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经济日报记者专访农民代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6日   来源:经济日报

    申纪兰:没有党领导啥都干不成

    “领导、党员带了头,群众就会不发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还要环境好。”

    ————申纪兰代表用她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村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和感受。

    77岁高龄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代表,是全国惟一的一届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人大代表常青树、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

    50多年前,申纪兰嫁到坐落在太行山脉一个峡谷中的西沟村。用她的话说,这里“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没水光石头,谁干也发愁。”

    当了村干部后,申纪兰带着乡亲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才回家,在332个干石山坡上植树造林,在230多条荒沟中筑坝造地,种了20000亩松树,300亩果园,还有30000株核桃。近几年,她又带领大家先后建起硅铁厂、磁钢厂等10多个企业。 西沟村的变化正是新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申纪兰的事迹也由此广为传颂。对此,申纪兰说:“功劳不是我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什么都干不成!”

    “如今农村变化很大,尤其是国家改革开放这20多年。老百姓都在思谋着更快地走向富裕。”但建设新农村最需要的钱从哪来?申纪兰认为,需要农村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带领群众、引导群众走致富路。

    “近年来西沟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为村干部,一定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功劳,要认识到,真正实现这些成就的是广大群众。但干部就是干部,合格的共产党员要带领群众谋利益而不是谋私利,谋私利就不是共产党员。”申纪兰说。

    对当前在农村开展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申纪兰说,自己能深刻体会这是党中央教育广大党员执政为民,廉政奉公的一次重大举措。“我一听就满意,一听就高兴,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搞好了,对广大党员来说就是个‘加油站’。”

    西沟村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怎么干?申纪兰介绍说,村里已经讨论过并定下方向:要向空中发展,尽量节约土地。“平地应有平地的规划,山地应有山地的规划,因地制宜规划才是个好规划。要在土地上下功夫,不能浪费一分地。”申纪兰说到这里有些激动,“土地是个大事情,我说的也是大实话!” (经济日报记者 武力)

    穆祥友: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

    穆祥友是天津市北辰区天穆村党总支书记、农工商联合公司董事长。

    初见穆代表,记者着实吃了一惊,一米八往上的个头,健硕的身材,怎么看都不像已经60岁的人。他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实力是关键。我们村从今年开始,计划用3至5年时间,让天穆村再变个样。”

    天穆村地处天津城乡接合部,全村2.4万多人。1980年以来,他们先后建起了食品厂、自行车制造公司等18个企业,生产的“爱迪亚”山地自行车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市。

    1988年,穆祥友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他的带领下,有着600年悠久历史的天穆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日的天穆村,一条南北长200米,集餐饮、服务、金融、娱乐为一体的商业食品街车水马龙;坐落在北运河边上的幼儿园风景秀丽,欢声朗朗;医院、游泳馆设施齐全、服务周到。

    然而,穆祥友并不满足于此,他已经把天穆村新蓝图给规划出来了:2008年,要实现天穆村年收入3000万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使村民的退休费、医保费得到同步增长。用三四年的时间,实施旧村70余万平方米的改造工程,确保6000余户村(居)民乔迁新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表后,我们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我们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穆祥友对记者说,通过前一段时间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意识到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要建强班子、抓好队伍,把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事情和群众最希望办、当前能够办好的事情抓好,具备整改条件的马上整改;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限期整改;应该解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以解决,直到群众满意为止。(经济日报记者 康华)

    郭凤莲:火车跑得快还要车头带

    郭凤莲所到之处,都会成为各家媒体记者汇聚的焦点。她曾因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而被誉为“大寨铁姑娘”,如今,她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集团的董事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地拆掉旧房子、盖间新房子。”郭凤莲未等记者开口,便主动将话题落在了新农村建设上,“党中央将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觉得正确理解这20个字的深刻含义至关重要。”

    郭凤莲所在的大寨在经过坎坷发展和探索后,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期。郭凤莲将大寨的经验简练地归结为四点:“班子、路子、胆子和心思”。

    “首先是要建好一个班子。”郭凤莲说,“‘火车跑得快、还要车头带’,如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思路不对,那农村建设的困难就会加重。”

    “其次是要选好一条路子。”郭凤莲说,“大寨过去是纯农业种植经济,发展长期依靠那800亩土地所产出的粮食,大寨人在这800亩土地上创造出了‘大寨精神’,精神不能丢,但这种产业结构却让大寨的经济难有长进。”因此,大寨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了饲料、养殖、饮料、旅游等产业,目前大寨人均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8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5500元,而纯农业收入占大寨经济的比例只有0.003%。“大寨不是要放弃农业生产,而是要实现更为现代化的生产。”

    “再一个就是要放大胆子,敢于创新。当然,经济建设有时不允许犯低级错误,因此,我们现在每做一项投资决定前,都会反复调研。”郭凤莲说。

    “最后,还要抓住群众的心思。”郭凤莲说,“我们搞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过上好生活,要能够把百姓的力量调动起来,经济发展就有了保障。”

    郭凤莲说,国家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来说是个大实惠。“我认为下一步要加快建立起确保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西部和边远地区的财政补助,加快对农民的技能培训。”郭凤莲说,“农民的智慧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一定能依靠自身力量创造好生活。”(经济日报记者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