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遏制土地荒漠化 科学发展看治沙>> 科学发展看治沙
 
科学发展看治沙:民勤,屹立在风沙口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14日   来源:经济日报

    巴丹吉林沙漠————我国第三、世界第四的大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西部和额济纳旗东部的巨型盆地之中。沙漠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220公里。用旅游者的眼光看,这是一个美丽的充满了神秘感的大沙漠,流动的沙丘,长年有水的湖泊,风化的石林、蘑菇林,风蚀的石柱、大峡谷等,令人叹为观止。但从甘肃省民勤人的角度看,大沙漠带来的危害实在不小。

    在沙海中屹立着

    在甘肃省治沙办,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副局长马立鹏打开一张地图,指点着民勤的位置说:“你们看,民勤就在这里,三面都被沙漠包围着,民勤如果被沙埋没,整个石洋河流域就失去了屏障,对河西走廊甚至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都将造成重大影响。”

    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民勤正面所对正是巴丹吉林沙漠,而侧面就是另一个著名的腾格里沙漠,面对两大沙漠的夹持,民勤坚强地屹立着。

    看沙即看水。民勤的水源主要来自被誉为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红崖山水库在民勤县城南30多公里处,建于1958年,目前总库容99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近90万亩,维系着30万民勤人的生计。但由于红崖山水库处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包围之中,干旱少雨、四季风沙的沙漠性气候,水库周围植被状况差,泥沙、流沙大,加上上游惟一的地表径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部的石羊河,通过红崖山水库的来水量近年来以超过1500万立方米的速度逐年减少,致使进入民勤的地表水量已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5亿多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亿立方米。同时,由于自身需水规模的扩大,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增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矿化度持续上升,水质恶化,民勤县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已占土地面积的94.5%,荒漠边缘以每年3米至4米的速度推进,“沙进人退”和“生态难民”现象已经出现。

    不屈不挠治沙害

    那么,民勤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4月16日记者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前往民勤。

    从武威市到民勤县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昨晚刚下了一场雨,今天风和日丽,空气清新,丝毫感觉不到我们正走向沙尘暴的发源地。越走近民勤越让人诧异,平坦的柏油公路两边树木繁茂,初春季节,枝桠刚刚泛绿,显得生机勃勃。远处,凡是有村庄的地方就有片片丛林,凡是荒漠的土地上就压着沙障。路边随处可见竖立的标语牌,上面书写着各种治沙的警示语,“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不时映入眼帘。这一切,让我们还没走进民勤,已经感受到了民勤人与沙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龙王庙风沙口得到了印证。

    龙王庙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之一。南起红崖山水库,北至民昌公路,有流沙面积13万亩,这个风沙口的存在直接威胁着民勤人赖以生存的红崖山水库、总干渠和民武公路的安全,也因此成为民勤人与沙较量的战地之一。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阎德伦引领记者登上沙漠边缘的治沙纪念塔,放眼望去,无边无际漫漫荒漠,目光所及均是高矮不等或疏或密的各种植物。

    这样大面积的治沙,完全靠人工所为,其工程的浩大和艰难令人感慨。在民勤人与沙斗争的现场,我们无法不为之深深震撼和感动。

    阎德伦说:“我们刚刚经过宋和村口时你们看到很多学生在种树,对民勤人来说,义务植树造林是一种生活的常态。龙王庙风沙口的压沙基本是靠民勤人义务劳动实现的,之后的种树和管理才由专业人员负责。”

    压沙就是用植物秸秆把沙固定成一个个的方格,使沙不再流动,然后在方格里播撒草种或种上灌木,再用卡车运水进沙漠人工浇灌。“一桶水浇三棵苗。”阎德伦说。

    就这样一格格固定,一棵棵种植,到2006年底,仅仅在龙王庙风沙口,他们就完成治沙工程8.84万亩,营造人工防风固沙林6.84万亩,使龙王庙的沙患得到有效治理,红崖山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一定改善。

    “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如果说在龙王庙民勤人实现了沙退人进,那么在青土湖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沙进人退,沙漠的威力在这里占了上风。

    在民勤,“湖区”是指沙漠地区,而“坝区”才是绿洲。这些年,湖区人被动员迁移,很多人就被迁进坝区。

    青土湖在民勤县湖区,这里被人们称作两大沙漠握手的地方,仅仅靠一条公路,隔断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的会合,让人触目惊心。

    一群正在压沙的老乡看到记者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上个世纪50年代脚下的沙漠还是湖泊,1959年才完全干涸。一个老乡抓起一把沙子,从里面捡出几个贝壳,记者这才注意到沙中的贝壳俯拾即是。如今在农区边缘形成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流沙每年以8米至10米的速度向绿洲逼近。这些老乡不得不离开原来的村庄,成为生态移民。

    为抢救民勤绿洲,政府确定了四个重点:关井、压田、移民、建棚。前三项都需要民勤人做出奉献和牺牲。问到离开故土的心情,老乡们回答说:“没有办法,只能这样。”说这话时,他们脸上没有悲伤,满是笑容和信心。阎德伦说:“民勤人治沙50多年,磨炼出来了,勤劳、朴实、乐观。”

    在移民村,我们见到了从煌辉村迁移来的徐桂花,她告诉我们,原来的村子没法住了,“水井打到300多米才有水,没法喝。”而在新村有自来水,现在,她带着3个孩子在家种10多亩地,丈夫在外打工,“好了每年能收入20000多元,不好也有10000多元。”阎德伦告诉我们,生态移民是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压力的方法之一,“安置一户移民政府出资20000多元,农户自出10000多元。”民勤对湖区沿边沿沙封育区各村采取整村搬迁的方式,去年已经完成生态移民8000多人,今年计划再完成8000人。

    与此同时,他们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发展节水省地的日光温室。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户均一座日光温室”,发展日光温室5.15万亩;5年内关闭机井3000眼,压减耕地39.7万亩,农田配水面积由102万亩控制到62.53万亩;科学配置水资源,今年年内就削减地下水开采量5000万立方米,力争在“十一五”末,实现民勤地下水采补平衡、有所回升,绿洲内尚未治理的66个风沙口基本得到治理,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民勤能保住吗?”无论问到民勤的干部和群众,回答都是:“一定能。”“全国都这么关心民勤,我们有信心。”(初志英 白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