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济贸易>> 最新
 
新华视点: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把握战略机遇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 宋振远 李柯勇 田雨)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近来有人产生疑问:中国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将中断?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给出明确回答:“中央对经济全球化作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

    那么,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中国怎样做才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把握“战略机遇期”?

    “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这场尚未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国际上普遍认为,目前危机还在蔓延,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受这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经济增速下滑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我国GDP增长已连续5个季度回落。在今年11月份的经济数据中,包括工业增加值、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等,都不乐观。

    然而“危”中有“机”——这是中国领导层、经济界的共识。

    “危机面前,首先必须看到一个大趋势,即中国在国际上的分量在加重。尽管我们困难还很多,但中国在发展,中国还将继续大发展,这一条是我们获得战略机遇期的最重要基础。”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语气坚定地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完全具备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

    党中央关于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建立在对经济全球化现状的分析基础上作出的。

    这场金融危机,虽然重挫了美国长期依赖虚拟财富效应支撑负债消费的增长模式,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

    权威专家分析认为,危机对中国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至少带来了三大机遇:其一,金融危机虽然导致我国外部需求大量减少,但客观上也为我国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外部“倒逼”压力。其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造成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回落,为我国开发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和提高科技实力带来了有利条件。其三,金融危机给发达国家带来巨大压力,对改革传统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对我国加强国际合作,谋取更多国家利益提供了有利时机。

    战略机遇期事关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之时,中央果断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这不仅是鼓舞信心之举,更是精确把握了我国经济自身发展阶段和规律得出的结论。让大家心里有了底,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说。

    面对这场危机加深与国内增长方式转变的双重挤压,中国有信心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中实现保增长的当前任务和调结构的长期任务,最终转危为安,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跨越。

    “倒逼机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色金属价格暴跌,甘肃白银有色集团遭遇严峻困境。但是11月底,白银集团成功引进了中信集团战略投资32.6亿元,而这笔巨资将全部用于其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白银集团副总经理齐成章说:“改造传统产业是市场危机逼出来的,也是企业多年想做没做成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危机又是我们的一个重大机遇。”

    这一案例对辩证看待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颇有启示。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需大量减少,客观上为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巨大的“倒逼机制”压力。如果科学处置,变压力为动力,就能化“危”为“机”。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东、中、西部地区调研时发现,部分行业当前遭遇的困境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国际金融危机。产业结构不合理,内需外需不均衡,投资消费比例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格局没有根本转变……破解这些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既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更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维韦克·阿罗拉分析说,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出口依存度为37%,这样的局面几年前就引起了人们的警惕。中国要全面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就必须把目光转向国内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目前,中国政府把应对金融危机的立足点放到扩大内需上,就是要利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加重,广东、浙江等省的中小企业受到较大冲击。这暴露了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低端、竞争力弱的问题。危机恰恰为我国推进产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近期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支持高技术产业化,严防扩大内需投资流向“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分析认为,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必须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要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的新优势。

    “只要在此次危机中认真贯彻这一战略思想,我们就能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步,使国家整体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说。

    “改革提速”构建科学发展新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改革难以推动,有的是因为时机不成熟,有的是因为阻力太大,有的是因为矛盾太多。这场世界金融危机为我国加快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经济学家袁崇法说。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必须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抓住时机,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这是提振市场信心的最好方法。

    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哪里,改革的着力点就在哪里。

    近期,“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引起广泛关注,甚至不乏直率的批评之声,说明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意见较大,对“医改”寄予很大期望。其他如住房、上学、就业、养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同样是群众利益诉求最集中的领域。在金融危机面前,着力推进这些公共领域的改革,就抓住了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点。

    制约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阻力在哪里,改革的着力点就在哪里。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不到半年狂泻六成以上,而国内油价依然居高不下。群众对建立科学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呼声日盛。当前,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油价持续走低,正好为中国启动包括燃油税、要素价格在内的相关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说,从资源类要素看,中国工业电价是日本等发达国家的62.5%,能源消耗系数比发达国家高4倍到8倍,能源使用效率仅为30%,水价为国际平均水价的三分之一。在这种要素禀赋环境下,中国企业如果仍然依靠廉价要素资源获利,就会失去技术创新的动力。

    据专家测算,长期以来生产要素价格低估,令中国企业不合理节省了20%至40%的生产成本,这使企业一直不愿意承担更多资源节约和环保责任。

    面对金融危机,人们期待在兼顾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的前提下,及时推进要素市场改革,真正实现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转变。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种状况不改变,就无法实现“让全社会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更难以实现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说,支撑内需靠扩大居民消费能力。显然,改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必须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水平挂钩,最低工资制度要包括农民工。同时,应把缩小城乡收入水平,作为贯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调控点。

    权威专家梳理认为,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我国应重点实施五项改革,即推动价格体制改革,加快公共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投资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事不避难,知难不难。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一句名言:“我们唯一害怕的是害怕本身。”可以预见,依靠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验和雄厚实力,只要我们加快改革,应对得当,正如危机改变不了全球化的趋势,危机也同样改变不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关链接
· 新华视点:我国倾力改善民生状况 促进经济增长
· 新华视点:透视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企业"闷炉现象"
· 新华视点:从京津城际高铁看3.5万亿元铁路投资
· 新华视点:十大举措改善民生 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