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经济建设>> 发展规划>> 研究动态
 
 
“十一五”一个重要目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1%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14日   来源:人民日报

单位GDP能耗趋势(单位:万吨标准煤/亿元)

    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数字是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减少百分之二十———

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指标

    不少家庭已经买了汽车,不少家庭可能正准备买车。那么你买车的标准是什么?速度肯定是重要的,如果汽车的速度还赶不上马车,肯定不行。但是,没有速度不行,光有速度也是不行的。如果油耗太高,特别是在油价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你对这辆车的评价肯定会打折扣。回到中国的经济,这些年的确发展得够快。但是美中不足,甚至潜藏的重大隐忧是,我们这辆“经济快车”的油耗太高了,如果不降低,这辆车还能跑多快、多久很难说。因此,中央在提出速度目标的同时,把“省油”这个目标也一并提出,是科学的、及时的、意义非凡的。

    关键是人均占有量

    今天看来,地球上的资源没有哪一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球如此,中国更是如此。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是写进课本里的,这也是事实。因为,我国的国土面积和资源总量都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如果把人口众多这一特点一并考虑,资源总量在除以巨大的分母以后,人均资源占有量则迅速滑到世界的第五十三位。更不乐观的是,我国一些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排序就更靠后了:比如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0%、4.1%、25.5%和9.7%左右。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

    说到土地,广袤的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让我们骄傲。但一折合人均,不过才7500平方米,而全世界平均水平是22100平方米。可见我们生活得其实很拥挤,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国土面积的1/3左右。

    也许你会想到煤炭,中国煤炭总该丰富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人说了,中国煤炭够全世界用200年都不止。但是,根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已经探明的原煤储量是1145亿吨,而全球是9845亿吨。按人均计算,中国人均原煤储量是90吨,而世界人均为162吨。原来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资本。作为全球最重要战略资源的石油就更别提了,中国的原油已经探明的数量是33亿吨,而全世界是1430亿吨,我们中国人均的储量只有人均2.6吨,世界是26.3吨。

    我们再也粗放不起

    家底这本账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从账本一眼可以看出,人均资源匮乏其实是我们的一大国情。

    然而更让人揪心的是,一方面资源紧张,一方面我们的发展又过于粗放,过于大手大脚。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作为占全球总人口1/5的中国,2004年GDP占全球GDP只有4%,但单位产值能耗却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主要产品能耗比国外平均高40%。其中,原油消耗了全球的8%、电力消耗了10%、铝19%、铜20%、煤炭31%、钢材30%。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

    为什么我们的能耗如此之高?是因为我们几乎每个领域的发展都粗放。比如,目前我国每年的新建建筑中80%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再比如汽车,中国的汽车生产过程中消耗为1.6吨油当量,美国只有0.9吨油当量。不仅如此,我们的“粗放”还有进一步“粗”下去的趋势,一些地方还没有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本地建设,还在热衷于上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国内资源的相对匮乏和发展的粗放直接导致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上升,这无疑加大了我们的能源风险。

    我们再也污染不起

    资源还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能源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的另一巨大贻害是环境压力。

    近年来,中国环境恶化的趋势开始让人越来越担心。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居世界第二,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对环境欠账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在加剧,1/3的国土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成为劣五类,上亿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城市比农村也好不到哪里,据环保部门对国内500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有29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119个城市超过三级标准。一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据世界银行计算,2020年之后,我们仅为燃煤造成的疾病就将支付3900亿美元的费用。

    “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上了新台阶,但我们为发展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如果不转变观念,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指导今后的发展,我们注定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能耗降低20%,是一项关乎未来、关乎子孙的极其重要的指标。这一指标的提出,象征着我们从发展走向科学发展。(记者 冉永平)

     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又是一个必须实现的指标——

怎样行动才收效

    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它意味着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将由“十五”期间的1.2下降到0.4;这又是一个必须实现的指标: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中,石油、天然气、煤炭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5%和57%。粗放式增长已对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造成制约,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目标已然明确,怎样行动才可收效?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根本

    实现节能目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根本。自2002年起,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并呈现出显著的重化工业特征。这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耗较低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比如限制电解铝等产业的发展,才能有效降耗。

    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说:“要全面理解调整产业结构的含义,重化工业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可能短期逾越。所以,在鼓励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同样属于第二或第三产业,其内部也有高耗能、低耗能行业的区分,有科技含量高低、附加值高低产品之别,我们要在产业内部优先发展那些高科技含量、低耗能、低污染的行业。”

    史丹认为,优化产业结构还要和我国能源的科学配置相结合。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能源效率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以长三角为例,2003年,长三角地区每吨标煤创造的GDP比全国平均水平多0.39万元,每千瓦时电所创造的GDP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93元。所以,在能源配置上,经济发达的能源高耗区应该与欠发达的能源富集地区进行能源经济合作。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智慧和魄力,更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唯GDP论英雄”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已经要不得了。地方政府在研究制定区域规划时,要杜绝盲目上高耗能项目的做法。一个项目能否上,地方政府要把节能、环保等内容列入准入检验内容,通过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考核。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让上马;已经开始生产的,要强制改造,达标后才可生产。

    让政策和制度为节能护航

    “技术在节能中发挥的潜力作用非常大。生产企业应不断加强节能技术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品、工艺、设备,做到生产过程节能,生产出的产品节能。政府应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发明,把节能作为技术革新中的重要指标进行考核,激励企业发明节能产品,实现节能技术革新。”史丹说。

    节能不能简单地靠号召、靠意识,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系统性的促进节能降耗政策还没形成,有些政策并没有被很好地贯彻执行。比如,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鼓励发展小排量汽车的政策,但是,目前全国依然有22个省市区的84个城市,以有损城市形象、造成交通拥堵等理由限制小排量汽车。

    “为此,政府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并完善能源生产率、消耗降低率、循环利用率等为基本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把它们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同时,严格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能源的违法违纪行为,用法律手段保障节能工作开展。”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说。此外,还要通过价格和税收杠杆的约束功能,提高生产和消费成本,“逼迫”企业、居民节约能源。当前要进一步理顺资源的价格体制,合理提高资源税,并通过各种奖惩措施调节能源分配,坚决淘汰浪费能源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

    降低能耗水平要抓源头,国家标准委主任刘平均说:“目前我国的标准、法规大清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在旧标准的修订、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进一步硬化节能这个‘硬杠杠’。尤其对那些高耗能领域的产品、服务更是要制定严格的能耗限量标准。今后,不符合节能标准的产品将不许出厂、不许上柜台。”

    重点工程和企业要挑节能大梁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节能工作须盯耗能大户。“十大节能工程”和“千家高耗企业计划”能否在节能工作中有所突破,直接决定了20%降耗目标能否实现。

    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不久又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这十大工程包括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等等。专家测算,这十大工程的实施,可在“十一五”期间节约2.4亿吨标准煤,这不仅对实现20%目标起到关键作用,还将带动社会投资约5000亿元。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这十大节能工程的实施。

    再说1000家高耗能企业计划。据估算,我国70%的终端能源消费都来自工业,这1000家企业的能源消费又占工业耗能的60%。也就是说,我国全部终端能源消费的40%—50%都来自于这1000家企业。“政府有必要根据这些企业特点,跟踪这些企业的能源消费情况,对这些企业耗能情况实施监督管理,并通过能源审计等一系列方法帮助指导进行节能技术改造,这无疑会对节能目标实现起到关键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王欣说。(记者 原国锋) 

    要实现“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节能降耗目标,意味着今后5年每年单位GDP能耗必须下降4.4%左右—— 

任务艰巨能否完成

    目标并非高不可攀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意味着今后5年每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4%左右。任务艰巨,能否完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对此做了肯定的回答:“这个目标并不是高不可攀,而是积极稳妥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她说,从我国能源消耗趋势就可说明这一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万元GDP能耗为16吨标准煤,而到2004年,下降到1.4吨标准煤,下降幅度是非常大的。

    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据测算,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实际上是用能源翻一番支持了GDP翻两番,平均每年能耗降低4%以上。2004年与1990年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力发电煤耗、吨钢可比能耗和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9%、21.9%。但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12%。因此,无论是横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是从自身纵向发展看,我国节能的空间和潜力还是很大的。

    近年来各地节能的实践也说明,降低能耗空间较大。如,天津市通过推动建筑节能工作,使其建筑耗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上世纪90年代,节能率为30%,耗热量指标达到25.3w/平方米以下;2000年至2004年,再节能30%,节能率累计达到50%,耗热量指标达到20.5w/平方米以下;2005年的目标是节能率累计达到65%,耗热量指标达到14.4w/平方米以下。这表明,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我国节能可以挖掘出巨大潜力。

    企业节能大有可为

    据中国石化节能协会秘书长王文康介绍,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源消耗量很大,年能耗达到2.7亿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高达3.5吨标准煤,是其他行业的两三倍。而且,在化工行业,能源往往又是原料,能源成本所占比重很高。目前能源的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企业效益,企业节能降耗的积极性很高。

    王文康认为,化工行业降能耗要重点抓三方面: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节能管理和技术改造。向精细化工转,降低能耗,提高产品附加值。油改煤,煤改气,可大大降低能耗,降低成本。开发新工艺,改进设备,如生产烧碱由隔膜法改为离子法,每吨可降低400多千克标准煤。同时,向系统节能发展,实行热电联产,余热利用。但他认为,目前企业节能管理有所弱化,机构不健全,人员较少,而且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懂工艺技术的大多不懂节能,懂节能的又不懂工艺技术。希望有关方面重视。

    有色金属工业也是能源消耗量很大的产业。粗铜综合能耗平均为1吨标准煤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氧化铝综合能耗平均为1154公斤标准煤,比国外先进水平高50%左右,节约的潜力很大。中铝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了一批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的“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不仅扩大了铝矿石的利用范围,产能提高50%,而且能耗降低40%以上。

    船舶工业是高能耗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各船厂能源消耗点多,容易形成浪费,节约的空间比较大。中船集团投资购置节能新设备,研究新工艺,力求“低能耗、高产出”。在新基地的规划设计中,中船集团格外强调“建设节约型企业”的要求,确保在未来几年造船总量大幅提高的同时,节能降耗工作也有明显的成效。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力倡导节约文化,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指标达到业内领先水平。

    降耗要有具体措施

    专家们普遍认为,要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国家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推进计划。要分行业制定具体的指标,对耗能大户,要制定硬性指标。

    为了促进节能,国家出台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最近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通过实施这十大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节约2.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目前煤炭产量的1/9。

    据了解,不少地方已开始行动起来。

    深受能源短缺之苦的浙江省最近出台了一个节能规划,提出到2007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到38%,累计节电100亿千瓦时;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4年的1.345吨标煤下降到1.14吨标煤,下降15%。目前浙江正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在抓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方面,重点抓好1200余家重点耗能企业和单位的节能工作。

    上海大力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做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重点是500家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力争上述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左右。(记者 彭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