业单位,几百号人承担科普的工作。科普局的老局长袁翰清(音)是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化学家。

1958年8月份同时召开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代表会议,在清华大学举行。毛主席参加,周总理做了工作报告,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参加了。说明当时国家领导人对科普工作非常重视。在这次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同时成立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文化部科普局在科普协会成立的第二年就把全部的科普职能转给了科普协会。袁翰清作为科普局的局长,在科普协会担任副秘书长,继续抓科普工作。

2、中国科协、地方科协的网络是健全的,一直到乡镇一级都有科协组织,这些科协组织都有专门的机构管科普。在中国科协的层面,科普这个领域的工作人员是最多的,占到60%以上。科普经费也占到60%多。

到了省一级,70%以上的科协人员经费都在科普方面。到了市县一层,占到80-90%的经费。中国科协的科普队伍有专门的经费,各级政府都在投入。由政府主导抓科普的做法,这种范式在国际上还没有。

二、工作现状

1、多年来,国家在科普工作上都有重要的政策支持。比如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颁布《科普法》的国家。由于制定时间比较早,当时对科普工作的认识还没有这么完善,我认为《科普法》应该修订了。最早修订的比较抽象,不好操作,只是概念、口号,不好执行。

2、《全民科学素质提高计划纲要(2006-2020)》,全面深入地将提高全民科学组织的主要人群、主要工作、主要任务确定下来。在《纲要》的指导下,全国各级各部门做得都很好。运行了两年以后,国务院下文件,将这项工作作为中国科协的日常工作,将办公室就设在中国科协。现在有33个部委参加,几乎涵盖了很多职能部门,大家一起研究全国的规划和方案。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机构延伸到各个省市,都建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般都是由副省长主抓这个工作。我们把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工作的任务和指标分解到各省,各省落实工作任务和目标,为很好地实现“十二五”5%的目标,大家都做了贡献,齐抓共建。

3、去年进行的第九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达到了6.2%的指标,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标本,全国抽样调查7万份样本。5年前这个科学素养指标是3.27%。提高到6.2%,进步幅度还是很大的。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4、我们制定了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门面向农村社区。与财政部一起推动、一起下文。科普信息化工程也于去年启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时推出了科普信息化工程,推出了“科普中国”品牌。主要依托的是现有的门户网站。

5、我们进行了中国特色的科技馆体系建设。现在各个省都有科技馆。海南的科技馆还正在建设过程中。现在达标的科技馆有150多个。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从去年开始,对92家科技馆实施免费开放。去年投入3.46亿,观众参观人数也增加了整整一倍。由于准备时间比较长,采取的应对方案比较好,没有出现其他类博物馆免费开放时出现的人员拥挤、展品破坏等诟病。

6、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实施了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科技馆体系构架是省市一级,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城市,可以建科技馆。县一级人口比较少,主要依靠流动科技馆项目进行覆盖,目前已经达到220个,明年可以实现全国2800个县的全覆盖。科普大篷车项目,更加灵活,可以直接到达乡镇、基层,车上同时装有车载展品和活动项目。目前全国有科普大篷车1071辆。从去年开始实现了定位管理,用北斗系统进行定位,跟踪服务效果。

7、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启动了中国数字科学管理工程,已经落地运营6年多的时间。中国数字科技馆的资源总量已经达到9.1TB,日均浏览237万人,稳定在国内网站排名第200位。“科普中国”是一个品牌,所有的网络推广都用这一个品牌。

8、我们在全国建设的国家级科普基地是1077个,各个省建立的科普基地是3365个。在中国科协范围内,与科普相关的有

a有国家级的科技馆

b有专门研究科普的研究所

c中国科普出版社专门出版科普图书和音像制品,培养科普作家

d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包括科普馆、自然馆、天文馆、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科协管理范围内的团体会员已经达到125家

e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全国省一级也都有科技辅导员协会,团体会员有287家,个人会员将近5000人

f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是国家级协会。现在除了内蒙和西藏,其他各个省都建立了省级分会。省一级的协会会员有3万人。今年上半年,科普作协集体加入了中国作协,作为科普文艺创作委员会,动员更多作家加入科普

g电视电影教育协会,电视、电影的生产厂家和相关企业的专门人才,进行科普影视的创作

h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一共有11万家团体会员,工作一直深入到村一级。很多省成立了省级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三、有关问题及建议

与公众需求相比,现在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广大科技人员做科普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正确的激励,也没有相应保障,特别是科技人员评价体系里没有科普这个条目。做科研有经费,能出名,能有利,做科普是大家的义务劳动、无私奉献,在有些科研机构,好像是做不好科研才去搞科普,这是非常畸形的现象。

2、希望能有相应的政策和配套的保障措施。欧阳自远提出,只有最好的科学家才能做好科普,科学家的报告才是最好的科普资料。但是,社会导向并非如此。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里可以评科普作品,但是科普工作人员没有获奖的机会。说科研、科普同等重要,既然是同等重要,就应该在评奖的时候有所体现。

3、社会氛围的影响。媒体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出现了问题,科学没有在全社会建立非常崇高的地位。国家应该有意识的主导,让科学家的形象成为全社会尊重和崇拜的对象。为此才能让科学家的贡献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国力、振兴我们的国家。

陈光义:

今天召开这次研讨会,主要是围绕三个问题,现状是什么、成因分析、政策建议。延豪书记讲到了这三个方面,开了个好头。

赵路:

从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政策、安排经费预算、进行管理制度的设计,科技创新和科普活动是不一样的。科技活动一类是研究与科技发展,科技活动的核心是创新。还有一类是科技服务。科普工作是科技的推广、普及、教育、培训、社会推介,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这次中办、国办印发的50号文件,其核心是要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当然,也包括科普。

1、近年,各级财政部门一直把科技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支持领域。在“十二五”期间,全国科技财政投入相当于“十一五”期间的2.1倍。2015年底,全国全年财政投入科技经费5817亿,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481亿。安排2016年科技经费预算的时候,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仍然有比较高的增幅。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财政收支矛盾非常尖锐。财政的蛋糕不小,一年的全国财政17万多亿。1999年的财政只有1万亿。但是,收支的矛盾仍然很大,因为要办的事太多,特别是社会事业发展领域、民生领域,资金需求量相当大。

2、中央财政在安排2016年预算的时候是有保有压,有的是负增长,有的是零增长。教育重要吧?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增幅是3.8%,而科技经费的增幅是9.1%。现在的财政收入是个位数的增长。7、8年前,财政收入最高的时候是增幅近30%。目前一年只有几个点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对科技领域仍然比较重视,科技经费仍然有比较高的增幅。当然,我说的经费也包括科普。

3、因为科普工作投入少,效益比较高,增幅也是比较大的。工作性质不一样,有些不能论钱多少。比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但自然科学的投入比社会科学的投入要高得多,它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很多,不能用简单的经费数来比较。

4、搞清楚科研经费的内涵,是讲研发,还是讲科普。两办的50号文件是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闭幕后不久印发的,是财政部牵头起草的。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都是参加单位。接到任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稿子,反复征求意见、讨论、修改。这次两办文件印发以后,舆情各个方面的反应还是不错的。科技界、社会各有关方面都给予充分肯定,拍手称赞,感觉简政放权的力度特别大。

一、经费

科技经费是科技研发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方面。这些年,科技部、财政部密切合作,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起草文件时坚持问题导向,拉出问题清单,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对所有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系统性文件,不是包罗万象、事无巨细、方方面面的。缺哪儿补哪儿,哪儿不合适砍哪儿,问题导向,尊重科研规律,应对科技界的反映。

二、改革

财政部和科技部是从2011年开始酝酿改革,率先从科技部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和11个部门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包括农业、卫生、环保等等领域。

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放权,科研课题经费有不同的科目,大概是10-11个支出科目。2011年,有6-7个科目的预算调剂权下放给课题组。

第二个方面是在科研课题经费中设立了体现对人的支持的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用途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对项目承担单位的成本耗费的补偿。最重要的是在间接费用里可以体现对人的绩效支出。

三、重大举措

十八大以后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2014年,我们跟科技部连续出台了三个重大举措,都是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

1、国发11号文件印发的《改进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是对中央管理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系统改革。它承接了2011年改革的成果,并且有进一步的举措。科研项目的课题组有五大自主权。

2、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财政部出台了重大举措。科技成果转化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的改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因为原来有两条限制不利于大学、科研机构的科学成果转化,一条是要报批,环节比较多,二是转化收入全部要上交国库。改革以后,转化收入,财政部一分钱不要,全部留归大学和科研机构。我们先对20家单位进行试点,效果非常好。第二年正好是《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修订,最大的亮点就是这两条写入了《科技转过转化法》。

3、2014年12月5号,国务院印发的64号文件《关于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的改革方案》。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不同,科技部管的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都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科技计划。

4、时间的推移,各类科技计划越设越多、越设越乱、越设效果越差。到2014年,仅中央就有100项各类科技计划研发专项,40个中央部门在管理,很多科技专项、科技计划重复交叉、效率低下。

一个科学家想搞一个研发项目,既可以到科技部申请,也可以到发改委申请,也可以到农业部申请,造成了国家科技资源的大量浪费。在这样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下,财政对科技投入越多,浪费越大。所以中央下决心对科技计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2015年,科技部的主要任务就是改革科技计划管理。100项计划整合成5大类,科研经费纳入整合以后的科技计划。所有政府部门不能再直接管理科技项目,由项目管理的专业机构来管理,像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委、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专司项目管理,只干一件事,心无旁鹜。搭建了全新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到目前为止,财务部主要是符合整合科技专项,90%的任务都完成了。

四、50号文件

50号文件是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新举措。结合科技界的形势,这个文件有一个总体的精神,我们叫它“放、管、服、落”。“放”就是简政放权;“管”是规范管理;“服”是为科学家做好服务;“落”就是要落实、落地。重点就是落地,狠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50文件出台后,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已经组织了几场大规模培训,几千人参加。中央110所大学的校长、副校长、财务处长、科研处长,中央400多家科研机构的所长、书记全部参加学习。还有地方的财政系统、地方的科技系统、地方的教育系统也全部参加。

1、简政放权是四个方面,一个是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给了五条政策:简化预算编制,进一步放权;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对人的激励,进一步明确劳务费的开支范围,不设比例限制;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的留用处理方式;项目承担单位自主管理项目经费。

2、第二个方面的放权,将差旅费、会议费的管理权限下放给了高校和科研机构。比如差旅费,历来都是财政管理的。我们国家第一个差旅费的管理办法是1950年制定的。2013年,财政部出台了新的差旅费管理办法,中央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事业单位参照执行。会议也是这样,大学、科研机构的会议种类多、形式多,规模大大小小,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不能简单套用行政单位会议管理办法。大学、科研院所大多数都是四类会议,就是评审会、研讨会等等。按照行政机构的标准,就是不能超过2天,人员规模不能超过50人,会议综合定额标准550块钱。考虑到这样一种情况,财政部又没有能力制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差旅费、会议费管理标准,只能放权。文件也提出,9月1号前,中央11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全部到出台内部的差旅费、会议费管理办法。我们提前做了准备,找了几家单位做了模板。放权不是大撒把,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

3、在政府采购方面、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方面等等,管的方面也特别强调了,有激励,也要有约束。除了政府部门加强指导与统筹以外,各个大学院所、单位的法人责任在这个文件里是特别强调的。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强化自我约束、自我规律,确保接得住、管得好。

4、服务方面的举措,减少重复交叉的检查、验收;各个大学和科研院所要建立财务助理制度,为科学家提供服务,帮助科学家编预算、进行报销。

5、另外就是落实、落地,每一项工作谁来负责、什么时间完成,年底前各项落实工作全部都要落地。

五、科技人员酬薪问题

这次科技经费改革的力度很大,直面问题。但是,要支持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是经费的问题,还需要科技自身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科技评价制度的改革、大学自身的改革、科研院所自身的改革。真正解决我们国家科技人员薪酬的问题,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科技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导向。科技成果转化给了这么多的政策,转化的收入全部留给单位,重奖发明人,这都是应用成果。在合理的前提下,物质利益必须得给。要有政策,要有环境,要有好的评价,要综合施策略、统筹解决普及创新面临的各种障碍。这样才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落实好。

吴亮:

这个文件的激励作用还是很大的。这几年,大家的意见很大,包括社科领域,科研经费根本拿不出钱来,社科院都不愿意干活。

包献华:

我想重点就科学普及情况给大家汇报一下。我想讲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已经在做的工作。第二个方面是结合当前的形势,考虑下一步的科普工作如何开展。

一、我们已经在做的工作

科普工作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它的真正发展还是自2002年6月份《科普法》的出台,为科普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科普法》与《科技进步法》是同一个类别的。科技部有一个部际间的联席会议,专门抓科普工作,我们一直在推进几个方面的工作。

1、虽然科技部的重点在研发活动上,但我们一直把科普工作跟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一起进行总体推进,所以应该把科普工作纳入整个普及创新工作进行总体考虑。在研发部署的同时,也把科普的内容纳入到相关的研发内容中,比如在布置创新研发任务的时候,把科普的要求作为项目承担的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提出来,在相关文件中进行明确,要求项目既要创新,也要承担向社会公众普及的任务。

最典型的就是欧阳院士,他既是探月的首席科学家,也担任中国科普大使,他在科普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现在国家重点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大型科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就强调科普的功能。最近最热门的就是贵州正在建设的“天眼”。我们在科技创新中把科普工作作为同步重要的任务。

2、跟其他部门一起制定科普的政策法规。比如财政部、税务总局牵头的科普单位科普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科技创新大会之后又把这个政策实施到2020年。包括现在科普出版物3%的低增值税。海关总署、财政还对科普类的产品进口施行免税。还有相关部门和行业也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措施。各个地方也推出了相关的科普政策,在科普大法下,28个省区市都有自己的科普条例或者科普法。

3、每年举办一系列的科普活动,有些还形成了品牌。比如每年5月份举办的“科普活动周”。中宣部牵头的,文化部、卫计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科教文卫“三下乡”活动;列车行;科学院推动的“科学与中国”,做一些院士的巡展活动;总工会牵头的,在全国开展的职工技能大赛。

4、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包括科普设施、科普创造。各地都相继建设了科普场馆。科技部主要是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向社会开放。“科普活动周”专门有“公众开放日”;还有科普创造,从2011年开始,我们跟几部门一起启动了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推介活动,已经累计推介评估了200多部科普作品,向全社会推介阅读;为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要求,还启动了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大赛。我们还加强了奖励,有43部优秀科普作品获得过科技进步奖。

5、加强科普的宣传、培训、教育等工作。

通过跟其他部门联合开展工作,我们国家科普工作的发展还是比较不错的。2011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是3.27%,现在这个数字达到了6.2%。现在全国有201万的科普人员,每百万人拥有科普人员14.7人。全社会的科普投入150亿左右,比2010年增长了50%,人均科普经费接近5元/人。全国大概有1133个各类科技馆、科技博物馆。科普网站2600多个。每年参加科普活动的人次达到6个多亿,开放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数量达到6700多个。

二、结合当前的形势,下一步的科普工作如何开展

1、对科普工作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国外专门有队伍指导科普工作,但我们的科普工作还是工作性质的内容为多,怎么从理论上加强工作,可能需要一支专门研究科普工作的理论研究队伍,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撑。理论上要有所突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国外已经建立了一套科普理论,而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弱。

2、科普能力有待提高。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目前的科普能力还不足。另外,我们国家的差异性、不均衡性很强,如何提供不同的科普活动,专业化的科普队伍建设,能力上还要提高。

3、科普机制有待完善。科普工作既是公益性的活动,但从它的发展趋势来看,不管是科技服务,还是文化产业,应该按照科技产业的方向来发展。在现有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手段改变科普的工作机制。

吴亮:

现在还是事业单位为主。

赵路:

大部分都是政府投入为主的事业单位。我们的理论和观念可能都需要进行新的调整。

一、科普的工作也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全国各地都建有科技馆,按照结构改革的要求,怎么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更注重质量、效益、精准转变。我们国家不同地方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人群不一样,可能还要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研发相应的科普产品;

二、科普工作在内容上也需要调整。我们原来做的科普工作更多的是一般的科学知识普及为主。按照现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要求、按照“双创”的要求,科学精神的弘扬、科技成果的转变转化恐怕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三、在方式上,原来都是通过广播、电视、科技馆,现在的新媒体这么发达,这为科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手段,传统媒体要积极与新媒体融合;

四、科普将来要发展得好,更多的还是要向产业转移,政府职能需要转变,要更多的利用市场化的手段,由政府主导变成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现在150亿的科普投入,政府投入110多亿,占到3/4。还要积极调动社会上的其他资源投入到科普工作上。当然,这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环境上进行设计,鼓励社会各方参与科普工作。同时,一方面需要构建专职的科普队伍,还要对于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进行分类考核;

五、在视野上要更开阔。现在的科技活动是全球化的,还是应该把眼光放在全球范围内,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最近几年搞的科普展览,引进了很多国外的项目,效果很好。但是,除了引进来,还要积极地走出去。

吴亮:

从科普角度来讲,科普的定义是什么?是不是有一个界定。在机制上、方式上、体系的建设上,科普到底是什么?后面的发言,请各位专家围绕问题导向,到底有那些问题、怎么解决、有哪些好的建议。围绕着科技普及,能不能产业化?怎么产业化?一个人5块钱的科普费用,这是很少的。如何把社会力量调动起来。现在的科技馆还是事业化的模式,它的活力机制还有很多问题。

下面请中科院传播局的赵彦局长。

赵彦:

2013年,科学院专门设立了科学传播平台。当时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科普是科研机构的基本职能。我们当时提出科普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在科学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今年更加明确了,我们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有不错的提高。作为机关职能部门,我们也收集了很多意见。我主要提三个问题。

一、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增加科普经费的投入。要面向专项的科普。

二、科研项目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做科普。科技项目跟科普很难分开,一个项目一定规定有百分之多少用于为科研人员进行鼓励。现在有很多项目变成了学术出版。

吴亮:

它是两个概念。

赵彦:

对,还是有一些差异。我们注意到人员经费已经放宽了。

吴亮:

怎么列入科研项目里面?

赵彦:

比如有没有指导性的意见,这类项目允许科普经费,甚至是更强势一点。

包献华:

没有问题,科研经费里专门有一个栏目,可以花这笔钱。

欧阳自远:

我一再呼吁,每一个国家的大专项,国家的重大基金,包括973、863,一定要有3%左右的经费用于科普。

欧阳自远:

应该做几件事情,项目做完了,要拍多少视频、出几本科普书、办科普展览。

吴亮:

如果有3%,我认为就有产业化的可能。

赵路:

973、863有专门的科目,后来我们都改革了。一个科研课题经费,一般有10-11个支出科目,设备费、材料费、实验费、传播、出版等等费用。但是,我们不好定比例。科普需要多少,你就花多少,5%也行,10%也行,它有渠道,就看你是怎么操作的。财政部、科技部两家的文件专门科研课题经费,专门有科普的渠道。

欧阳自远:

973、863明确告诉我没有这项开支。

包献华:

你把科普纳入到那个类目里面就没有问题。

赵路:

不是再申请。比如欧阳院士拿到了这笔钱,因为财政部不是具体管项目,我们是把钱全给科技部,他们去操作。欧阳院士说的情况,比如他拿了1000万的863项目,11个支出科目里,全能列支。按照现在的改革,打酱油的钱都能买醋。根据你研发的实际情况,设备多一点就多一点设备费。有一个科普的科目,不用申请,就在里面列支,也不会有审计问题。不知道您在具体管理上是跟相关部门怎么操作的。你们可以把具体文件给欧阳院士看一看,具体怎么操作再问一问。

赵彦:

没有经费,大家就认为没有真正重视科普。

赵路:

新纳入的是科普和知识产权管理,专门开了渠道,没有说比例的问题。

赵路:

2011年就已经改革了。欧阳院士反映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但在我们的文件里是有渠道的。

赵彦:

第一,多给科普钱,给了钱还要真正用在科普上。大家可能觉得科普工作没其他工作那么重要,列成其他的费用了。

第二,在科普工作中还是要突出重点,支持更高端、更国际化的科研项目。fast项目是发改委、科技部支持的重大项目,通过高端科普对科研是很大的改革。所以要择优支持,重点突出。

第三,大家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把民营企业作为主体纳入到科普工作中来。通过财政经费的引导,带动社会主体对科普经费的投入,增加事业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模式。我理解企业参与进来之后,面向孩子的科学教育是很大的市场。因为财政经费肯定是有限的,企业可以增加投入。而且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是更高的。科学院和相关单位合作了量子卫星,我们自己做了很多宣传,坦白来讲,还都在正常范围内。

赵彦:

真正要把企业、市场化人员和体制内的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吴亮:

登月不仅是科研工作,而且也带动了我们国家的科研科技的精神。欧阳院士功不可没,作为首席科学家接受媒体采访。

吴亮:

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网络转载量很多。欧阳院士,您认为在科普方面还有哪些问题。我觉得美国人做得就很好。

欧阳自远:

今天讨论两个主题,第一个是关于科研经费使用,我想说几句。

我至今仍然在一线工作,承担了各个方面的课题。我自己感到要给科研人员松一下绑。主要的问题是预算和执行的差别。十几年来,最困难的就是这一条。预算很死,就得按照规定的填,但填完了没办法执行。

关键是现在有文件了。以前也说有改进,我最担心的是业务上这个课题结题了,全部通过,超额完成。但是,审计说财务不合格,不算结题。

一、审计组问题。可以说全部做科研工作的人只有一条路,由于做假账,混过去。不得不这么做,否则通不过审计。我们真的不奢望拿多少工资、分多少钱,我们就希望科研经费可以让我们好好用、认认真真用。

二、我感觉到习主席的讲话,两翼同等重要,把科普提到这么高的程度,这是史无前例的。我们现在在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2049年进入科技创新的强国。假如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很低,这些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现在达到6.2%已经很不错了,有很大进步了。

三、现在科学普及最大的问题是科学研究和科普脱节,完全地脱节。科研人员有一套政策保证。在科研人员当中形成一个观点,这个人没本事只能做科普,这个人做不出成果,也没有绩效,也不会升级,也不算成果。

政策完全是两套,对科普人员没有奖励制度。既然科普工作这么重要,是不是有一个部门来制定一下奖励政策。只说不行,我建议由哪个部门来制定相关政策。

欧阳自远:

一、一定要抽出1%-3%的科研经费用于科普。因为有很多科普一定要科学家本身去说。举例子来说,现在的量子通讯,谁说得清楚?还是潘建伟(音)这帮人说得清楚。还有暗物质、引力波,转基因吵吵嚷嚷那么久,还有月球、火星探测,真的没有多少人了解。做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们,有些人要同时兼起科研、科普的工作,要靠外面的科学家来做是很困难的。

美国就不是这样。美国就是一整套的,把事情干完了以后,举行记者招待会,出版科普书,做视频,一整套的展示出来,国会才会给钱,老百姓才会满意。

可是我们觉得老百姓无所谓,你知道也行,不知道也行。我心里总是感觉到对不起他们,我们是用纳税人的钱。我是感到队伍的建设是要从科学家里来,这是第一支力量。

二、第二支力量就是科普作家,这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有那么多的出版社、杂志社、媒体,特别是“科普中国”,影响很大。但是,很遗憾的是没有科学家主动的承担,现在也是脱节的。做科普难有难是必须真的是彻底的了解,否则也做不好。

三、我希望搞科技的记者也要适当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家配合起来。我们国家组织好科普队伍,各方面的力量都运用好、组织好,。再加上跟科学家紧密结合,我是觉得可以做很多事情。

四、我们要在科学家的队伍里、在科普作家的队伍里,或者是应该从事这个工作的队伍里培养一些人,密切结合,融为一体。本来就叫“一体两翼”,现在却非常割裂,政策也不一样,各个方面支持的差别很大。我希望社会上可以逐渐改变这个观点。

五、我们国家的科普有那么大的一支队伍,特别是科协是领导科普工作的。我感觉到一定要加强队伍的建设、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的扩大科普队伍。我对科普还是充满信心的,一定会越来越好。我自己并不是专门做科普的,我希望科研和科普可以融合起来,两个方面都可以做一些事情。搞科普可以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科研工作的真正意义。

吴亮:

欧阳院士在探月的过程中,科普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就是欧阳院士亲自站出来说。科学普及既然提到这么高的高度上,有没有可能请100位大科协家,或者50位、200位,像“混子哥”这样的,要让他们站出来说话。科协有没有可能做这样一个工作?比如量子通讯的问题,在朋友圈里的争论很多,有的人说是骗子,有的人说很好。

徐延豪:

一、我们尝试做了两年在全国学会的各个学科里成立了科学传播的团队。在全国确定了334位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而且还要扩展。我们希望可以覆盖所有的学科。这批人是科普的最专业的团队,而且指定一名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欧阳院士也是首席传播专家。

二、现在科学家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1、一方面是中国的学者很内敛,你不给他下任务,他自己不愿意在公众面前露面。给他任务,他就站出来了。我们发聘书“首席传播专家”。a首席传播专家和首席专家并全不是重叠的,有的可能是重合的。各个学会很重视,他们都是开常务理事会审议的名单。有的是首席科学家做科普的,有的还不是首席科学家,但科普做得很好,也报上来了,他也是这个领域很好的科学家。

2、还有一个工作,我们去年跟百度合作,在百度搜索里做了2万条的词条修正。现在很多人都上百度搜索东西,特别是科学方面的,很多信息都是良莠不齐。我们组织了专家修正了2万条,而且注明。今年要搞6万条。并准备把百度的科学词条全部覆盖掉,一年修正几万条,注上是哪位科学专家解释的,由他负责任。到现在已经完成了8万条的修正。

陈光义:

新华社在计划建立新华社“三库一平台”,新华社智库的支撑平台。“三库”就是国家专家库、在线稿件库、国家课题库。刚刚欧阳院士讲到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脱节的问题。很多科研工作者不是不想搞科普,是因为他没有动力,也有可能是他没有能力。他讲的东西更多的是科技层面的,普及起来有一定难度,老百姓接受不了。新华社作为媒体,媒体的作用除了向领导传播以外,更多的工作是向外传播,让老百姓知道新的技术到底是什么东西,像量子通讯、引力波等等。

吴亮:

今天的问题导向越来越深入了,下面请中国科技馆原馆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李象益老师发言。

李象益:

我原来理解会议的主题是今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今后科普发展怎么做。我简单说一点思路。

一、科普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科普工作世界瞩目。排名前六位的规模最大的馆都在中国。我们的科技馆不仅是数量多,而且体系建设完善,我们有实体馆、数字馆、大篷车。《纲要》的实施是任何国家都没有的。政府推动科普工作,可以说是世界上力度最大的。

二、“卡林加奖”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颁奖,开幕式上没有发科技奖、教育奖、卫生奖,发了科普奖,说明国际上高度重视。加强科普内涵建设,“十三五”登新台阶,怎么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真正做到“一体两翼”科研、科普相结合,一些重大的问题都需要好好研究。

1、加强理念目标建设还是最主要的。从世界上的科普工作来看,以丹尼尔·平克(音)的《全新思维》为代表,主要关注于培养由信息时代过渡到社会创意时代,培养全新思维能力。核心来看就是创造力。我们的科普工作依然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播的基础上。当然,这是非常应该的。但是,从目标和方面来讲,绝对科学素养不是一条,包含了能力、正确的科学素养方法,特别是价值观。“十三五”期间,必须在全面目标上上台阶,而且要有先进的科普理念。

2、加强科普对创新战略驱动服务。我想讲两点意见。总书记提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本质上是人才战略,要培养创新人才。科普是奠定创新人才的社会基础。比如创客教育,现在都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它的基础哪儿来?美国参加创客运动的是1.36亿人。我们国内现在推进创客运动的发展,一个是直接进入市场,一个是进行创客教育,这是科普要干的事。培养千千万万个创客大军,从青少年开始。国内的创客面临什么问题呢?实际上大家还是没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只是把它理解为一般的青少年创新活动。可以说创客教育是一般青少年创新教育的提升,它的理念目标提升了。比如美国搞的很多创客教育,关键问题就是集中培养创造力开发,不是简单的做一个机器人。做机器人,把程序都给他,是已知到已知,是程序上的技能训练。而美国做的是已知到未知,是要解决0到1的问题,不是解决1到100的问题。我们对这个方面的问题都没有清楚。从手段来看,国外的青少年大量搞的就是人工智能,用的手段是Arduino,它是降低了门槛的微处理器。我在浙江考察,二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编一个微处理器。就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一样,强盗一念金山银山,门就开了。这就是使用了先进的手段。创客教育就要用工业4.0的手段来搞。我们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还在焊收音机,美国小朋友玩儿的是遥控,我们的手段也没有和创新驱动战略相结合。当然,还有更高的附加值,特别是传播共享、合作的精神文化。

3、我觉得应该重视引入大科学事件推动科学创新发展。什么是大科学事件?上世纪90年代,科学界非常关注大科学的发展。大科学就是投资大、规模大、人力大,特别是推动社会进步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项目,它应该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尖端基础科学、先导科学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比如尖端科学技术,大家也关注,但很多人不理解。比如暗物质、引力波、天地计划、探月先导科技、核电建设、探月工程、托克马克、轨道交通的、智能的。有什么问题?过去在科普方面都是关注个人在科学实践中科学素养的提高。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些大科学也是跟国家战略发展密切结合的。现在国家搞核电,很多地方就反对,他们不理解。所以一定要引入这个概念,树立公众不仅关心个人利益,还要关心国家创新、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观,这就是科普应该提高的地方。还有刚刚提到的500米直径的射电望远镜。引入大科学以后,科普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可以大大提高一步。现在空间站的对接,实际上是需要五十年的,用AR技术,二十年就可以展现出来。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大科技概念引入以后,像群众和科学家的关系,可以和科学家更好的建立联盟,还可以推进科技的发展。科普如何急中央之所急,推动创新战略发展方面真正抓什么问题,这也是能够跟世界潮流相吻合的。

三、新华社加强跟中国科协的结合,加强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的建设,可以更深入的对于这个事情,也可以及时向中央领导汇报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的结合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讨论环节

吴亮:

下面是讨论环节,还是紧紧围绕着问题导向,科普能不能用产业化的方式解决问题。基层面临的问题更加具体,有哪些问题。大家都面临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刘元贵:

5月31号,我来参加科学三会。过去在政府部门工作,调到科协来当主席。坦率来说,信息量很大,回去以后我也在积极宣传。实际上在基层搞科普是非常困难的。

首先是经费。贵阳市的科普经费是贵州省最好的,人均不到1块钱。在县一级、区一级,可能也就是1、2毛钱,甚至有些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在政府预算中根本没有科普这一项。

我想提一个案例供大家参考,科技馆市场化是有可能的。贵阳科技馆从2000年立项,到2013年7月份我去科协工作之前,七异其址,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奠基仪式,最后都没有实现。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现在建成的科技馆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肯定在全国省市里面可以排前三名。

如果是政府建同等规模的科技馆,大概要4.5亿元。我们通过贵阳市的阳光产权交易平台,引进了一个民营企业来建设科技馆,实际投资是3亿元。现在基本建好。

刘玉杰:

跟各位领导汇报一下,宁夏科技馆自从免费开放以后,参观人员倍增。建筑面积2.96万平米,展厅面积1.2万平米,今年五一节一天的人数就达到5000人,暑假以后每天平均达到6000人,周末达到近万人,免费的效果非常好。

1、免费需要做好限流、限量的工作,要拼设备、拼人力、拼安全。如果一味追求人流量,会对这三个方面有所影响,还是要进行控制。

2、按照现在的财政体制,要预算项目化、项目精准化,这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免费开放的资金,由于科技馆的改造服务不是标准产品,也不是正价商品,它需要事前的理念设计、招标、生产、制作,周期比较长,当年的经费就要求当年支出使用完。

3、宁夏作为西部地区,南部山区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区,科普经费非常少。我跟着流动科技馆和大篷车到最贫困的地区,看到小学生的那种眼神,他们真的是没有见过。但是,由于流动科普队伍受人员经费和编制的限制。现在不仅要看展览,还要保证教育活动的同时进行。这支队伍受编制的影响,我们没办法,就从免费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劳务派遣。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像徐书记说的基层不可能建科技馆,只能靠流动科技馆和大篷车。要把这个工作做好,不但要建立一支队伍,还要提高他们的素质。

贵阳科技馆2006年招标设计完成,政府给我们安排1.5亿,一直到我去的时候也没有安排。现在我们没花政府一分钱,体量是14.028万平米。

吴亮:

怎么在手段上、机制上、模型上进行更好的思考,有没有解决的方案。不仅是科技馆,还是线下的实体,特别是承担科学普及和传播的工作。

崔光伟:

一、郑州科技馆8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免费开放之前,一年的观众量是30多万。去年免费开放,观众量达到61万。今年可能还要更多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是要限量的,开始是限1200人的瞬时流量,后来降低到1000人,现在还想再继续降低到800人。在暑假这个阶段,每天就是5000人-6000人。从上午9点开馆,9点半就开始排队,到下午快下班的时候还有人在排队。这说明公众对于科技馆这类科普设施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二、虽然成绩很大,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科普队伍人人才建设,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做科普工作和科技馆的工作。目前需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一个是评价。全国有1000多家科技馆,符合标准的是100多家。科技馆是比较大的体系,它的职称评定不成体系。可能中国馆的职称评定好一点,可是各个省的职称评定都得找学校系统、图书馆系统、博物馆系统,让别的系统评价我们的工作,能评价得好吗?我们馆原来有一个副馆长,做得挺好,到退休的时候还什么职称也没有,他也不愿意找那些人去评职称。想引进优秀的人才,职称就是很大的限制。

人社部也提出这是国家职称体系设置的问题。

2、队伍建设,除了职称,还有就是吸引优秀的人才,收入问题怎么解决?按照现在的职称体系,能留住优秀的人做科普吗?是不是有些机制的问题要解决?科技馆是属于事业单位,国家出台了那么多人事制度改革的文件,但落实起来还是有些问题。

实际上就是人事机制还是要改革,怎么让优秀的人来?就得给他合适的报酬,按照现在的做法是解决不了。人社部应该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不解决这个问题,人才队伍很难建设好。

3、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科技馆内容建设的招标。我们国家有招标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果按照招标法去做这个事情,科技馆的内容建设就建不成。首先就是审计的问题。到一个馆,馆长为什么要事先跟参加招标的人进行联系?包括评价体系,我们经常参与各个馆的招标工作,觉得很乱。所以我建议能不能在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的层面上出台一个关于科技馆内容建设招标的细则,让新建科技馆的城市有章可循,不至于出现审计问题。现在的招标办法规范起来以后,大家的招标工作更难做了。

李象益:

我觉得你说得很重要,很多地方的“一刀切”的问题太厉害了。因为科技馆是科学概念再创造,不是标准的建筑,是创新的问题。现在的导向搞得市场非常乱,都是拿最低价去中标。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操作。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实际。

杨泳滨:

刚刚崔馆长说到科普专员地位的问题。现在基层科普专员的地位确实不高。就像踢足球的,中超和业余队的相比,地位确实很差。搞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的地位,虽说高不到什么程度,但社会还是崇敬的。对于搞科普的人员,都是认为地位比较低。

吴亮:

怎么提高地位?

杨泳滨

1、一个是职称序列没有。像我们中小学的科学老师在学校里就是作为副科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想加课,就把科学课抢过来了。科协搞基础的科普工作,评职称都没有从基层到高层的科普工作队伍,在待遇和地位上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科普基础搞不好,搞“双创”是很难的,只能是少数人干的事。

2、现在贵州最重的任务就是大扶贫,贵州的贫困人口在全国是最多的。科技馆也承担了村寨的扶贫任务。通过调研,我们觉得现在的扶贫工作还是跟科普教育有关。提高科普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很重要。像农村的农机站,地位确实很低,钱也很少。现在基层最多的提法就是专业合作社,但这些人都是科普的主力军,而他们的地位很低。科技馆的情况也是这样。每年我们省的科学进步奖,科普占的极少。

3、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地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的欠账很多。领导知道要建科技馆,必须建,但给钱的时候很心疼。现在又有一种趋势就是过度重视。很多县都在建科技馆,建的都是千馆一面的,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能不能由一些企业投资建设一些专题馆,我们出一些免费政策。这样可以避免浪费。

李国斌:

我是来自科技局的。现在的13.6亿都是给科协的,其他部门都没有。

一、能不能请企业的团队去管理,做展品的有很多,但运营方面没有专业团队。现在社会购买服务,我们购买物业服务,但没有人搞产品研发和创新。科协现在没有这方面的公司。比如我想买帮我维修的公司,现在没有。做物业的都很少。比如国家给我600万的经费,300万拿来搞物业管理,300万拿来做维修,现在没有公司做这方面的服务。

二、馆建了,后期运维怎么办?我们自己又没有这个能力。人社部的编制是固定的,一般都是搞运营管理的。我们也没有办法投入研发。科技局是有科普经费科普场馆建设费的,以后我们直接拿着这个到财政局去,财政局就给我钱,预算到了就很好办。我们的人才队伍方面能不能聘请社会力量。13.6亿的费用能不能也拿出一部分请社会团队。

柏劲松:

我的问题也是关于经费使用。现在的科普经费总量不足、使用不便、效率不高、激励作用有限。

一、把一部分的科普经费用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现在科普经费的使用,比如科技馆的展览研究、科技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创新属性,也是需要创新的。但是,在现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很多不便的地方。

二、前不久,潘院士跟我们商量能不能在科技馆里设置一个展品展区表现量子通信的技术。做科研用的那一套东西是很难考虑怎么让老百姓知道这个事情的。而我们知道老百姓的需求,知道科学普及的手段,怎么用好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这中间肯定要做反复的实验,肯定还会有失败。如果按照现在购买展品的流程,中间不可能有这个过程,无论如何也买不到。如果按照今年新出的50号文的规定,可能就要好做得多。科学传播规律需要探讨,科学传播的方式也需要反复实验。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不是标准性的产品。在教育活动的开发上,包括流动科技馆、实体科技馆、社区科普场所和农村科普手段,都是有规律需要研究的,也是有方法可以探讨的,而这些方面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的属性。

如果把这部分经费界定为科研经费,按照科研经费的模式进行管理,使用方法将更灵活,效果更明显。

吴亮:

这个没有界定吗?

柏劲松:

没有。中央两办有这个文件,科普工作其中有一部分是具有科研属性的,应该按照科研项目来进行管理。教科文处也表示理解,但提出要有依据。现在两办的文件还没有到省里、市里。我问了中国科技馆的科研项目怎么做,据我了解的,有些单个的项目和个别的展品是用科研项目的方式,但没有整体的。

殷皓:

我们去年做的是按照首台、首套的方式进行管理的。就是你的创意和反复实验的东西,最后成品是一件东西和一套图纸。在制作的时候,完全就是生产了,前面的部分是可以创意的。

柏劲松:

我们跟财政部门进行了探讨,一是得有省市落地的文件。二是得有同行业兄弟场馆的类似做法。我们也请市长,财政局、审计局请来一起会商,举行由科协对科技馆进行批复,常设展览的研究、教育活动的开发、创新教育的研究纳入科研经费的项目进行管理。但是,最后加了一句,这只是我们对你的认可,如果将来巡视组检查说这不属于科研经费,不允许这么做,我们也没有办法。

吴亮:

赵司长,这个方法您怎么评价?

赵路:

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的规定,科普经费就是科普经费,研发经费就是研发经费,是不一样的。50号文件专门有一句话,是通过公开竞争方式的研发经费适用这个办法。就像科技部的863、973、支撑、基金这些。科技馆有它的特点,特别是科技馆展陈的东西,需要研究,而且都是定制式的东西,市场上没有这种制式的,有的是他们自己做,有的是找外人来做,需要专门研制的过程。这个问题,下一步可以研究。但是,如果都按研发,可能也有问题。就是研发经费,也得看是不是公开竞争的。否则即使是内部政策也执行不了,这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柏劲松:

我们是内部竞争招标,内部人员也有积极性,扣除设备的20%可以进行绩效奖励。

赵路:

不是,这不行。就是刚才我说的,不是说什么项目都能提间接费用的。要看是不是公开竞争,给这个单位正常安排的研究经费,工资也给你了,仪器设备都给你了。是竞争的,突然得来的一个项目,依托项目有成本耗费。属于单位正常安排工作之外的项目,这部分可以补偿。

吴亮:

下面听一听来自产业界的想法,能不能产业化,能不能市场化。

袁国术:

结合这么多年来跟科技馆合作,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国家在科技创新上有非常好的提议,给科普纳入科技创新提供了依据。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推动科技馆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科普不展品设计和研发的新模式。到2015年底,科技馆是445个,建筑面积8000平米以上的76个。主要是靠30多家科普展品研发制造企业。

1、国外的科技馆展品研发主要是靠自己。除了中国科技馆、合肥科技馆少数具有研发能力以外,其他的基本都不行。在这种背景下,能不能推动科技馆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研发合作,可能是一条可行的路。

2、8月3号,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有点类似美国的“拜杜法案”,高校对成果可以自主转嫁、作价投资。我们能不能跟科技馆共同研发产品,我们共同享有权利。如果能的话,可以激发企业跟科技馆联合研发。

3、我们公司非常重视研发工作。我给大家介绍两个实例。a、一个是国土资源知识社会化传播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科普展品是由国术公司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共同申请,已经获得了20项包含发明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意味着可以在全国地质类博物馆建1000平米的展厅。专利权人,国术公司是排第一位的,然后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发明人这栏也很有意思,一个国术公司的人,一个地质博物馆的人,相当于把权利固化下来。

b、第二个案例,从2014年开始,科普可以申请国家支撑计划。我们是联合贵州科技馆、贵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申请了一个国家支撑项目。干科普的人能不能用科研的思路来搞科普?推动产学研结合的科普展品设计,有效整合资金技术和专业知识, 缓解科技馆的“千馆一面”的问题。

二、我们提出建立并推广以院士名字命名的特色主题科普展厅,推动科研人员投身科普。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的目标是很艰巨的。科技人员能否借助科普平台?科技馆能否取得科研人员的学术支持?科技馆搭建起科技人员和公众之间的平台。院士群体是科技馆最重要的智力资源,院士群体是科研人员的旗帜,代表着各自研究领域世界的最高水平,也是年轻人心目中的科学偶像。

有一个案例就是贵州省科技馆的月球探测科普展厅,这在中国是独一份的。这个展厅是2013年5月份建成的,欧阳院士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展品。在展览设计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这个馆建成了,能不能以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也可以增加科学家在公众中的影响力。

科技馆搭台,让院士参与指导完成。每个科学家都代表一个研究方向,很多地方建馆的时候找不到内容,不知道该干什么,而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的院士。跟院士合作,以他的研究方向,通过三年、五年的前期策划,最后形成主题展厅。现在全国有1599位院士,全国这么多科技馆,能不能开发一些院士主题展厅。我们做了很多院士墙,大家都不爱看,要么是院士的手印,要么是院士的照片,要么是院士的寄语。

三、推动将中国制造引入到科普展品的研发和制造中,提升展品质量。科普展品是易损坏的,我们总是推责任说是孩子故意操作,找了很多外因。实际上展品做得不好也是很主要的原因。

1、科普展品具有单件小批的非标特性,再加上科技馆的市场容量并不大,30家左右的公司一年干几个亿的活。廖总他们一年做5000多万,我们做4000多万。在市场容量这么小的情况下,就决定了大中型的加工制造企业不愿意进入科普领域。

2、中国的制造水平已经很高了,要想办法把它引入到科技馆的展品开发过程中。我们怎么控制好自己的设计和研发,非标件还是要找大中型的加工厂,总装由我们自己完成。我也试图跟做得好的加工制造企业合作。

四、是不是100万人口以下的县一级科技馆是不能建的?科普最稀缺的地方正是在县级。

1、我接触到通江县科技馆,流着眼泪去,流着眼泪走。我去了以后就极力的想促成这个馆的建设。这个馆的总投资是2100万。科技馆展览、展品相关的直接费用是269.7万,其中设计费18万、装修费180.9万,所有加起来也就是200多万。这个馆去年9月25号建完,现在已经接待了9.8万人。

很多科技馆建设的时候总是觉得缺钱,被搁置下来了。这个馆的建设很具有典型性,2013年底筹建,向县政府报方案,6月6号批了两个事业编,7月份成立筹建小组。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挂帅做组长,科协、财政局、人事局的局长作为它的成员。

2、这个县级馆的建设只投入的200多万。现在流动科技馆这么多,要把省一级科技馆的业务人员抽调出来跟着走,走的时候还有接待费。下面没有专业的科普人员进行配套。在县一级的地方是要加强专业科普人员队伍的培养。以前不具备条件,现在具备了。通江县现在有几个专业人员,流动科技馆和大篷车下去以后,有人陪着你,也可以培养人才。

3、为什么这个馆能建起来?因为这个房子是闲置的,不用再修新的场馆。再加上县委、县正式重视这个事情,各个部门凑钱。县科协确实发挥了作用,他们就想干这个事。

4、在经济暂时落后的地方,科协应该极早设立像根据地一样的科技馆法人机构,争取一些编制。能不能盘活闲置资产,把它当做场地。借助大馆淘汰下来的更新改造的展品,用好性价比较高的流动科技馆展品。流动科技馆的展品在县级科技馆是完全可以用的,而且非常效果非常好。我测算的用500万左右的经费就可以建设2000平米左右的科技馆。四川省科协、四川省科技馆就送了一批流动展品和旧展品。

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科普业界知名的品牌企业。

赵彦:

欧阳院士做的好是因为他的科普做得好,尽量不要以大院士的名字命名,要虚与实结合。第二点建议肯定不合适。

王康友:

第一个观点,回应一下什么叫科普。几年来,科普已经由单纯的普及科学知识变成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现在科普的观念,从世界上理解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已经不一样了。原来以为科普是普及科学知识。现在的科普是为实现创新发展服务的。

一、打造成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平衡的协调发展的两翼,任重道远。2012年,IND的投入占GDP的投入是1.73%。科普经费占GDP的投入是0.017%,也就是科普的经费和创新IND的经费是100:1。到2015年科普经费与IND经费的136:1。

二、科普工作要增加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并举。刚刚赵司长提到中央财政投入显著,相差100倍,怎么投入都是不够的。从哪里来呢?就是社会投入,要鼓励企业的积极性。美国的企业是在税收上减免的。假如企业家捐助科普活动、科普的资源建设,能不能算作他们的生产成本,这样的体量有多少,会对国家的税收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是需要计算的。只要不会对国家的税收体制造成太大的冲击,企业家捐赠科普活动就可以解决科普投入的问题。

三、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资源建设。钱用在哪个地方?要用在科技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资源建设上。现在的科普资源没有积累,用完了就没了。还要奖励做科普的科学家和新闻记者。现在这个方面的奖励不够。还要奖励基层做科普的人员。比如现在的科普作家协会奖励科普作家。中央财政提出不能奖励个人,而我们又不能在社会上筹集到资金。原来说有奖励,现在又没有奖励。刚刚讲的科普经费困难,地县一级的科普也就是4、5个人。除了中央财政投入以外,县一级的科普能力建设太需要了。中国科协做了很多事情,但仍然很缺乏。科普能力的建设只要有资金,科技创新是雄鹰的一翼,我们科普是大雁的一翼也行。我现在说只要不是蜻蜓的一翼就好,否则是飞不起来的。

殷皓:

对科技馆的展品有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对科技馆的展品,没有好的折旧政策。流动科技馆的展品进来是原值,运行了几年以后,流动完了还是原值,对于保存国家资产方面存在问题。展品能不能有些折旧,一年折旧10%。

二、最好可以让科技馆的展品制作企业进入创新型企业和微小企业,在减免税上给予优惠。

一方面对他们是一种激励。另一方面对我们用财政经费核算展品成本,减轻负担。他们现在一报展品就把增值税放里面了。我们不算17%的增值税,他们不上税,有偷税漏税的嫌疑。如果是加上税收,等于是增加了1/5的成本。如果可以把展品制作企业纳入国家创新企业,对我们甲方和乙方的合作有些好处,也有利于展品研发的推动。

钱岩:

中国科协科普处作科协党组的领导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们是科普工作的司令部、指挥部、科普人员的组织部。我们的工作内容:

一、做好规划、计划。今年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是面向“十三五”的,也是这五年科普工作的遵循,对目标、内容、重点工作都有精心的描述。

二、做好社会动员。怎么能够切实发挥科技工作者在科普中的作用。在5月30号科技创新工作大会之后,刘延东副总理召开了科技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总理提出对科技项目的科普成效进行评估,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这些创新主体的科普效果进行考核评价。我们也会做好评估手段的研究,今年争取能够开展一些试点。不是科技经费多少的问题,而是科技项目里面没有明确科普。我们会落实延东总理的要求,在最后的末端,从评估开始推动。将来我们也想用社会第三方的方式,评估以后对社会进行公布。用这个方法也是落实国务院的要求,希望能够得到相关部委的支持。

三、抓一些重点项目。财政部支持科普信息化建设,投入两年时间,现在的资源总量是1.5TB,内容传播量是43亿人次,每年平均下来是2亿的资金投入,它的成效超出我们的想象,非常感谢赵司长的支持。刚刚说到量子卫星,“科普中国”旗下这一个项目的传播量就是5900万。刚刚吴总提到总书记想搞清楚引力波,我们做了很多的动图和动漫,说得非常清楚。

钱岩:

对于相关建议。

一、需要加强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育。

1、现在学校的科学课是开不起来的,科技教师是严重不足的。如果不把科技教学列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光靠我们做科普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会出现断代。

2、在教育领域,科技教育要引起极大的重视。我们也希望可以从青少年科技素养评级的角度来促进这个工作。也希望吴总可以帮我们呼吁一下。我们现在在做青少年科技素养评估的模型,还在研究阶段,正在试点阶段。

3、通过评估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在操作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也希望可以引进第三方,让更多有资质和有公信力的团队加入进来。

任福君

一、在科普政策层面。我想建议建立配套的实施细则。

二、关于科普经费的使用。建议出台政策,主要是激励政策,调动社会资金投入科普,捐赠资金支持科普,推动科普产业发展,拉动社会资金向科普领域过渡。

三、关于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1、建议建立和完善激励政策,特别是建立科研工作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目的是承认科普成果和科研成果同等重要。要非常鲜明的提出这一条;

2、对于竞争性的科研项目,列出1%-3%的比例用于科普。不管是哪个规定,都要落地。顶层的都有了,关键是落地层面。谁的项目谁发布,谁来写,哪个部门发布的哪个部门写。在顶层设计上,国家财政的制度政策已经允许这样做了,特别是中央一系列的政策是允许的。对承担项目的团队提出明确的科普要求,要指标化。在验收项目的时候,科普工作没完成就不能通过验收。科普研究所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但在财政部验收的时候没通过。

3、针对科技产品创新,我个人建议推动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互动性,多采用VR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包括移动终端。“科普中国”那么好,有多少人知道?我天天都看“科普中国”。

4、符合加快县级科技馆建设。

a建议进一步加大流动科技馆的建设力度,并且实现县域的全覆盖。后续目标是不断提升展示水平和效果;

b我个人不主张县一级搞大规模的大型的、特大型的科技馆。建议建小型科技馆,包括专题馆。有条件的地方,像常熟、张家港、昆山这些地区很有钱,有条件可以搞。对于没有条件的地区就是大力推动流动科技馆建设。

王俊峰:

科普首先要特别的自信。从全世界的政府体系来讲没有像我们这么重视科普工作的。为什么科普工作没有做好?可能有历史的原因、文化的原因。我们有这么大的科技馆,政府的科技投入也是非常多。首先还是要有信心,要执行好已有的政策,利用好现有的队伍、现有的基础设施,更多的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反思,把科普工作做得更好。

赵路:

刚刚听了各位的建议,很有启发。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布了很多规划、纲要,要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我们国家的科技大而不强,不是科技大国,也不是科技强国。我听大家讲县级科技馆、职称这些问题,国外的科技强国,人家的科普是怎么做的?比如俄罗斯,经济比咱们差很多,但俄罗斯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比我们强很多。人家是怎么做的?国际上的经验能不能借鉴?我刚刚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全部都有国际比较分析。大家需要打开视野,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经验。

吴亮:

赵司长讲得非常好。要打开视野,不仅要市场化,还要多吸收国际经验。最后请陈光义发言。今天主要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了讨论。各个部委的领导都非常关心科技工作,总书记这么关心也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科技工作面临很好的条件,但也有很多问题。在财政部、科技部相关部委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科技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写一篇反馈性的材料,既要讲政治,还要讲问题。欢迎各位领导跟我们保持联系,我们一定为大家更好的服务。

谢谢!

责任编辑:刘啸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