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遏制土地荒漠化 科学发展看治沙>> 重要讲话
 
王正伟:努力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14日   来源:林业局

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宁夏讲话精神
努力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重要贡献
宁夏回族自治区代主席 王正伟

    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希望宁夏的同志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有新的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贡献。”总书记的讲话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简洁深刻,为我们加快防沙治沙、加强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的重托,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抓生态就是抓生命工程、就是抓长远工程的思想,坚持在发展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在生态建设中,既要美化家园,又要为西部、为国家做贡献,努力使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建设走在西北前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从沙坡头治沙经验,看治沙的科技支撑力。沙区自然条件恶劣,保护和增加植被极为困难,必须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保护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线的畅通,两代治沙人总结当地群众长期治沙的经验,创造出麦草方格治沙技术,在裸露的移动沙丘上大面积固沙造林,建立起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固定了流沙,绿化了沙漠,解决了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创举,治沙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先后有60多个国家来宁学习。事实说明,防沙治沙必须遵循科学规律,研究和推广先进的防沙治沙技术,走科技治沙之路。宁夏地形地貌差别较大,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必须坚持山、沙、川分类指导,乔、灌、草合理搭配,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齐上,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南部黄土丘陵区,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在中部干旱风沙区,大力发展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治沙造林,控制土壤沙化和草原退化;在北部黄河灌区,营造农田林网和防风林带,改造土壤盐渍化,保护基本农田。

    (二)从彭阳精神,看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执行力。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彭阳县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沟壑残塬区,山多川少,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建县20多年来,历届党、政领导班子以建设“绿色彭阳”为目标,按照“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山川秀美”这一宏伟蓝图,几套班子念一本经,合唱一支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山川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后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去年,在全国黄土高原类型区推广彭阳经验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列为“十大”重点办理建议。“彭阳精神”告诉我们,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始终紧扣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规划,发扬“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顽强精神,一抓到底,不反复,不来回折腾;必须营造一种真抓实干、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氛围,把规划落实在沙地上,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三)从全区范围封山禁牧,看政府工作的推动力。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必须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来谋划,作为生态建设的要事来部署,作为解决沙区民生问题来推进。针对我区天然草原因长期过度放牧、滥采、乱挖、乱垦等不合理生产经营活动,导致草原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于2003年5月1日率先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全面实行禁牧封育,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羊只全部下山舍饲圈养,天然草原全部承包到户,以退促种、以种促养、以养促围、以围促禁。几年来,草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草原退化、沙化趋势得到遏制,初步形成了草原绿起来、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的互动机制。实践证明,只要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政府全力推动,就一定能够战胜沙害,就一定能够开创防沙治沙的新局面。

    (四)从草畜林果业的发展成果,看治沙的生产力。沙化土地既有危害,但也是一种资源,治理好了可变害为宝。近年来,我们在平铺沙地种植甘草、麻黄、肉苁蓉等中药材40多万亩。在银北低洼盐碱沙地营造红柳、紫穗槐等耐盐碱灌木,建成柠条饲料加工厂17个,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盐池县通过种植中药材、乔灌木及经济林果等治理方式,形成了既能防沙治沙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的沙产业,目前已组建联户入股的家庭农场300多户,户均收入数万元。灵武白芨滩林场经过多年的封沙育林育草、发展经果林,现已成为沙漠边缘新的绿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治沙抓治沙,就生态抓生态没有出路,只有变“一元效益”为“多元效益”,变“有害”为“有用”,坚持治沙与治贫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以开发利用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利用,大力培育壮大沙产业,增强防沙治沙的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事半功倍,实现沙化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

    (五)从完善政策法规、创新机制,看治沙的驱动力。防沙治沙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都不行,不仅干不了,而且干不好,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靠法制、靠机制创新,激发活力。近几年,我们在加强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长期不变,延长沙化土地承包和租赁期限,在税收、信贷、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沙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经营要素的自由流动,在权属上建立起“人”与“树”的隶属关系,在经营上解决了“栽”与“管”的紧密关系,在利益上衔接了“投入”与“收益”的分配关系,极大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治沙的积极性。宁夏美利纸业集团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种植工业原料林20万亩,为中卫市城区构建了一道新的绿色屏障。目前,全区治沙面积在1500亩以上的企业有60多家,投入资金近10亿元,开发治理沙荒地30万多亩。个体造林治沙户近15万户,吸纳社会资金4亿多元,造林60多万亩。配套的法规、好的政策和机制是防沙治沙的重要保障和根本动力,这也是我们防沙治沙探索和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长期坚持,不能动摇。

    宁夏地处黄河上中游,三面环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加快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任重道远。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精神,加快构建结构稳定的生态体系和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林业产业体系,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