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07《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07年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什么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20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第一,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发生大的波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增长过快,是导致经济过热、大起大落的直接原因。而一旦经济增长发生大的波动,势必造成企业效益下降、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失业加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严重后果,给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损失。对此,我们必须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就是要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在适度合理水平,从而既能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必要拉动,又能有效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应当看到,近两年,我们坚持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引发投资冲动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投资反弹压力依然存在。2003-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7.7%、26.6%、25.7%、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支出法GDP的比重,2003年40.7%、2004年44%、2005年47.5%;而1981-199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依次为:19.2%、22%、23%、24.9%、28%、29.7%、30.9%、30.9%、25.5%、23.3%。显然,与1981-1990年相比,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明显偏高,投资规模过大。因此,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必须保持投资适度增长。

    第二,为了调整投资消费关系,优化经济结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经济结构持续失衡。1996-2005年,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例即资本形成率)依次为38.8%、36.7%、36.2%、36.2%、35.3%、36.5%、37.9%、41%、43.2%、42.6%,呈现过于偏高、总体上升趋势。同时,消费率下降、偏低,主要是居民消费率下降、偏低。1996-2005年,我国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占支出法GDP比重)依次为59.2%、59%、59.6%、61.2%、62.3%、61.4%、59.6%、56.8%、54.3%、51.9%,2005年比1996年下降7.3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支出法GDP比重)由47.7%下降到38.7%,10年下降9个百分点;与1981-1990年居民消费率平均52.3%相比,下降8.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居民消费率下降决定了最终消费率的下降。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也呈现下降、减弱趋势。1996-2005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60.1%下降到36.1%,降低2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从6个百分点下降到3.7个百分点,降低2.3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无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或与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投资率都明显偏高而消费率明显偏低。因此,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有利于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促进投资消费关系趋向合理。

    第三,为了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投资增长过快往往造成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低。突出表现在城镇投资增长过快,农村投资增长缓慢,城乡投资结构失衡。1996-2005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投资比重一直保持在76%以上并不断上升,农村投资比重一直在24%以下并持续下降。2005年与1996年相比,城镇投资和农村投资比重分别上升、下降了7.9个百分点。这1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3万亿元增加到8.9万亿元;其中,城镇投资额从1.8万亿元增加到7.5万亿元,农村投资额从0.5万亿元增加到1.4万亿元。也就是说,新增加的6.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城镇投资增加5.7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5700亿元,占86%;农村投资增加0.9万亿元,平均每年仅增加900亿元,占14%;无论新增投资额或所占比重,城镇与农村差距都过大。虽然近几年国家对"三农"的投资不断增加,但尚未改变城乡投资差距大的格局。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城镇投资93472亿元,增长24.5%;农村投资16397亿元,增长21.3%。由此可见,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投资规模过大主要是城镇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城市建设过于超前,农村发展过于缓慢。而城市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大量投资又用于建设宽马路、大广场、豪华饭店、高级写字楼、高档商品房等,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投资如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市政道路、垃圾处理等仍然不足。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短缺,社会事业滞后,城乡公共服务差别过大。保持投资适度增长,有利于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强"三农"等薄弱环节的投资,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提高投资效益。

    第四,为了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新上项目过多,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污染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付出了比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2000年到2005年,原煤消费量从13.2亿吨增加到21.4亿吨,增加了8亿多吨;原油消费量从2.24亿吨增加到3亿吨,原油进口量占到消费量的40%;发电量从1.36万亿千瓦小时增加到2.48万亿千瓦小时,增长了83%;钢材产量从1.32亿吨增加到3.97亿吨,增长了200%;水泥产量从5.97亿吨增加到10.6亿吨,增长了78%。这样发展下去,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因此,保持投资适度增长,有利于缓解能源、资源、环境制约,逐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研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