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济贸易>> 宏观经济
 
人民银行:防经济由偏快转过热 价格上行风险仍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10日 22时21分   来源:新华社

央行报告:要切实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刘铮 张旭东)中国人民银行10日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表示,央行下一步切实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高达11.1%,呈现出多年没有的快速增长。而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其中3月份涨幅达到3.3%,存在着一定的通胀压力。

    央行报告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在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依然有利,国内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改善的大背景下,国民经济将继续较快发展。

    对当前需要注意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央行表示,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的趋势有所加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贸易顺差继续增加,流动性依然偏多,而在此背后潜藏的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此外,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制约。

    就下一步将要采取的货币政策,央行表示,将进一步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搭配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方式回收流动性,协调运用好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保持对冲力度,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总量平衡。加强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

央行报告: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存在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刘铮、张旭东)中国人民银行10日发布的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存在,价格走势值得关注。

    央行报告指出,当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总需求旺盛,生产资料、投资品和消费品需求将继续增长,粮食供求总体偏紧,构成价格上行压力。

    央行报告认为,随着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主要资源、要素价格呈上涨趋势,部分上涨压力还将向下游产品传导。此外,劳动力价格也将趋于上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呈逐月上升之势。1月份同比上涨2.2%,2月份上涨2.7%,3月份上涨3.3%,全年调控目标为3%以内。

    央行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有44.3%的居民预期未来物价上升,同比提高15.6个百分点,65.3%的银行家预期消费品价格上升,提高25.2个百分点。

    央行报告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企业投资意愿总体较高,央行问卷调查显示,第一季度贷款需求指数高企,同时,认为收入提高的居民占比达6年来最高。

央行披露一季度外汇储备“猛增”详因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张旭东、刘铮、王宇)中国人民银行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迅猛,3月末已达1.2万亿美元。3个月时间内增长1357亿美元,超过了2006年增长总量的50%。

    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一季度外汇储备出现“超常”增长,近来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对此,央行10日在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中首次作了明确解释。

    央行表示,外汇储备同比多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第一季度贸易顺差464.4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倍。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6%。二是金融机构和企业境外上市筹集外汇资金结汇也引起了外汇储备的相应增加。

    顺差的持续增大,是近年来外汇储备不断攀升的“主因”。央行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以前,中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交替出现,1994年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基本形成。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较快。2001年至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累计328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累计2935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同类项目累计顺差增长1.8倍和3.7倍。

    受上述原因推动,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截至2006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经上升至10663亿美元,比2000年底增长5.4倍。

    央行表示,中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大,积累时间长,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内外原因。中国工业化不断深化,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制造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加上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贸易顺差明显扩大。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良好的投资机会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国际产业加快转移,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加工制造业中心之一。由于国内消费增长相对较慢,国民储蓄持续大于国内投资,导致经常项目长期顺差。同时,长期以来我国较为重视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对资本流出则有一定的限制,加之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推动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

    中国国际收支大幅顺差和外汇储备较快增长,这有利于增强我国对外支付和清偿能力,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防范国际收支风险,为国内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和不断攀升的外汇储备直接导致央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对货币调控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形成一定的制约。同时,国际收支大量顺差意味着大量资源流向沿海外向型经济部门,不利于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的调整。

    央行表示,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采取措施,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面对外汇储备仍持续增长的态势,中国已明确表示要积极拓宽外汇投资渠道,并拟组建一个外汇投资机构。

    央行10日还建议可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以形成在国家整体意义上的不同层次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外汇投资产品线。

央行报告建议从五方面拓宽中国外汇投资方式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张旭东 王宇)面对中国外汇储备仍持续增长的态势,中国人民银行10日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建议,可从五方面入手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形成在国家整体意义上的不同层次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外汇投资产品线。央行特别表示,中国拓宽外汇运用方式不会影响美元资产。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增长迅猛。央行有关数字显示,今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37.36%。中国的外汇储备额在2006年2月底跃居世界第一,2006年底已达到10663亿美元。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央行报告首次建议说,可以从五方面入手拓宽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投资方式:一是组建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外汇投资机构,依照法律经营外汇,有偿使用,接受监管,保值增值;二是大力拓宽中国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鼓励投资于境外股票、基金、基础性商品等金融市场,提高外汇投资收益;三是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新建企业的方式促进产业链的转移,加速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支持民间部门利用国际市场稳定资源供给和投资于先导性产业;五是中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应从全球视角定位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实施金融企业“走出去”战略。

    央行表示,从各经济主体的需求出发重新配置外汇资源,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还可以缓解外汇市场供求不平衡,加快实现外部经济均衡。

    对于中国拓宽外汇运用方式是否影响美元资产。央行报告对此解释,中国是在外汇持续流入的背景下研究拓宽外汇运用方式,因此主要是解决新增外汇的运用问题,不会涉及既有外汇资产,更不会大量出售美元资产。

    央行表示,目前美元仍是各国外汇储备持有的主要资产,美国的货币和资本市场是世界上最具广度、深度的成熟市场之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美元资产仍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和民间对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央行报告:居民更倾向于活期存款 消费贷款显著多增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王宇、张旭东)中国人民银行10日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一季度金融机构存款继续呈现活期化趋势,居民户存款增速减缓,更倾向于活期存款;同时消费贷款显著多增。

    报告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17.5万亿元,增速同比降低5.7个百分点,同比少增836亿元。其中,居民更加倾向于活期存款,居民户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065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901亿元。

    对此,报告解释认为,居民户存款增速减缓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消费意愿的增强。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繁荣使居民选择收益相对较高的股票、基金等投资工具或理财产品的意愿增强,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大幅增加,分流了部分居民户存款。

    报告同时指出,居民户贷款特别是消费贷款显著多增。报告数据显示,3月末,居民户贷款同比增长23.2%,增速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321亿元。其中,居民户消费性贷款比年初增加1629亿元,同比多增1199亿元。

央行报告:我国将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张旭东、刘铮)中国人民银行10日发布的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在谈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时透露,我国将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政府将逐渐放弃补贴。

    央行报告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提出,新的成品油定价体系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加上炼油企业一定的成本和利润而产生国内成品油价格。

    此前,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德铭4月初曾透露,中国正紧密关注国际油价走势,将选择合适时机,实现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

    央行报告认为,资源价格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迫切需要。由于国内资源价格长期被人为压低,多数价格低于国外,刺激出口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结汇压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投机资本也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压力。

    央行报告指出,从长期看,资源价格改革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在短期可能会带来价格总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要合理把握价格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充分考虑价格上涨和出台调整价格措施对低收入群众生活的影响。

央行报告:一季度购房贷款增速加快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王宇、刘铮)中国人民银行10日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一季度购房贷款增速加快且呈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3月末,购房贷款余额2.4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24亿元,同比增长19.9%,增速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个人购房贷款余额2.4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71亿元,同比增长20.3%。

    报告同时指出,3月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达到1.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97亿元,同比增长27.9%,但比1月和2月末分别下降约5.54个和1.83个百分点,延续了2006年8月以后逐月下降的趋势。

    报告称,第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房地产开发资金充足,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增速较快。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趋于平稳,但部分中心城市房屋价格仍然偏高且上涨过快。统计数字显示,3月份房屋价格同比上涨较快的城市有:北海(13.7%)、深圳(10.7%)、长沙(10.1%)、北京(9.9%)和广州(8.6%)。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开发结构有所改善。第一季度,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544亿元,同比增长26.9%,增幅同比加快6.7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其中,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住房投资占比较小,仅为11.2%,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作为市场供应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报告指出,一季度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大于竣工面积,空置面积有所下降,市场需求旺盛。第一季度,新建商品住宅面积大于竣工面积2.2倍,与上年基本持平,且销售面积增幅快于竣工面积增幅3.3个百分点。3月末,商品住宅空置面积6900万平方米,下降1.2%。

央行将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张旭东、刘铮)中国人民银行10日发布的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阐述货币政策趋势时说,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搭配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方式回收流动性。

    “协调运用好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保持对冲力度,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总量平衡。”央行报告表示,加强流动性管理主要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认为,今年第一季度,货币、信贷增长出现放缓迹象,但总体依然偏快。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3%,增速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但比上年末加快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9.8%,增速提高7.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6.3%,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

    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宽松的情况,第一季度,发行央行票据1.8万亿元,同比多发行0.5万亿元;两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共冻结流动性约3300亿元;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央行报告指出,当前在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同时,应继续强化货币政策与财税、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采取以扩大内需的一揽子结构性政策为主、汇率政策为辅的战略,着力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央行提出,加强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附:

    二○○七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pdf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