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圆桌系列论坛之打造特色小镇:特点、难点与对策

2016-11-16 08:30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

主题:打造特色小镇:特点、难点与对策

时间:2016年10月14日 

吴亮:欢迎大家参加这次研讨会,今天会议主题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最近特别热,这个“热”和一般城镇化不一样,我们在美国发现很多大企业、大学都在小镇上,但我国不同,是围绕着几个大城市圈建城市。大家对特色小镇都非常关注,产业资本在关注,实业界也在关注,房地产界、产业界都很关注,关注能不能成为资金、资本、实业、科研的聚合体。国务院高度重视特色小镇的建设,今天这个会议要围绕打造特色小镇的特点、难点、对策来讨论,我们究竟应该怎么配套政策层面的东西,产业层面的东西,资本层面的东西,怎么把这个事情发展好、规划好。这次会议按照原定的计划,先请来自部委的领导讲一讲,然后请专家发言和产业界朋友一块儿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张学勤:先讲比较难讲,这个材料我提前看了一下。

现在大家确实非常关心特色小城镇和小城镇建设这个事儿。大的背景是去年结合浙江省的情况,开展了特色小城镇的活动,这个事情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去年中财办专门对浙江的特色小镇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之后习总书记、克强总理、高丽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对浙江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把浙江培育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行新型城镇化,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提的高度非常高。浙江是去年开始了探索,有一年多的经验,今年从全国来说我们也在搞试点,原来的想法是大概五年时间,全国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基本的要求是地方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这是核心。当然,城市也得有一定的规模,发展要有一定的潜力,通过这样的培育带动全国其他地方特色小城镇的发展。这是一个基本背景。

通知发了以后,各地也推荐了一下名单,几个部委经过审定,第一批名单昨天对外正式公布了,第一批是127个。为什么昨天公布呢?昨天中财办、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三部门在浙江杭州召开了特色小(城)镇经验交流会,上午考察,下午开会。

特色小城镇这个事情各地确实是高度关注,社会上也非常关注这个事儿。

作为特色小镇的培育,首先我们要强调“特”。首先,一个小城镇的发展要有生命力,要有独特的产业支撑这个小城镇的发展才有长远的生命力。第二,小城镇在建设风貌上也要有独特的方面,比如说小城镇的风貌、文化、山水别墅,防止所有的城市都千城一面。第三,我们担心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过度一哄而起,所以现在除了县里面的城关镇之外的建制镇,全国大数是1.88万。除了城关镇之外,含上城关镇就是2万多,我们担心方向看不好的时候就一哄而起。所以对特色小城镇有一些要求。

为什么担心大家一哄而起呢?因为中国城乡发展差异太大,小城镇的规模、基础、区域不同,差异化也很大,全国小城镇有几类。一类是服务农业的小城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交通的发展,现在很多小城镇依托农业,打造农业加工业,特别是物流业。现在陕西、黑龙江农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围绕农业的加工、土地的流转,有服务农业的小城镇。比如说有的地方以养殖业形成一个大市场,内蒙有一个镇是北方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第二类是围绕特色的文化风貌资源的旅游产业;第三类是工业方面,一方面是有传统工业基础的城镇,把产业两端进一步延伸,做大做强做精的地方,比如说绍兴平水镇的陶瓷很发达,浙江的袜业小镇,一年产30亿双袜子,占全国市场的70%。除了原来简单的生产,现在到前端的研发,后端的展览等等都有。另一方面是依托纯粹的大工业,现在有一些镇有工业园区或者是特殊的新兴产业。第四类是特色区位优势小镇,比如说北京现在好多旅游镇,一晚上两、三千块钱的房间有得是,还得提前两周订。这些小城镇走到这一步都各有特色,不管是有区位优势还是其他资源优势也好,都很有特色。

周久才:今天很高兴在讨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题研讨会上,把旅游局邀请来了,感觉非常荣幸。

中国小镇有它原有的特色,我们不能否认几千年的发展结果,当前特色小镇更多的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怎么样让它进一步焕发活力的问题。特色小镇建设在中国这盘大棋里面,无论是经济、社会、“三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等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三部委推动的这项工作意义非常重大,而且这项工作非常重要。

特色小镇这个事儿别看就是一个小镇,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很多,怎么样处理好这些关系,怎么样把握好小镇发展的节奏,以及怎么样按照现在凸显出的规律去推动它非常重要。

第一,在特色小镇建设里面至少有几个关系需要大家关注。

一是过程和前景,手段和目的关系。

虽然说原来的小镇,至少有当地的文化特色,但是在这阶段面临的更多的是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焕发活力的问题,从结果上来讲没人怀疑,谁都会支持。但是就目前来讲,我们更多的是在推进小镇特色建设的过程中。所以国家要高度的重视起来,如果这个有了偏差,结果恐怕适得其反。

二是宏观要求和微观自觉的关系。

现在从国家大的宏观形势来讲,推动特色小镇没错,但是小镇毕竟有很多的原住民,是当地人生产生活依托的东西,他们怎么样认识,怎么样把宏观的要求和微观的自觉协调起来,恐怕是一个难题。特色小镇从结果来讲,大家都认同,但是真正能够形成特色,肯定不是从宏观角度来做的,肯定是微观才能做出特色来。这个问题也是目前值得关注的。

三是区域和重点的关系。

目前三部委提出拿1000个做示范,这个示范有带动也有试点的意思,但是全国有1.8万个这样的镇,我们把重点放在哪儿?改革开放以来,不排除有些小镇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更多的是来了机遇还不知道怎么干的镇上,已经形成了特色,甚至已经往这条路上走的,某种程度上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想让18000个镇都形成特色,这是我们的长远目标,但是不可能齐步走,所以当下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当前背景下要顺势而为,突出旅游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目前一说特色小镇,大家无形中都会想到旅游小镇。这些年乡村旅游是发展最快的板块,这个过程中毫无疑问要依托特色村镇发展,我们跟张司长他们合作了很多年,推出了全国的特殊旅游景观名镇名村600多个。这些年旅游小镇建设成绩非常可观。而且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当地的文化得到了彰显,搞村镇建设,文化自信,特别是农村的文化自信在目前来讲是一个难题,恰恰是因为旅游使得当地的文化价值,老百姓保护的意愿增强了。黄山的西递宏村也在做旅游,老百姓不愿意改变当地的风貌、历史遗迹,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改变了就没有价值,这是旅游在特色村镇发展过程中独有的作用。

二是旅游业在大的区域内,在省市层面很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在村镇这个角度上,很可能成为支撑性的产业,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刚刚过完十一,出行普遍会堵在路上,堵不愉快,但堵也要出去,这是一种市场需求。应该说旅游这个产业对村镇来讲非常重要,当然不是所有的村镇都适合搞旅游。至少有相当多的村镇应该把旅游产业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即使不搞旅游,恐怕将来也不是简单的用以往的工业思维去做,也要有旅游的意识、旅游的思维,尤其是在面对地区特色的问题上。

三是中国农村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村镇上,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社会组织结构出了问题。传统的结构打破了,现代的结构又没出来,旅游最大的作用是把村民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这样的话,旅游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支撑了特色村镇的建设,更多的是通过产业的特性使得村镇焕发了自己的活力。这里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大家人为地造小镇,某种车间上不是造小镇,而是造一种产品,这种现象是另外一个考虑方式,跟我们讲的特色小镇不太一样。

第三,现在结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来讲,需要政策支持,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用改革的思维破解一些问题。大家知道,现在旅游业最火的是乡村板块,工程资本很多也盯着这块儿,但是进不去,进不去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管理制度,包括规划和农村的宅基地政策、集体土地政策,如果这些政策不做适当的调整,不跟旅游业发展相吻合的话,这种纠结的局面还会延续。所以特色村镇从旅游这个角度来讲大有可为,但是真正可为还需要用一种改革的思路破解一些目前的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

村镇规划是法定的规划,法定的规划是按照当地的人口、按照原有的产业布局规划的。如果发展旅游的话,这个地方需要公共服务设施,需要接待设施,这些原有的规划恐怕就难以满足。至于说土地、宅基地等要素不能做活,不能融资、不能流动的话,整个规划、建设肯定会受影响,这方面的制约在旅游行业体现的比较集中,所以旅游小镇的建设也需要一种改革的思路,更重要的是需要改革的实实在在的举措。

吴亮:刚刚周司长提到了一些问题,下面请一些学者讲一讲。为了提高今天讨论的质量,大家还是以问题为导向来发言。比如说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当中遇到了哪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和困难,难题有哪些?比如说周司长讲的小城镇建设涉及到土地的规划、土地性质的变更等等。学者是不是也跟部委的同志有一个对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请他们解答一下。

冯奎:首先,作为研究城市和小城镇方面的专家,特色小镇的发展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应该予以大力支持,这种衡量下,讲一些观点。

第一,特色小镇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一哄而起,具有非常强的背景,或者说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

1.宏观经济背景变化了以后,现在进入了新常态,大规模开发条件不具备了,所以各方面的力量比较集中于特色小镇、小城镇发展,这是一个大背景。

2.工商企业,特别是房地产商在寻求转型发展过程当中,会从大城市转移出来,转到特色小镇、小城镇,寻求出路。我们看到在很多所谓的特色小镇、小城镇发展基本上还是在搞物理空间的建设,这一点也需要高度警惕。

3.地方政府为了寻求经济的增长点,要拉动经济增长,对于以上这样一些方面的迎合。

4.发展的对象现在并不清晰,我们讲两个概念:一是小城镇;一个是特色小镇。从小城镇的概念讲是2万个,按照特色小镇来讲,1—3平方公里,很多特色小镇数以千万计,都可以叫特色小镇,也就是说我们发展的对象没有明确界定,这会导致发展的基数、统计方面都比较混乱,这也是导致大家一哄而起的很重要的原因,你说你搞特色小镇发展,我说我在搞小城镇发展,我在搞重点镇发展,这样的情况下,会容易导致一哄而起的情况。

5.门槛过低,现在搞很多特色小镇发展,在中西部结合特色旅游,但是做地方规划的时候已经发现一些特色小镇,特别是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新鲜劲一过就冷冷清清,即使当初推出的典型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节假日拥挤不堪,剩下的日子就没人去了。

6.对特色小镇、小城镇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够,我们总认为我们干过大城市,干过城区就会搞特色小镇,导致上上下下觉得搞小城镇小菜一碟,实际上小城镇的规律没有很好的把握,造成对这方面的发展缺乏规范的引导。

7.舆论的误导,大家在前一段时间的宣传过程当中充分的呈现了特色小镇发展的多方面的意义。但是下一阶段的宣传需要更多地阐明不要一哄而上。

我们观察到了一些地方的现象,比方说最近邀请我做演讲的都跟我讲特色小镇,这说明大家很有积极性。如果我们继续分析下去,会看到一种模型,地方政府要经济增长点,房地产要找出路,我们把旅游的东西加在一起,还是在传统的模式下怎么可能不过热呢?

如果我们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模式没有改变,容易导致这种过热的出现。比如说在政策方面的导向,开始是以浙江的特色小镇的模式为导向,倡导要建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城镇,是产、城、人、文、景融合的小城镇,是多位一体小范围的开发,走的是绿色低碳智慧的发展之路。我们现在又把整个思路叠加到中心镇、重点镇的发展上去,实际上发展的基数就变得模糊不清了。从个案意义上来说,特别是作为中央媒体可以关注这方面的现象。

另一方面,因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涉及到未来中国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不是一两年,而是很长时间,各个地方都在制定这方面的政策,因此从政策层面有几方面的建议。

1.省市制定的政策,部委的支持政策一定要特别突出创新、绿色的发展道路。如果现在一哄而上造成了大量浪费,就彻底违背了搞特色小镇的初衷。

2.政策组合上要有完整周密的体系,浙江玩儿特色小镇,从前到后有非常深厚的政策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城镇发展战略、主导产业集群,到开放经济等形成了深厚的政策积累。但是在很多地方大家只是学了皮毛的东西,然后就在搞特色小镇,这样就很危险。建议其他地方在研究支持特色小镇过程当中要进行大量的政策储备,否则不能够轻易上马。

3.政策要支持那些看得见,行得通的地方。看得见原则是产业经济学上很重要的规律,这个地方具备基本条件,有这个基因,才是政策支持的基础。既不能认为本地一无是处,也不能异想天开,要把决定权交给有眼光的企业,当地的开发主体机构。

4.从政策实施上来说要执行严格的评估,创建过程中要建立倒逼机制。在浙江省的经验中,允许你去申报,但是如果一两年创建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把给你的政策收回,同时还要给予一些警告。这样就避免了没有退出机制,大家都争一个帽子,找到了一些政策支持,争了帽子睡大觉的情况。

5.从政策支持的主要对象来看,是各类中小型企业。我们在浙江也发现这一点,只有把支持政策重点落实到中小企业头上才会持久的焕发活力。这些中小企业小到一两个人,有些是有限公司,有利于形成未来的产业集群。如果再走以往的道路,变成大的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勾结,大家把一些政策化解掉,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6.在政策支持的突破口上主要讲改革,这在浙江的这一轮发展中也很典型,不但要讲发展还要讲改革,还要讲中小企业的改革、科技创新的改革、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7.在政策支持的延展上来看,希望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给各个地方一颗定心丸。特色小镇发展不是一两年,国家层面要有持续的政策,避免某些地方为了争取一个时间段入选而一哄而上。

因此,在这一轮特色小镇发展过程当中,如何避免一哄而上,对于我们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将是巨大的贡献。

吴亮:冯秘书长的发言质量非常高,把很多问题涵盖在了里面,大家都想做这个事情,积极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冯主任讲的我非常认同,不仅要盖房子,还要装东西,而且要有退出机制,要有标准化和可完善的足够的政策储备。我们也到浙江看了,确实搞的不错,因为有产业支持,有旅游,有些地方靠近上海,有些地方也有产业配套的东西。

下面请穆主任讲一讲。

穆荣平:三部委发的文件,我的理解是,既然政府这么重视这件事情,一定有道理。在过去中国走小城镇化这个道路走了几十年了,有一些问题大家应该思考一下。

1.总体来讲,小城镇的发展效率不高,如果没有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现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加快以后,在原有的小城镇领域出现了很多问题,通过发展特色小城镇解决马上要面临的、以及已经存在的社会发展问题,显得更重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小城镇的产业格局基本上比较小。建设思路还是应该从“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的角度去思考,不是说一个小城镇一定要符合五大发展理念,而是要择其要,一定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禀赋、人文特色。特色小城镇的建设跟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如果仅仅孤立地谈城镇建设,跟城市化建设割裂开的话是低效的。

2.现在地方政府还是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即使是发展旅游,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思考的更多一点。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创新等其它的角度已经提上了日程,但是考虑的不够全面。当然产业发展很重要,一个城镇作为生产生活的一条链的话,没有产业就没有收入,靠外面注入资金是不可能持续的。但是唯产业转型来驱动的话,一定会走偏。

从规划角度来看,更多的应该强调长远系统性,要软硬结合,以软为主。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小城镇的规划权限还是应该往上收。一般一个城镇的规划是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来考虑的,不可能考虑很长远的东西。

3.从机制的角度讲,文件里面强调了PPP,从大方向上来讲是对得,但实际上这个PPP是不平等的。如果地方小城镇作为一方,他们看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是不够的,所以规划这块儿应该往上一级,确保城镇建设的方向。规划要思考的问题是在空间上看特色小镇和周边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大的城市群里面,规划就要跟大的城市群规划衔接。

4.特色小镇不仅仅是经济,还应该把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通过配套中小学,把教育质量提升。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智慧城镇系统建设来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的问题。同时增加医疗卫生投入,这个地方要想宜居,要想让人愿意到小城镇发展,医疗卫生和教育的问题解决了,城乡统筹的主要问题就解决了。可以通过新技术手段和政府管理的创新,把大城市周边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小城镇里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共享。但是在规划里面一个小城镇可能做不到,需要在更高层面推进这件事情。

5.中国小镇的破坏,跟传统历史规律不太一样。古代有告老还乡制度。现在为什么不愿意回去呢?主要还是跟医疗卫生、教育有关系。小城镇要建得好,很多人在城里工作一段时间,干脆就回老家了。因此从恢复传统意义上可以挖掘一下。从资金上、社会网络的角度来说,比如冯主任回到安徽,就把在北京认识的人带过去了。所以文化不仅仅是当地的文化,我们要创造条件把传统文化引入到地方。当然这是我的一己之见。

最核心的东西还是集约发展的问题,小城镇所有的配套都是在不经济的规模上配套的,所以这是一个大问题,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吴卫星: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都提到了特色小镇的发展,大家都担心一哄而起的问题。

在我看来,项目的选择是头等大事,政府和企业在其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我觉得,企业起的作用更大一些。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要提供公共产品,扩大税收的基础,政府选择特色小镇会有考核目标,指标到底是什么?修了多少条路?把当地的基础设施修的多好?在这个基础上要有一个发展目标,剩下所有的事情应该交给企业做,也就是说要让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让市场决定这个特色小镇能不能做得下去,做不下去就要退出。

退出机制要求现金流分配权要明晰,这个项目建立了以后,项目是不是有一个实体,特色小镇未来会不会形成现金流。如果现金流只是形成了政府税收,这个项目是进行不下去的;如果只是形成企业的利润,当地的居民和政府也不愿意。所以现金流的分配权、所有权怎么定,需要政府花很大的心思来设计,怎么样和企业把利益分配得更好。政府和企业合作的话,期望企业和政府共同兜底,而不是只有政府来兜底。政府最好是提供一定的支持,以固定上限的所有权或者利益分配权,剩下的交给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关于金融支持,分为两方面:一是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包括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非现金业务,由互联网来解决支付的手段、服务的手段,包括符合市场规则的贷款,再去发行便利化,不管是有没有特色小镇这些都应该做,这是也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是G20倡导的数字金融的一部分。二是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和改革,特别是PPP机制的创新和改革是特色小镇的重点,而且很难把这个机制设计好。

有几个问题:

一是收益的损失是不是按照市场规则来分配,政府提供了公共产品,到底要提供多少?每个省、每个县都有自己的预算,预算规模到底有多大?政府也可以举债,可以花未来的钱建设基础设施,那么给他多大的余地,特别是要避免县级政府为了短期的业绩的扩张,造成了长期损失。

二是这个项目运行过程中,PPP的项目的合作方式的选择。比如说园林建设交给一个民营企业和政府合作,道路建设、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可以交给一些企业。我们团队针对这个案例做了一些研究,其实不同的项目不同,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要合包或者分包,因为涉及到是旅游还是一个具体的产业,有些信息的不确定性更强,合包更合适一点。比如说美国出现了并购潮以后企业非常大了,建立县级、镇级项目一个企业就可以做得很好。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特色小镇设计的时候跟民企是怎样的合作方式。

怎么样设计激励相融的机制?前面专家提到了要辐射中小企业。从国内经济的发展来讲中小企业也应该占大部分,但是要根据项目的情况,如果项目中间的不确定性比较大,特别是企业自身的外部性因素非常大的时候,就要选择大型的企业进入,这个时候企业内部可以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

三是关于充分竞争的问题,从PPP的国际案例来看,很多PPP的案例效率并不高,只是满足了招投标的要求,实际上竞争力不强,往往一些通用型的项目或者是参与方非常多的项目效率会高一点,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怎么样把建设的标准更加清晰化。标准清晰化,参与人多的话,效率就会很高。

邢军:议题里面有一个问题是“关于金融手段如何促进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风险如何规避的问题。”我来自于中国开发金融促进会,开发金融就是用市场的手段来促进。服务国家战略,我们开发金融非常关注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我们对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就关于金融如何支持的问题汇报一下。

关于小城镇怎么有序发展,最基本的问题是要找到特色小镇发展的价值在哪里,价值弄清楚了,投资、规划、发展都会有基础了。特色小镇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产业价值,将来在这个地方投资会形成的规模和产生的GDP。除此之外还有生态价值。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城市化发展,也就是城市病带来的约束是什么?雾霾、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等,这些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发展的约束。对一个大城市来讲,生态成为了需求,有了生态需求就有了生态价值。

当年开发银行在支持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土地价值的实现,城市化带动了土地价值的实现,支持了我国城市的发展。随着大城市病的出现,土地的承载价值是有限的,土地上面建设了建筑物,使用价值是有限的,只能是居住、生产提供载体。土地是有限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下一步真正要关注的价值是生态价值。

我们认为,特色小镇是在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逆城市化方向,逆城市化的过程中,很多人就愿意到有特色的地方去就业、居住、休养,这就是对生态的追求。我们认为,在逆城市化过程中要关注生态的价值。打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我们提出要关注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怎么衡量?愿意去一个生态好的地方就业、居住、投资,就会形成一个地方的生态价值。有了产业价值、生态价值,投资就有抓手,金融支持就有了依据。生态价值等于人的消费总数乘上消费量,社会价值乘上人数,我们会有一套公式。

有了生态价值的基础,地方政府做规划、企业投资、银行支持就有了评价的抓手,就有了指标,解决了目前土地财政怎么做的问题。土地财政在一定时期历史使命在某一方面已经有约束,怎么找到新的突破,我们认为生态价值能够带来新的生态现金流、生态金融、生态财政。

围绕这些事情,简单谈一下融资的问题。

第一,特色小镇要做好,要规划先行。既有大的区域规划也有具体的项目规划,现在中央提出多规合一,很多地方都在做多规合一,这也是一个做法,规划里面要体现生态价值,这样的话可以和融资规划结合在一起做。

第二,特色小镇建设前期要引导社会资本进来,我们提出了资金的“上山下乡”。因为资本是有人格化的,掌握资本的都是机构或者个人,他对生态价值有一定的需求,从这个角度可以引导资本“上山下乡”。

第三,怎么样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开发金融最基本的做法是把政府的信用拿过来跟市场结合在一起,对市场形成孵化和引导。很多领域有PPP模式,包括新的开发领域怎么做起来,前端市场化程度不高,很难形成长期的现金流和好的收益。这个时候做市场孵化,政府就要起一定的引导作用,才会取得开发性金融的效果。所以我们提倡由政府出面进行引导,搭建一些平台。政府的平台搭建以后,能避免乱开发、泛房地产化的现象,使小城镇建设更有序的进行,这些才能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进入。政府还有一个基本的功能是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发展也好,美丽乡村建设也好,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最基本的东西,这应该是政府要做的事情。

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也在做相关的社会引导,准备搞一个小城镇引导基金引导投资。该基金已经启动了,准备做500亿的规模。10、11号在赣州开了南北“4+8”的会议,我们想从绿色发展、从生态入手,北方四省是黑、吉、辽、内蒙东部。南方8个省,闽西北、赣南、两广、云贵、江西等地方。这些地方相对生态好,人口少,但是以前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的基础比较差,有一些贫困地区。我们想从这些地方做起来,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把生态价值体现出来,把特色小镇做起来。为什么“4+8”,因为我国地域差异很大,希望资源能够互补连通。比如说搞一个养老小镇,在南方夏天很热,北方很舒服,这样就可以互动起来,也提供了候鸟经济战略模式。

我们还推动了几个机制建设:一是希望政府推动地区协作,提出了地方政府之间协作,政府之间交流经验,理念上进行沟通,特别是法制建设的经验交流。二是成立了一个产业联盟,引导投资者、企业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行投资。三是启动了500亿的特色小镇的引导基金,希望能够在有关部委的指导下和有关政策配合,跟银行信贷资金结合,投贷结合解决小城镇的融资难问题。

刘士林:我们一直做相关研究,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一是要看问题的背景,这个问题搞清楚脑子就会比较清醒。二是要找规律,我有哪些客观的必然性决定了这个特色小镇的形成,哪些客观规律在未来还会影响它,再说对策。三是对策要根据中国的情况按照轻重缓急、经济适用的原则来提,因为国家发展这么快,矛盾这么多,没有那么多资源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问题是,政府要预防出现政策决策问题,企业也不要盲目跟风,普通市民应该明辨是非,特色小镇到底应该是什么东西,我和它的关系是什么。这三个问题解决了以后,有望特色小镇会有客观理性的建设。我们做了一些调研和研究,听了大家的发言以后谈一谈我的看法。

第一,目前,特色小镇的基本情况不太明了,下一步怎么样出政策,要对特色小镇做全面的调研和了解。

一讲特色小镇就说浙江,我这边有很多数据都不是从浙江开始的,北京2011年就建了100亿的小城镇建设基金,云南省2011年就提出了建设意见了,也提了很多类型。基本上每个省都提了一些。江西省比较落后,2012年也提出了建设三类17种类型。哈尔滨这么亟待转型的地方,2010年结合园区转型也提出特色城镇的建设。劳动人民和第一线人民有很多智慧和方法,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生活在其中,有困难和需求,所以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入调查研究。我们的参照系需要再全面一点,跳出浙江、云南这样的地方,河北也有很多很好的经验。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判断形势,在确立发展的模式方面,参照系需要更加宽泛。比如安徽,好几位专家领导都是安徽人。

第二,之前我们做了一个研究报告,对中国特色小镇主要问题做了梳理,这个梳理和在座的各位专家的判断不太一样,但是所有的调研不可能是全面的数据,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数据和情况,一家之言,大家可以参考。

一是认识上存在偏差,发展定位不准。

我们经常下去调研,很多人并不清楚,以为特色小镇就是来钱了,来了发展机遇了。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越往下问题越大,他们把特色小镇作为要帽子、要票子的途径,这是他们想建设特色小镇最大的推动力。

二是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集聚能力不强。

特色小镇目前的状况是政府热,企业冷,企业会参加你的会,真正让他签协议,拿钱的时候,企业非常挑剔。企业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也不会乱花钱。表面上可以说开一个招商大会,来很多企业家,真正投资落子很难,所以现实并不乐观。因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差很多,我们以前有一个测算,表面上看小城镇土地便宜、劳动力便宜,但是基础设施的费用加上成本就很高了,很多小城镇现在还断电、断水呢。

三是缺乏长远规划,特色元素不突出。

小城镇都是县级以下,规划眼光、想法思路、人才资源跟大城市都没法比,目前发展比较好的都是靠近大城市,因为大城市的力量介入了,虽然小城镇很热,但是不要觉得会成为主流,它还是在城市群的框架下,依托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拉动。我们要判断一下小城镇有多大规模,有多大的黄金期,要做精准的判断和研究,如果不研究计划就跟不上变化了。特色小镇的核心区划不确定。哪个企业说我愿意在哪个区块投钱就给他了,但是这个区块是否符合乡镇建设和规划是不管的,企业和政府考虑的角度不同,企业愿意找最好的地方做,会造成很多的后遗症。

四是项目相对疏散,功能叠加不足。

功能都比较简单,完全靠企业和市场投资,没有政府的统筹考虑,个人做个人的,都是单兵作战,过去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同质性建筑,规划相似,成本很高,重复建设,大拆大建。小城镇建设是企业主导,企业的这种思路不变就会把大城市病带到小城镇,但是要改变很难,因为企业是逐利的,挣钱才会干,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所以我们建议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不能完全由企业主导,政府要兜底,如果完全由企业主导的话,烂摊子还是会扔给政府。2014年我们做了传统村落调查,曾经非常好的传统村落旅游,企业一出问题就是一片狼藉,所有的问题都扔给了政府。

五是创新集聚转化困难,产业层次不高。

穆主任是做产业的专家,个别的会有,那是宣传的,普遍性是没有的,很简单,人才、研究基础、规划思路决定了他不可能做的很好,浙江做的好是因为跟长三角的氛围聚集在一起,到东北、西北去看一看,根本不可复制。我们调研发现,即使有一些创新型企业切入了,但是和原来企业的关系不结合,很难结合,形不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这个问题也很麻烦。比如说上还有一个科创中心,有什么科创元素呢?就是一个牌子,就是特色咖啡。

六是要素保障比较淡,导致创业进度差异很大,创业的水平参差不齐。

特色小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传统亏欠小镇的比较多,现在要补齐短板要投入的比较大,在有些地区的开发成本会更高。建设投入周期长,见效慢,一哄而上的时候,资金开始的时候会投一些,出了问题没有效率还会不会持续投,如果不持续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另外,我们对土地的问题比较担忧,现在大多数特色小镇跟以前搞的园区、景区一样,是为了圈地搞房地产。搞房地产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房地产建设完以后会不会引起新一轮的把大城市买房难转移到小城镇去,会不会出现空城、鬼城、烂尾楼,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更大。在座的很多专家、领导在某个旅游城市有一个小别墅,你买了以后会用吗?不会用,不会用就没有人气,各种各样的后遗症非常多。动作的土地严重不足,很多地方都是村镇最好的土地,建议还是要把紧一点,把粗糙的没有建设理念和开发模式的企业门槛提高,不要让他随便进来。

最后几句话,有五个问题可以思考一下。

1.要做好理论研究,把概念界定一下,到底什么是小城镇,或者说特色小镇。各省有各省的说法,我们国家是多部委介入,没人管这个问题,比如说我国四大经济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居然各个部委的划分是不一样的。几个部委要说清楚,什么是特色小镇,下面就明白了,以后做统计、做分析、做评价就有了概念。

2.对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要进行深刻的调研,不能光看网上的东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是信息社会,没有数据和信息我们的决策是有问题的。

3.要建设标准体系,没有建设标准体系,上面怎么说,下面想怎么干也没办法。

4.作为小城镇的战略研究要准确的吃透国家的战略意图,要结合起来,不要自己想,也不要跟着商人想和地方政府想,要跟国家要解决什么问题密切结合。

5.要让特色小镇走文化型城镇化的道路,以前叫经济型。经济就是GDP提升,人口集聚,那样就没有特色了,怎么样更好的依赖地方的文化资源做好规划和引导,走一条真正符合老百姓需求,符合国家需要,符合各方面需求的道路。

周坚: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非常荣幸代表梦想小镇在这里发言。

梦想小镇是2014年8月份开始规划,到现在两年不到的时间,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就是源于梦想小镇,借势“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以及建设特色小镇的政策和服务供给,梦想小镇应运而生。目前规划是3平方公里,真正建成是三个区块,17万方。新一期建筑是创业大街,是4.3万方,是今年10月份投入使用。从2014年8月到现在,发展方面主要形成了四个特点。

第一,创新创业的势头非常良好。

一是引进集聚的资源首先是人,引进了7400多位创业者,其中60%以上是外省。对我们来说很了不起,原来拟建设是以(羊锅村)为代表,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这几年发展下来,那里已经成了创新创业的乐土。而且我们还批了一批好的孵化器,包括美国有两家大的孵化器也在我们那里。另外,形成了一批创业队伍,特别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二次创业队伍都在我们那里。现在我们有融资额超过百万元以上的近100个创业队伍,浙江省杭州市去年办的海外大赛的第一名这个团队,一家机构就投资他1500万美金,有很大的影响,这个团队很厉害,也是在众多的地方PK之后最后选择了梦想小镇,落户在我们那里。

二是从钱的角度来说,不但引进了人才还引进了资本。超预期的发展引进了1100多亿的创投资本,原来规划是三年引进500—800亿,但是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引进了1100多亿。

三是创业的氛围非常浓厚,举办了中国财富论坛、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品牌盛典、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等,活动有450多场,参与的人士超过了7.9万,小镇的创业品牌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中央和媒体也进行了密集的报道,每天到梦想小镇参观的各级领导超过了20多批次。

四是带动效应很明显,我们哪里有一个特点,梦想小镇孵化出来的项目进入到附近的加速器里面进行各种产业化,形成了一批小镇的拓展区的概念,比如说电商村、健康村、手游村、互联网村等等,这些村都是加速器的概念。而且在更大的范围里,小镇涌现出来的创业项目和投资机构正在用互联网的思维渗透到传统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所以到梦想小镇去看,各种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区域经济注入了全新的动力。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已经有三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第二,小镇的特殊特色,做法方面也是四点。

一是产城融合资质对接。我们打造的是一个产、城、人融合的创业青年社区,尽管是一个小镇,但是核心打造的是青年创业社区,聚焦的是“四无青年”,无资本、无经验、无市场、无支撑的创业者,原来认为这种创业者的成功率非常低,但是他们有梦想、有激情、有知识、有创意,他们对科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原来最早那批靠市场摸爬滚打的创业者相比截然不同,包括我们有一大批海外过来创业的人才。我们怎么把这批人培养起来,培养创业社区我们引进了配套,咖啡吧、健身房、U+青年公寓等等,让他们的生活、居住在一个地方,所以我们强调的不是传统的产业园区,也不是传统的城镇化,更不是简单的人的集群,而是资质对接的产城融合的青年社区。

二是政府主推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把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之手结合配置资源,政府重点做的是创业服务业的打造,这批年轻人创业,其实光靠政府给他再多的钱,给他搭建一个平台没用,实际上需要市场化来帮他整合配置资源。所以政府做的是怎么样把创业成本降低,真正能帮他成功的是发挥市场作用。我们有一大批孵化培育机构,原来是三产服务业,现在强调的是创业服务业。比如说一开始也有一些孵化器到我们这儿来,其实很小,可能带来一些小的项目,但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振臂一呼,有一个项目900万美金的融资一个月不到就解决了,说明什么?他在业内的影响力已经成长起来了。

三是有核无边的辐射带动。看着梦想小镇是一个点,其实是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面,对于梦想小镇孵化出来的项目积极推到周边的产业园进行孵化,小镇空出来的空间不断地引进新的项目,所以我们形成的是有进有出的流动机制和滚动开发的产业良性发展路径。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特定的边界,3平方公里的管理、服务各个方面我们是立足未来科技城的大平台上面。

四是共生、共融、共享、共治。梦想小镇选择的这个地方本身就是古街,是仓前,为什么叫仓前?当时秦桧跟皇帝介绍,这个地方风水好适合建皇家粮仓,就延续下来了,当时800多年前就是繁华的街镇,城市化发展以后,那边反而变得没落了。梦想小镇原来是粮仓,改造的老街或在为征地拆迁谋划,而现在我们做的是另外一条城镇化路径,为老街提供了除纯旅游开发、工业化带动、房地产驱动之外的另外一条城镇化的路径,我们走出来了,这条路径就是以人为本,以信息化为推动的城市化的新型路径。所以我们提出来的是先生态,再生活,后生产,以宜居、宜业、宜文、宜游打造的生态理念也跟着梦想小镇的成长逐步清晰起来,梦想小镇一开始的思路和建设供给等等都在逐步的提升。

对我们来说有一个憧憬,要为年轻人、创业人提供一个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自由徜徉的理想家园。就是你到了农村想进城,但是城里的人想回乡,现在你做不到,但是在我这里你可以做到。我们打造的是把传统文化、把老街跟现代的创业结合起来的特色小镇。

后面我们想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在谋划的事情,听取一下专家的意见。

第一,后续的开发怎么做?

我们前期的开发非常成功,原来的征地拆迁、老街的改造,老百姓支持很难,现在老百姓主动跟我们对接,特别是村里面的几个书记,哪个老百姓不听话就找他绝对没问题,为什么?老百姓已经认同了我们的发展模式。前面建了一期、二期,后面还有三期、四期,原来一期、二期建设特别好,原因是我们选址比较讨巧,原来把粮仓的改造、原来的建设用地拿来建,所以快。后面的创业大街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因为是老街改造,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时候就难,后续的开发会更难,为什么?存在整个村,整个存量土地的改造,新的土地出让等问题。另外一块儿,现在打造的是科技旅游,这个概念我们自己也在摸索当中,因为前期来参观的人太多了,接待怎么办?来了人认为光看看不过瘾,怎么办?我们考虑怎么把科技旅游做起来。但是怎么做?怎么规划,怎么弄,跟围绕产业发展是不一样的形态,现在老街也起来了,新的建设也要引进大的房地产公司跟我们合作,这个时候的定位、功能谋划也要进一步发展。另外,从梦想小镇的发展开始,其实我们还在谋划建设另外几个小镇,也有可能明年会一炮打响。

运营是我们自己做,我们现在打造的是5个小镇,现在曝光的是1个小镇,另外的4个小镇也有特色,比如说南湖我们抓的是世界顶尖的智能制造的小镇。浙江的传统制造能力很强,但是走到全世界的高端制造怎么改造,我们已经在做了。还有一个健康小镇,比如说生物医药产业,原来是产业定位,但是怎么跟人结合?我们把浙江医院引进来,把医疗机械机构引进来等等。前面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觉得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宏观的要求和微观的动力结合得很好,下一步怎么做我们在谋划。

第二,怎么样真正推动生态系统的形成?

我们怎么把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把自动供给、政策供给、服务供给这些改革结合进去,也就是说前面做的是一个创业社区,做得很成功,但是如何打造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对我们来说更加关键,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

我们的体制叫杭州未来科技城,我是管委会的副主任,梦想小镇是科技城3平方公里的区域,在未来科技城上成长起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未来科技城是什么?再花一分钟时间汇报一下。

2011年那里是一块田,从2011年到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从11.7亿突破到了100亿,2016年7月份上半年已经突破了110亿,所以我们的财政增长速度从省里、市里、区里来看,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个增长速度代表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路径是对的,而梦想小镇是一个特色产品。

朱金坤: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这个圆桌会议。关于打造特色小镇这个话题,听了有关领导和各位专家的阐述感受很深刻,我是从企业来的,讲道理讲不了那么深,我把华润这些年在贫困地区建设希望小镇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华润从2008年开始,持续地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建设希望小镇,当时为什么去呢?因为华润在2008年的时候是成立70周年,我们本来是搞一些纪念活动,做了几千万的预算,后来想一想,与其搞纪念活动,不如干更有意义的事,所以就想到贫困地区做一些实事,也算是给当地老百姓造福,也算华润履行社会责任,一做就从2008年做到现在。

做法主要是:一是统一规划,就地改造重建,改变农民的居住环境;二是通过产业帮扶、合作经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三是通过组织的重塑“三位一体”,建立新型的农村管理组织,带领农民共圆美丽的乡村梦。

这8年华润持之以恒,先后投入了5.6亿,在广西的百色、河北的西柏坡、湖南的韶山、福建的古田、徽州的遵义、安徽的金寨,一共建了6个小镇,是我们拿钱捐建的。这些钱一方面是企业拨款,还有一部分是员工的捐款,还有一部分是合作伙伴的捐款。在建的有江西的井冈山、宁夏的海原,国办说要关注中西部,我们建的希望小镇都在中西部,特别是在贫困老区。

建希望小镇,是华润按照中央的号召整村全面地推进贫困乡村面貌的改观,客观上取得了效果,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客观上讲有一些效果。我讲的华润希望小镇跟各位专家探讨的小镇有共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希望小镇的规模并不大,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但是具备了一些城镇的要素,比如说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都有。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第一,环境改造;第二,产业发展等。

第一,环境改造,就是改变地方的物理空间,这是第一步。

我们第一个希望小镇是在广西的百色,包括3个自然屯,328户,1300多人,4.2平方公里的建筑范围,土地面积是9805平方米。在建设开始请同济大学做了统一的规划,过去小镇在规划方面做得很差,我们请同济大学做了规划,做的还不错。建设过程当中,主要是民居改造、新建,建设生态环保市政基础设施、功能齐备的公共配套设施,重点是对农民的民居实施了改厨、改水、改厕、改房、改院、改圈工程,这个工程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成了,改建民居275户,承建的民居是84户,一共是300多户,修建了325个化粪池,建了3块生态湿地处理生活污水。

过去我们去以前发现乡村里面非常脏,农民的生活习惯不好,垃圾到处都是,污水横流,苍蝇文字嗡嗡叫,所以我们为特色小镇做了生态设计。就是利用这个地方自然的高地落差,把生活污水排到植物湿地里面,通过植物的根系过滤污水,排出去进行灌溉。道路绿化12.2公里,开发了太阳能路灯,配备了夜间照明,这是中国的乡镇第一个配备夜间照明的设施。实施了电网改造,同时改造了供水系统,这是基础设施。在公共配套设施方面做了完善和提升,新建了综合服务中心、便利超市、幼儿园、学校、文化站、卫生站、敬老院等等,建了9145平方米,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乡镇公共基础设施匮乏的短板。

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绿色、环保、生态的理念,考虑到安全、舒适和便捷,同时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很多地方给农民建高楼,我们觉得农民不太喜欢上楼,我们建的民居一般都是两三层,不会超过三层。考虑到农民需要晒果实,摆农具的需求。盖房子的砖头、节能发电、环保型的污水净化、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基本上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建造成本。

通过这个小镇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让农民能够像城里人一样,走的是平坦路,喝的是干净水,用的是清洁灶,上的是卫生的厕所,住的是干净整洁明亮的宽敞的住房。小镇的农民不需要到城里去,能享受城市来的边捷、快捷、卫生。

第二,产业发展。我们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建设一开始听取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意见,觉得如果只是改变居住环境,所谓的物理空间是不够的,过不了几天盖的新房子、修的好路就损坏了,回到了原来的面貌,所以一开始我们比较注重发展产业经济,从输血转化为造血,建设造血机能。我们确定要发展产业为根本,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市场与产业对接。过去对接不了,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我们以市场化为导向成立农民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平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同时跟华润结合起来,开展了土地的流转。也就是经营土地的整理,发展规模化生态的绿色现代农业。我们在百色成为了第一个和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开始不太积极,后来我们把农民带到其他地方参观,回来以后基本上把合作社成立起来了,农民拿钱入股,我们自己捐一部分钱,把合作社成立起来,成立以后以合作社作为小镇发展经济的载体,开展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经济的发展。从优化品种开始,到种养殖。我们把小镇范围内可以连片开发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和整理,农民的大部分土地都流转到合作社。流转到合作社以后,农民的土地通过签约的方式省了很多事,我们会在合作社给农民土地租金,最早的是一亩地一年给2300块钱,农民可以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产业搞的好就不吃亏,搞不好的话给2300块钱肯定要吃亏,1000斤稻子才多少钱,开始给2300块钱,后来觉得成本大,后来降低到1700、1800块钱。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可以拿到工资,有2000、3000。另外,合作社还会分红,年底经营有利润会分红。通过这样一些举措,百色希望小镇2007年的人均收入的基数是2362块钱,到了2015年这个小镇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5000块钱,不仅如此,这个小镇还吸引了许多原来在上海、广州、深圳打工的农民返乡创业。大概有90多个外地的农民工回到了小镇,这些人回去了以后成为了小镇的核心技术和管理人员。

除了在核心小镇范围内,我们还把这些做法向周边地区辐射,现在土地流转了差不多9000亩。通过土地流转按照企业化的管理和规模化、集约化的种养殖,不仅帮小镇发展了产业经济,也为华润提供了高品质的农副产品,经过8年的尝试和探索,华润希望小镇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在各个希望小镇进行了推广,每个小镇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偏重于种植,有的地方偏重于养殖,还有的地方偏重于旅游观光,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每的地方没有土地,只能依靠青山绿水搞旅游观光产业。

除了改变环境和推动产业发展以外,还要在小镇内开展组织重塑。所谓的组织重塑是说原来这个小镇是农村建制是村委会,村委会到乡到县,我们建的特色小镇是几个自然村结合在一起,势必会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域,当地政府就把这个区域重新跟国家和民政部报告,成立了希望小镇的行政区划。原来的村委会就不适合了,就要成立社区管委会,按照城市里面的社区化管理,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是经济组织。一个经济组织,一个社区管委会是行政管理组织,还有党组织。这三个组织三位一体,互相支持,经济发展以合作社为主体,行政管理以社区管委会为主体,党建工作以核心来支持行政和经济的发展。除了这个以外,还在小镇引进了物业管理,过去农村盖了房子、修了路以后,还按照过去的生活习惯要不了几天城镇化的东西就丢掉了,又会出现到处是垃圾和污水,所以我们引进了物业管理,现在我们这几个希望小镇都维持的很好,有点田园化的城镇风貌。

通过这七、八年,我们在希望小镇建设方面主要是以实践为主,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当然也有一些教训,存在一些问题。我要说明的是,华润建这几个希望小镇我们的出发点可能不是专家们讨论的搞城镇化,首先的出发点是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的面貌。这个过程当中,客观上希望小镇的建设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

有几点小小的体会:

第一,实现了农村的就地城镇化。一讲城镇化就是建大城市、中等城市,把农民集中到城市去,但是我们建希望小镇的时候感受到就地城镇化好处很多,农民不需要离开乡土,在农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而且生活很舒服,空气干净,环境美好,田园风光很宜居。

第二,希望小镇有效地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形式。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把农民个体化的经营集中到合作社,利用合作社这个平台跟企业、跟市场对接,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实现农夫产品的均衡供应,也保证了品质。比如说过去百色这个地方种芒果,农民种的芒果品种不一样,有一些品种老了,我们去以后优化了品种,供应到市场上就很受市场的欢迎。

第三,我们把当地的产业发展和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结合起来。华润下面有零售企业和做食品的企业,这些希望小镇的产业发展做好了可以很好地为华润的业务提供农超对接基地,提供优质的农产品来源。比如说广西养宁夏鸡,在湖南养了当地特色的蛋鸡、肉鸡在市场上都很受欢迎。希望小镇的所谓特色,产业特色很重要,要形成特色产业不能空降一个特色产业,还是要跟当地的传统结合因地制宜,这个产业才可能发展起来,也可以跟华润的业务结合起来,才可能可持续地发展。

第四,小镇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不仅帮农民增加了收入,提升了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农民的精神文明。希望小镇建设以后农民的精神面貌改变了,过去这个地方的农民娶不了老婆,建了希望小镇以后女人都愿意往这个地方去。另外在教育方面,在希望小镇5、6里地以外的孩子都希望到希望小镇上学,上幼儿园。

第五,社区化的服务管理对农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第六,组织重塑顺应了小镇建设以后行政区划的改变,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党的组织三位一体。

第七,小镇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共建美好家园,什么叫共建?企业拿钱,政治组织协调,农民出工出力,要把三者绑在一起,如果只是企业做,跟政府不搭界,跟农民不搭界肯定做不成,这里面的很多事儿要政府来做,要发挥各方的作用,三方共建美好家园。

刚才很多专家提到了首先要对特色小镇的概念有一个界定,站在企业实践的角度上来讲,我认为,不一定要先从理论上把特色小镇这个事儿说的特别清楚,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多种形式,多种路径,大、小、中,各具特色都可以,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去摸索,不要指望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大家按照那个模式去套,套出来一定不是特色的东西,一定是模式化的东西。这些年我们建了几个希望小镇,从效果来看,至少有效地改变了一方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包括居住,包括经济,包括精神都改变了,这是我们的体会。最后放一下我们这些年建设希望小镇的图片。

张鹏飞:中青旅城投是团中央所属的旅游行业的央企,七几年李瑞环同志批准成立的,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发展到今天是上千亿的企业,我们的负债率是35%,94000多人,目前布局了国内十几个省和海外一些国家。作为旅游特色小镇我们是先行者,我们很愿意把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和建设的经验和预见的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这几十个特色小镇每一个小镇都要至少拿一个全国第一回来,这是开发特色小镇的前提条件。所以特色小镇必须找准自己的第一,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给你开一扇窗户,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天生禀赋,找准它唯一的东西,这也是自己的定位。我们的定位有一个形象的解释,就是在脑袋上拔毛,把不相关的都干掉,剩下一根儿就可以了。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这个过程很精准,必须要把事儿吃透,必须做到第一才能往下干,这是第一个前提。地脉、人脉、文脉要从小镇本身去考虑,但是市场要从全国的旅游市场考虑,要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来考虑。该搞的地方就要考虑全国的旅游市场,考虑全球的旅游市场,该低的地方就得扎到小镇的基因里看问题。

我从旅游的该度,从市场的角度,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小镇的事儿。我们现在十几个都在往前推,大家知道的是乌镇、古北水镇。

先说一下什么叫特色小镇?小镇不只是在地理上、物理上,区别于农村、城市,具有一定建筑规模和特色的社会实体,是农村到城市的过渡性区域,并且有自己独有的规模和内在的文化、产业、属性,兼顾农村经济特点和城市经济特点起到连接的纽带作用。特色小镇要以复合型的角度来看,不是单功能的小镇,而是农村居落最高级别的概念,是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的聚合的新型的居住单位,承载着城市功能的赋性。小镇不只是是物理和地理的小镇,更主要的是社会形态,应该拿一个社会现象来看待它,因为它在综合,太有特点了。

小镇开发过程中,我们深挖小镇的地脉、文脉、人脉,要把“三脉”挖透,包括非遗。比如说我们正在苏州同里古镇,跟书记商量统一开发,落座一个全国第一,把那个湖全包下来。我们会植入二、三百项世界级的非遗。例如在廊坊开发一个项目,可能是世界级风筝基地,叫风筝小镇。小镇是功能复合,在生活上能够自给自足,内在循环,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成长体,一个活体。特色小镇能产生强烈的视觉记忆,不仅仅是传统的建筑空间、商业业态,更主要的是内在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乃至于是传统文化基因潜移默化的质变。

下面谈我们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开发面临的政策障碍和瓶颈,一共是五个问题。

1.特色小镇成为了热词,更有人说特色小镇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钥匙,而且是引领新型城镇化特色的担当。现今特色小镇开发建设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土地流转成为主要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小镇不光是国有开发用地,还有很多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也不是很多。小镇有外延,还有农业用地,所以第一件事儿涉及的是基本农地向一般性农地变性的问题。国家要求各个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基本农田土地性质不能变,基本农田什么也不让盖,干的所有事儿都是违法的,这个镇自己盖房子、养猪、养羊自己敢干,咱们作为企业你敢干吗?何况你是国有企业,更不敢干,所以咱们干的所有事儿必须以法律为前提,基本农田一点儿事儿也不敢干,这是一个瓶颈。怎么办?就得由基本农田变成一般性农田,变成一般性农田就产生了旅游空间,就可以建设有绿色特色的主题小镇。这项工作在进展,我们也希望进度加快。

2.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之间的障碍。国有建设用地太紧张,只能面对集体建设用地,但是集体建设用地主体是农民,审批手续都是到农民的名下,你和农民的关系只是一纸契约的关系,要是没有协议精神、契约精神,撕毁合约怎么办?你的10亿、100亿已经投入了,你有什么保证?目前因为这件事儿,还存在法律边界的问题,到底农民上访更重要,还是维护法律公平更重要?有一次银行说我们是弱势群体,大家直笑,实际上有这样的问题。咱们也在做试点,可以把房子和地分开,地还是集体建设用地,转不了国有就转不了国有,但是地上面盖的房子和产权能不能归投资商归企业所有,或者是怎么样的联营手段,总之必须有保护,没有保护在集体建设用地上谁敢投?这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

3.一个小镇整个土地结构很重要,天生就把整个小镇全弄成产业用地、工业用地,只能搞工业,不可能搞成别的,因为土地性质决定了这个小镇未来的走势。我们说小镇未来是什么特色,那是指终端,开始端其实是土地性质决定的,土地性质是谁决定的?规划局决定的。规划局怎么知道该盖什么特色?根本不是商业手段,根本不是投资行为。这里就有矛盾,要么是天生丽质,把土地性质弄准了,该有体育用地就是体育用地,该有娱乐用地就是娱乐用地,该旅游用地就是旅游用地,要么你就可以改,放开一个口子,这个项目重新立项,土地性质可以调整,不能两头堵。

4.政府应该主导划清各委办局的职责任务,明确责任,并且要进行多规合一。以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相互抵触,相互矛盾的许多问题,包括文物、水利、环保、规划、土地,太多部门相互冲突,我们面对的是蓝线、红线、绿线,各种线。水有水的线,绿化有绿化的线,我们面对各种线。

5.政策边界应该扩大到法律边界,依法来投资,让投资商有法律保障,依法开发。目前只能集体独资才能有审批手续。集体建设用地是审批到个体建设用地合作社的名义下,合作社和投资商没关系,只是承包关系,你是二包商。一旦投资商跟村民有纠纷就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问题。咱们特别怕上访,后面的一系列问题,造成开头就有一个问题,不管投资,为什么国有建设用地就敢买,为什么集体建设用地不要钱让你投资你都不敢投,这是很主要的问题。现在一投资,一签字钱就出去了,出去容易,收的时候是要一单一单收回来,谁负责投谁负责收,我负责投的话我就负责收,我敢投吗?这是投资决策的时候面临的心理问题。

第二方面,就是金融手段在特色小镇上怎么用?

1.国家政策在推进小镇,银行为什么不推进?银行为什么没有专项贷款,为什么没有专业的平衡体系?好的小镇和坏小镇,有生命里的小镇和没生命力的小镇,赚钱的小镇和不赚钱的小镇银行分不清楚,分不清楚就一概停止。所以金融机构应该对大的国家战略,对特色小镇这个事儿要有专项的一系列的手段跟进。

2.所有的小镇会落脚在小镇的经营公司上,银行对小镇的经营公司及小镇的经营情况有没有专业水准的判断?这也是一个具体的问题。想着给贷款,最后又不敢,因为缺乏专业的评判体系。

3.我们可以通过农民入股,或者是把农民作为监管者,或者是捆绑式发展,包括PPP、互联网金融、众筹等一系列的手段,根据地块和企业情况的不同,再展开说。

第三方面,特色小镇特在哪儿?

1.特在精神旗帜上,特在小镇的风貌上。因为这个最直接,它是小镇建筑、文化、民生的综合反映。我们开发了这方面的项目总结了六个关键词:定位、顶层设计、方法论、生产力、边界、“四板斧”。这六个关键词是我们在开发过程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精华,也是我们的投资依据,也是我们自己投资逻辑里面的重要环节。定位:我们以定位为破局,以顶层设计为原则,以方法论为导向,以生产力为发力点,以边界为前提,以“四板斧”落地生根,广跨界,博采众长,全业态综合运营,多产业持续发展。

刚才讲的这些问题有的在试点进程中,试点不知道试几年,试点也不知道试到什么程度,这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要看相关部门的政策决定,因为小镇的发展确实被这些问题卡着脖子,是发展的瓶颈。

现在同时进行的项目有十几个,全部都是以旅游为导向,全部是都是中国第一,全部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我们是按照这个标准做的。这是对外,对市场宣传的。对内来讲,对地方政府肯定是好事儿,旅游是发动机,是火车头,以旅游为基因来开发小镇是我们的特点。目前中国的旅游已经成为顶层设计。

旅游的资源、资产包在里面?比如说土地的收益,酒店的开发?这是一本整体大账。目前旅游是咱们国家的战略,旅游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现在是40多亿旅游人口,旅游收益4万亿,旅游成了国家战略,旅游和小镇的关系,旅游是入口是手段,是破局点,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的全域旅游,无处不旅游,无时不旅游,全域旅游不仅是在城市的全域,每条路、每个桥、每棵树都是全域范围,而且在生产经营方式上的全域,而且是在人的全域,有游客、投资商、老百姓,也是全景区、全镇,乃至于浙江说全省就是全域。特色小镇紧抓旅游引擎发动机,实现跨越式飞跃,旅游大势所在在风口,就是猪也会飞。作为中国旅游企业的领导型企业,我们做特色小镇的过程中,秉承两个态度。一个态度是项目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做透,做到极致,卓越至死。有人说你优秀其实是在骂你,因为你做不到卓越,你就是98分,99分。所以做旅游,做小镇要么不做,要做必须做透做卓越。

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坚定投资信心,通过时间来换空间。这个方向是经济论证之后的方向,这个方向是大势所趋,不是某个人编得了的,这是历史。这个过程中,单行好事,莫问前程。把你该做的事儿做好了,这是主导原则或者是企业战略。在旅游小镇的带动下,我们愿意为中国小镇开发助力。

傅林江:我们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我们的定位和穆主任的讲话差不多,我们是小城镇定位当中以社会属性还是经济属性为主体的问题。国家发改委特色的小镇的规定里面是以经济为主,体现的是经济属性,我认为我们以社会属性为主体,带动经济属性,这些小镇就有生命里。纯的以经济为属性的一定是功能区。我们对国外所有的小镇,花了相当的精力进行了考察,小镇一定是以生态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不是以经济发展起来的。我们小镇的定位是以生态为主题发展的,打造产业链的发展道路。社会属性当中主要改变的是生活方式,我们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要把教育、医疗、健康和就业问题放在一体化管理中。我们的目标是想改变中国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解决农民、农村、农业的问题,解决生产、生产、生态问题。我们做了几个事情,一个是生活小镇的建设,第二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我们的做法是以高科技的方式来做,我们做成蓝城,往大健康、养老产业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房地产我们已经不做了。

中国农业部的院士和浙江农科院为主体成立了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解决的是农村的种子种苗的问题,我们在这方面有了突破,工作已经开展了五年。我们现在做的是现代农庄和现代化农业,我们已经做了五年,用一个商业模式把产量提高,品种多元化,从高科技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叫现代高科技农业。

现在我们碰到的问题,首先是土地问题,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稳定性和确定性的问题。现在的土地很多是从基本农田到一般农田,再到建设用地,一旦建设用地就要高价卖。

张学勤:小城镇的土地有几个问题:

第一,小城镇建设本身拿不到国有土地建设指标的。这个是由我国塔式行政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因为所有的公共资源都是基本上由上游政府向下级政府派。比如说一个政府有1000亩指标,首先留给省会城市,我们实行了市管县的体制。与地方政府大城市战略有关系,所有要素市场都往上流动,很多省都要把省会城市做的级别非常高。

第二,小城镇既然有关农村形态也有城市形态,土地性质至少有几种。一种有一部分是国有土地,多数是集体建设用地,比如说宅基地,小城镇的土地只能在集体内流转,要征用就得走土地征用程序。

第三,现在小城镇没有建设指标,原来的建设用地有限,现在有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加上我国行政管理权的授权到县里部门,镇一级缺乏行政管理的行政执法权。整个项目主体必须是集体所有,法人主体不确立。

这个事情是很大的事儿,各地都普遍反映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确实很大,涉及到我国基本粮食政策,涉及到耕地政策,我也不能明确表态,但是这个问题是普遍反映的问题。

至少从目前的政策看,土地的占补平衡可能是一个出路,土地占补平衡的流转,以前县里的流转现在可以在省域进行流转。现在小城镇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特别是解决就地就近城镇化。因为现在全国城镇化水平是56%,城镇人口是7.6亿,7.6亿里面是居住在大城市里面的城市人口占到70%左右,建制镇不到20%。小城镇的问题不仅仅是从经济功能看,经济功能肯定需要,但是一定存在着社会问题。今年我们做了十个省的调研,做了大量的调查,我们调查的结果是70、80%的农民愿意在小城镇生活,因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就地就近城镇化是低成本的城镇化。这个事情必须有大突破才行。

傅林江: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资金的问题,小城镇的开发资金来源是很大的问题,银行是没有渠道的,我们是自己做小额基金,来解决资金的问题。政府如何支持?我们干这个事情,可以把政府的资金和我们的资金结合在一起做的话会做的非常好。

第三个问题,小城镇我们做的是1—3万人,我们跟政府讨论,如何来管理这个镇,用什么方式管这个镇。现在我们自己组织、义工组织、民主组织,我们自己做,我们以和谐社区的做法来做,但是从法律来讲是有问题的,真正有聚会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第四个问题,很多从小从农村出来的人到了城市以后又想享受田园生活,现在的医保问题怎么解决?到了那边无法生活,年纪大了肯定要看病,但是现在的医保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所在的社区会配教育、医疗、大健康管理体系,我们会花几个亿配起来。

夏宇: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都谈到了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10月11号中央神改组28次会议颁布了十几个文件,有一个文件跟我们有关系,《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此前8、9月份我们跟中办交流关于研究的课题,我们曾经提特色小镇这个题目,当时跟我们说,好像要上一个会,出一个什么文,当时也没有具体说是什么东西,后来发现出了这么一个文件。给大家念一下。

会议强调: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围绕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建立解决精干的组织架构,务实高效的用编用人制度和适宜经济发达镇实际的财政管理模式,创新基层服务管理方式,构建符合基层政权定位,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激发经济发达镇发展内生动力。

中央对经济发达镇的定义和我们今天讨论的特色小镇的关系要厘清一下。刚才张司长说了,现在对特色小镇没有标准,这是一个“指导意见”,实际上没有细则,细则要建立在广泛的调研之上,可能是一城一策,或者是一地一策,各地配套相关的规范或者法规。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信息,中央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这是大致的思路和想法。

王健:保利有一个发展研究院对特色小镇的政策解读及模式分析做了初步的研究,但是保利没有做成特色小镇的概念。我们理解,最近三部委发的文,核心就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新经济;第二个是城镇化,这是特色小镇的核心两点。城镇的改造、发展,打造一个新镇跟这个命题都没有关系。我想讲的是,有关政策的惯例一定要基于调研的数据。比如说我们接触的天津的房地产开发,持续到今天有750万方写字楼卖不出去,我们公司持有15万方和平区的中心依然卖不出去。你注意到今年的土地政策,全部改成住宅,谁造成的?有很大的风险。所有的调研要做什么?必须建立在经济回报规律的基础上。我认为,特色小镇这个新型经济的构建,是环保、旅游、时尚、金融、高端制造战略型新兴产业有别于传统加工区,另外它融入了国家城城市化发展,把居住、工作一体化,避免了大城市摊大饼的毛病。全国从行政区划的城镇建设来讲,远远超出了作为企业的发展范围。

企业愿意投资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最关心两点:一是作为投资主体的关系;投资收益的关系能否得到保障。大家讲到土地的流转,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的政策配套的问题,作为投资商要投资这个东西,收益能不能得到保障,可能先把最困难的公益性的市政基础设施、老城镇的改造配套设施建完了,最后跟你毫无关系,谁愿意投呢?动辄几十亿,刚刚讲的土地只不过是投资的平台,流转政策是国家的大概念,超出了我们能想到的问题。投资主体和收益的关系能不能确定?二是由于投资的时间特别长,要跨几届政府,谁能保证政策的延续性?

我就提这两个问题。

王军:我们是一家民营房地产企业,刚刚转型做文旅,我们做的文旅产业跟今天讨论的特色小镇略有不同,今天专家和企业讨论的问题对我们的文旅发展有很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做产品或者说我们的小镇,我们跟美国六旗合作,美国六旗仅次于迪士尼和环球,有60年历史的大型文娱产业,我们已经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在浙江海盐,地方政府希望做成国际度假区,但是我们做到了六旗小镇,做这个特色小镇的时候我们对产品有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我们有了发展计划,跟美国共同在国内开发做这个产品,当时我们对这个小镇的理解,已经不是一个行政单元镇,是要聚焦地方特色的经济特点,结合地方的环境、旅游、文化、时尚、金融,融合我们植入的产业,以及加入已有的社区功能,做这样一个物理空间和发展平台。

就我们小镇的特点简单的跟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我们这个小镇是发展主题公园为核心,本身应该依托大城市和周边资源。为什么我们还叫小镇呢?不是说那么多的一线城市有那么多的人口可以发展这样大型的旅游小镇或者是旅游产品,当你去别的地方做生态小镇的时候,就需要有强大的人流和客流支撑,需要有资源和IP能够植入。

第二,应该突出主题公园,强调IP的植入性,用IP孵化。举个例子,比如说环球影城,一部电影可以养活几万人,造就了非常多的产业,一个小黄人的标能够容纳上万平米的商场,全是小黄人的IP产品,这是我们产品的特色,IP孵化产业。

第三,跟地方文化的融合。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建筑定位、产品定位,最明显的是迪士尼的上海首家国内第一个项目就是灰姑娘的梦幻加了海派石库门文化。

第四,创建产文结合,主要是文化和旅游的内容带动城镇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就把当地发展不了的终端学校跟当地合作,跟外方合作,把它变成未来为旅游和文旅产业,为乐园提供培训技能的学校,跟国外进行人才交流和互动。

第五,创建生态环境,尤其是教育、医疗,在四线以下的城镇做的时候这是很有必要的。举个例子,当年在万达的版纳项目做的并不好,但是植入了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到高中,引入了三甲医院之后,使整个项目盘活了,而且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六个特点是,发展这样一个城镇产品我们非常注重设计规划,注重运营,注重市场创新和注重产品颜值和细节构造,轻于开发。对于开发我们改变了架构,做这样的项目做非常精细化的发展。

我们刚刚转型,做这个事情刚刚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今天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各位专家的发言。

曾辉: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天我们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这个会议,我们非常关注小镇的建设,但是到现在为止一个类似的项目都没做成。我们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旗下唯一混合所有制私募股权基金,每年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规模有300亿人民币。我们的股东结构很复杂,使得我们区别于一般的金融投资机构,除了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还有中国华融资产,我们解决了体制问题,所以我们团队的比一般的金融机构更能够识别资产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一般金融机构看不懂的项目我们能看懂,即便如此,虽然我们有相对比一般金融机构更丰富的资金来源渠道以及资产识别能力,但是我们依然没有办法在小镇建设上做成一些事,这是我们遇到的很大问题。我们要在2020年建造1000个小镇,那就意味这小镇建设的主体不限于今天在座的企业,而且必须用国家开发银行的钱,因为所有做不成的项目,领导想做的项目都是国家开发银行的钱在冲,想要做成1000个一定就要引入社会资本,就要知道一般金融机构关注的问题在哪儿。

我们知道的几个问题,刚才各位领导说的非常清晰了,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交易主体和回报的问题。

对于创新性的项目我们一般会选择巨无霸企业做,因为这些企业的体系非常完整,但是实际要么做社会公益,回报比较低,要么就是实际控制人非常有理想,这样的形式我们听起来很要命,如果你的项目不赚钱,我们是不敢跟进的。事实上,我们希望看到很多没有这么大规模,不是这么巨无霸的企业在从事小镇的建设。事实上,我们很难跟他们合作,因为小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大部分是法治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而且还存在政策的不到位、不周全的情况。如果连张总都说他是弱势群体,我想其他的小镇企业更是弱势群体,对我们辅助性的金融机构来说更不敢投了。回报也是如此,所谓的金融就要把资金向更有效率的地方配置,这些巨无霸企业都看不到回报前景的话,我们更不敢盲目的算帐。

第二,很多特色镇是短期利益驱动,大部分开发商的短期利益驱动的原因是背后的资金方,也就是我们的资金是短期利益驱动,因为中国股权资金的来源跟美国的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是国家养老金、企业年金、信托资金,但是我们能拿到的钱是从社会募集的,大部分是3、4年的钱。短周期的钱的支持下,对于小镇的建设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开发商或者建设主体希望在2—3年内能够还钱的话,不得以需要先做住宅,把住宅卖掉把钱还你才能做产业。大家知道,周主任介绍的成功经验,住在这儿的人,在这儿工作的人是核心,这个小镇一定是他住在这儿,生活在这儿才能成功。如果说一个小镇的项目先开发卖住宅,这些客户没有看到产业,不是未来在这儿工作的人,而是大城市外溢的购房人群,这跟小镇真正需要的人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先做产业,用产业把我们需要的人导入进来,再来建住宅,这是合理的,但这又需要时间,但是钱又没有那么长,这几乎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第三,中国在REITs这样金融退出方式上没有完全做好,使得金融机构要考虑未来怎么退出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的话,像我们这样的金融机构没法投这样的项目,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没有办法进入这样的项目。

张学勤:刚才大家提到的问题,我讲三点。

第一,关于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界定的问题。我们当时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差异很大,比如说特色小镇要有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风貌、特色的基础设施、特色的机制体制创新,我们起草了一版。假如说以3—5万人为界定,最后发现这个证发下去以后,都是3—5万人。如果以产业为界定,因为产业差异很大,各地区都不一样,结果你就会发现成了千城一面,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规划,另一方面是因为有规划。为什么要辩证地看?一定程度讲城市的发展是工业化和标准化的产物,对建筑物的设计所有的规划指标要求是一样的,比如说采光要求,冬日采光不低于1.5小时,其实已经决定了一个建筑物,一间房子开间是3—5米,1.5米的窗户是决定了的,最后所有的设计,基本上所有的住宅楼窗户都是一样的,都可能是1.5×1.5米,因为所有的指标是标准化的,否则的话通过不了规划设计要求,导致了千城一面。这个时候,大家是不是给出一个特别标准化的定义最好?我个人觉得,这个阶段中国的发展有差异性,我鼓励结合各个地方的实际,积极的探索和摸索更有价值。我不能给出单一的道路,领导的批示和昨天我们开的会都说这个问题,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浙江的特色小镇是符合浙江实际的,别的地方可以学习借鉴,浙江也在培育一些新的小镇。这是概念的界定问题。

第二,大家特别关心小镇一哄而起的事情。这次会议是我们几个部门一直坚持的重要原则是,强调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按部就班,防止一哄而起。第一批名单认定上我们非常慎重,这次认定的名单既有社会属性,同时又有政治要求,我们担心的是有些地方学杭州经验又学不好,把原来的工业园区又划几个块儿变相的开发,我们担心这个问题,所以对总量有一定的把握,防止大家一哄而起。另外,我们一定是推有重点、有特色的小镇,大家一定要突出地方的产业特色,文化资源特色。特色“特”在哪儿?必须跟城市有差别,跟农村有差别,镇和镇之间也要有差别。产业的发展还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生命力所在,否则的话就会成为空城,而且我们强调产城一体,小城镇一定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小城镇的特征要跟周边的大的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小城镇一定要产城一体,人文环境要宜居、宜业,所以一定要强调防止出现千城一面,我们也担心最后都是一个产业。中国很多小城镇是为了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需要做的,就像旅游镇,不能算旅游政策,为了提供公共服务,这个山区就必须有,从国家治理结构来说,这个镇是必须存在的,这个镇在短期内形不成产业,就得转移支付,但是提供国家的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必须的,必须有基本的医疗、教育、社会管理智能。

我们还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强调市场是主体,政府是引导。大家谈的很多问题都是这个问题。小城镇的管理基本上授权给县级人民政府,小城镇没有基本的行政管理权,这就带来很多麻烦。另外,特别担心小城镇走了县级管理制,小城镇将来的社会管理一定是小政府大社会。镇不能跟所有的县部门对口起来,一定是综合性的治理服务机构,我们担心一授权,先来建机构了,行政级别升格了。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指导原则也是防止千城一面,防止一哄而起。

第三,现在企业的权益如何真正的得到保障,得到关注。

吴亮:小城镇的问题、特色小镇的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很小的题,实际上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我国整体的顶层规划,整体的管理架构,甚至跟社会组织都有和谐的地方和相冲突的地方,需要一点点的摸索。最后张司长把在部委层面、决策层面的思考讲出来了,相信这些问题会逐步的得到解决。第31次文津圆桌研讨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参加。

责任编辑:刘啸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