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经济建设
 
长三角投资体系变革 创新成为投资市场关键词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0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2月8日电(记者姜帆 裘立华 邓华宁)11月30日,衢常铁路在浙西常山县辉埠镇开工建设。这是国内首个民资参建的铁路干线项目。它的开工意味着铁路建设投资市场向民资开放。

    在长三角,整个投资体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禁区越来越少,模式越来越丰富。“创新”,已成为这一地区投资市场重要的“关键词”。

    民资传统“禁区”:蓬门今始为君开

    对此,台州市商业银行董事长陈小军的感受很深:“这是一个民营资本不断进入陌生领域的时代。很多领域我们以前不但从未涉足,甚至想都不敢想。”

    2002年3月,搭上全国城市信用社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末班车”,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了。这是我国第一家民资控股的商业银行。虽然成立之初带着3.51亿元不良资产的巨大包袱,但经过3年的发展,到2004年底,台州市商业银行不仅消化了1.71亿元不良资产,当年还实现利润1.8亿元,总资产收益率达到1.7%。

    不仅在银行业,近年来,在能源、交通、环保、市政建设等诸多传统投资“禁区”,长三角地区一次又一次率先向民资敞开大门。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今年2月拍卖44亿元不良资产,首次邀请民营投资机构参加,这使外资机构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民资的加入使竞争更为充分,更好地保留国资的价值。

    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使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浙江各级政府对污染治理设施项目进行招商。据了解,绍兴、嘉兴等地的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中,民营资本已占绝大部分。

    投资形式:乱花渐欲迷人眼

    随着投资领域的放宽,各种新的投资形式在长三角地区纷纷出现。例如前几年还比较少见的BOT投资方式,目前在长三角就被广泛应用于市政、道路、污水处理、港口建设等方面。另外,风险投资机构的建立也使投资形式更加多元化。

    在江苏,2001年11月成立的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打破了以往的一些惯例。据公司董事长林向红介绍,通过先后与台湾、以色列的著名风险投资公司合作合资,已经成为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中少有的赢利公司。他们的“逆向投资”模式,用传统的观点看简直“匪夷所思”。

    2003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以色列一家公司合资成立了英菲尼迪创业投资基金公司,英菲尼迪又成立了华亿创业投资苏州公司。华亿创投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向拥有一项先进半导体封装技术的以色列公司投资500万美元,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该公司随后用这笔钱在苏州工业园成立了分公司,华亿创投随后将该公司的这项技术专利以总价60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的一家上市公司。这次投资不仅获得了100万美元的纯利润,还将新技术留在了中国,苏州工业园能以此为基础从事新的开发。

    这笔交易,用苏州工业园区一位干部的话说:“简直跟变魔术一样。”

    除此之外,新的投资主体,如“民企投资联盟”等,在长三角也不断出现。我国第一个民资财团中瑞财团就诞生于浙江温州,其成立后不久,采取不同模式的“江苏投资联盟”也在无锡成立。

    良性循环:投资创新拉动产业创新

    长三角投资体制的创新同时拉动了产业创新,形成了一个“产业——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

    近日,台州市商业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旨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微小企业贷款项目合作协议》,成为国家开发银行首批协助开展微小贷款业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这就为当地处于创业期的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的融资支持。

    “实际上,我们一直就立足于成为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陈小军说。小企业“额小、期短、量大、面广”的贷款特征,恰恰与台州市商业银行这样的小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相匹配。据统计,该行100万元以下的贷款户占到所有贷款户的94%左右,贷款余额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60%左右。

    “台州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强,这也与台商行以灵活信贷理念支持他们有关。”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说。

    而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则建立了有2亿元资本金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基金,投资领域依托园内的优势产业,以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为主。投资方向由投资成熟技术、成熟企业为主转向以投资“种子阶段”的科技型公司为主。这就为苏州工业园自主创新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海社科院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说:“长三角投资领域的创新使资本的配置更加合理,会使这个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发展更为科学。”(完)

 
 
 相关链接
· 长三角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技资源实现跨区域共享
· 长三角大通关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 在浙正式启动
· 苏浙沪合力打造 信用体系为长三角强身健体
· 长三角经济增长转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
· 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将于十一五期末建成
· 长三角北翼经济发展提速 沿江大开发战略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