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时政专题
 
 
中国空间应用取得可喜成果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孙彦新、田兆运)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载人航天工程为平台的空间应用,目前已经有100多项成果填补国家空白,取得了一系列空间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相关技术领域的飞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空间科学的人才,为今后空间科学和应用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空间应用实验,是零星的、附加性质的。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后,把空间应用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列入七大系统之中并排在第二位,从此开始了真正有计划、成规模、涉及领域比较全面的空间应用实验。 

    “在目前人类能力所及的空间科学五大领域中,除月球和深空探测正在筹划外,其他如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地球系统科学、生命科学和微重力科学都有涉及,能够紧贴学科的国际前沿和热点,在有限经费投入和发展规模下,有我们自己的独特成果。” 

    顾逸东介绍说,伽马射线暴是空间天文的几大谜之一,国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送上太空很多的探测器,每个都价值数千万美元,至今为此已经花费数十亿美元。我国通过很长时间的研制,在神舟二号用了一个比较小的探测器,与国外最明显的区别是探测的能谱从100到10兆电子伏,范围很宽,并有独特触发和判选的机制。探测所得数据,能与国外的数据相互补充,对伽马射线暴联合判读。这项成果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尊重。 

    在地球系统科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神舟三号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和神舟四号上的多模态微波遥感器。飞船应用系统副总指挥高铭介绍说,类似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仪器,美国于1998年送上太空,欧洲空间局的一台比我们早了1个月,我国的这台是世界上的第三个。仪器共有34个波段,比如对于地面的一片麦子,可以直接产生图像,反映出各个区域的成熟度的不同,从而进行估产。对海洋污染的观测数据已经被国家海洋局处理应用,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则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能力,利用辐射、高度、散射三种模态来工作,能够看到海洋的物产情况,哪个地方有鱼群,鱼群大致有多大都能判断。 

    另外用于地球环境监测的太阳紫外光谱监测器、地球辐射收支仪和太阳常数监测器等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绝大部分技术成果已经在海洋、气象等卫星上得到应用。 

    飞船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赵光恒介绍说,在生命科学方面共进行了蛋白质晶体生长、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生物培养等五大类试验;在空间物理领域的材料学方面进行了金属合金的生长、玻璃陶瓷类材料的凝固、对材料的晶体生长过程进行观测等三大类试验。这些试验跟踪了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能够开展此类试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微重力流体试验,我国独创的试验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然而,这类试验成果的应用,将有很长的路要走。顾逸东介绍说,空间材料科学仅俄罗斯一个国家就做了2000多项试验,生命科学试验美国航天飞机每次上去都要带几十项。多年过去,原来预想的经济效益还不十分明显,人们发现基础的机理研究还需要做得更深入,成果真正走实验室还需要时间。 

    顾逸东说,我国空间应用投入经费不到美国的百分之一,与欧洲、日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从整体上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在空间科学的研究和试验技术水平都能跟踪国际前沿,并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更重要的是涌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随着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进行,以及我国空间活动的进一步发展,预计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我国空间应用技术将有突破性的进展。届时,我国空间科学探索领域将更宽更全更深,并能在若干重要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