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济贸易>> 国有经济
 
辉煌30年:国有经济在市场化改革中逐步发展壮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0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记者陈玉明)改革开放30年间,对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的国有经济从封闭走向市场,从僵化走向开放,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激昂壮阔的历程。其间有艰苦的探索,更有丰收的喜悦。

    如今,国有经济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实现了有机结合,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初步建立,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已大大增强。

    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实现了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被称为国营企业。这种企业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企业对政府高度依赖,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由政府调拨,企业生产的产品由政府包销,企业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在以后的改革中,政府通过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逐步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突破了长期以来束缚我国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旧观念,为此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毫无疑问,国有企业改革也必须沿着市场经济这个目标前进。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那就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之后,国有企业开始真正进入市场,但国有企业的很多矛盾和问题也逐步在实践中暴露了出来。为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可以有多样化的实现形式,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股份制改革开拓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径,增强了国有经济的发展活力,提高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认为,国有企业的30年改革,从本质上讲,是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寻找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30年间,国有企业从政府机关的附属,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与经营者,呈现出较强活力和竞争力,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李荣融说,30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已经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实现了有机结合。实践证明,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完全能够搞好的。

    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要实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但是,这种对接该怎么搞?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管理国有资产、发展国有经济?这些都有待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在探索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也走过弯路,遇到过困难。在1998年国有企业发展最艰难的时候,三分之二以上的国有企业亏损,当年全国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只有213.7亿元。当时,经济界人士对国有企业的前景普遍比较悲观。

    那时,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存在一些阻碍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问题。各级政府既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又行使出资人职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对企业干预过多,无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真正负责。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分开、三统一、三结合”的原则。“三分开”即:政企分开,政府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企业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政资分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行使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其他机构、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三统一”即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三结合”即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

    2003年国务院成立国资委以后,国资委以经营业绩考核为抓手,层层落实保值增值责任;以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为重点,形成了一套强化出资人监管的制度和办法。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回忆说:“国资委刚成立时,我和中央企业负责人说过一句话,国务院宣布我是第一责任人,我感到责任重大,睡不着觉。我要睡着,就要让你们也承担责任,也睡不着;你们要睡着了我就睡不着。”李荣融说,国资委抓住了两条核心,一个是要管住账本,一个是要管住人。中央企业的账本都要做成铁账、实账,不许虚报。在管人方面,要一把尺度对人,公平对待,靠业绩说话,不亏待老实人。对于亏损企业,企业领导必须负责,扭转局面,共产党不培养亏损干部。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与改革初期暮气重重的国营企业相比,如今的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一些企业还探索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初步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新机制。中央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选用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约占总数的30%。一批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收入分配与业绩挂钩的机制。

    随着非公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政策的实施,国有经济比重已趋于下降,但总量不断扩大,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13.9万亿元,到2007年增长到35.5万亿元,年均增加2.2万亿元,年均增长9.8%。

    与此同时,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前,国有经济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领域。1978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92%。现在,国有企业数量明显下降,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国有经济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

    经过30年的改革,虽然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国有经济比重不断降低,但资产总量大幅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16200亿元,年均增长33.7%。

    同时,通过放开市场准入、采取相关政策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得到越来越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相关链接
· 曾培炎:做强做大央企 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 经济述评:各项改革迈出新步伐 国有经济调整加快
· 国资委:国有经济应保持对七个行业的绝对控制力
· 李荣融:搞好国有企业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