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遏制土地荒漠化 科学发展看治沙>> 科学发展看治沙
 
科学发展看治沙:造林治沙看榆林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14日   来源:经济日报

    4月12日,记者抵达陕西省榆林市,只见清清的河水沿古城墙缓缓流过,青翠的垂柳在春风中摇曳着枝条,蔚蓝的天空如洗过般透彻,这令记者大感意外。过去,这里的风沙危害异常严重,榆林城就曾经因为毛乌素沙地的肆虐而向南迁移了3次。而现在,虽然风力不小,空气中却几乎感觉不到沙尘的踪迹。资料显示,榆林市土地沙化问题已经整体逆转,逆转率达到了1.62%。是什么原因让曾经迫使榆林城3次“搬家”的毛乌素。沙地望而却步?记者深入沙区一探究竟。

    分类指导固流沙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绵延在内蒙古的南部、陕西北部和宁夏东北部,总面积约3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流沙约1.38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多分布在沙地南部长城沿线,过去每年向东南移动约3到5米。榆林市正位于流动沙丘较多的毛乌素沙地南缘,境内的沙地通常被称为榆林沙区,总面积约2.44万平方公里。正因为流动沙丘多,风沙危害严重,榆林成为“三北防护林”重要地段,也是国家林业部门“东抓赤峰,西抓榆林”战略的决胜点之一。

    在采访的第一站榆阳区,当记者提出想看看流沙的时候,当地的同志很为难,“这个要求恐怕很难满足了,榆阳城区50公里以内已经没有流沙,成片的沙地只有在照片中才能看到了。”这可与人们印象中的榆阳相去甚远,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这里还饱受风沙之害,流动沙丘已经“兵临城下”,甚至爬上了城墙头。每当大风过后,居民们就要像扫雪一样,清扫地面上厚厚的沙尘,扫掉的沙尘堆在路边像一座座小山。“现在的榆阳已经是青山碧水,鸟语花香了。流沙是看不到了,去七里沙看看治理后的成果吧!”我们来到位于榆林城北郊的七里沙,站在高坡上,近处的沙区树影婆娑,绿意盎然;远处的山区群山滴翠,碧树群芳。榆阳区林业局的同志解释说,“以前这里可是黄沙滚滚,荒无人烟。之所以能变成现在的模样,是与榆阳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防沙治沙工作分不开的。”为提高防沙治沙的效果,榆阳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沙地状况采取了相对应的治理措施:远沙、大沙实行飞播造林种草;平缓沙地营造针叶树种与杨、紫穗槐等组成的带状或块状混交林;水分较好的沙丘间低地,栽植樟子松、杨树等用材林;在风蚀严重部位,搭设障蔽固定流沙。

    就这样,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经过多年努力,榆阳区500多万亩荒沙基本得到治理,基本治理率达到100%。此外,该区还在沙地中营建了59块万亩以上的成片林地,最大的一块面积达到36万亩,基本形成了点、带、网相结合的防沙治沙新格局。

    治沙成果惠农家

    第二天清晨,去往横山县的榆靖高速公路上,道路两旁基本上看不到裸露的流沙,只有远处的烽火台遗址在林草覆盖的沙地中时隐时现。虽然前两天刚刮过大风,可这条全国最早的沙漠高速公路却很干净,飞驰而过的汽车也没有掀起沙尘。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横山县哈兔湾,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立即映入眼帘,这是为了弥补现有植被冬春防沙效果差而栽植的常绿树种。在这里,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棵樟子松的根部都罩着一个约30厘米高,用沙柳编成的笼子,像一道道城墙拱卫着树苗。横山县林业局局长韩海祥指着一个笼子说,“这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的提高樟子松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一个小小的笼子看似不起眼,但它的作用可不小,遮荫、防风、防啃样样行,樟子松的成活率因此达到了85%以上。”

    为了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增加沙区农民的收入,横山县林业部门还积极引导群众饲养陕北白绒山羊,并提供技术支持。

    在雷龙湾乡永忠村,村党支部书记曹兴富告诉记者,“防沙治沙工程太好了,县林业局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以前我们这里特别穷,这几年通过防沙治沙,发展养羊业,我们村已经圈养优质改种山羊6000多只,每年光靠卖羊和羊绒,全村就收入近400万元。”“大量饲养山羊不会对植被造成破坏吗?”记者心存疑惑。“当然不会了!现在所有的山羊都是舍饲喂养,除了喂旱柳、紫穗槐平茬储存的饲料,我们还在耕地里种植了苜蓿、玉米,草料很充足,不会破坏防沙植被。”曹兴富胸有成竹。

    来到村民胡志莲家时,她正在用贮存的紫穗槐喂羊,看着山羊欢快地抢食,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她家共饲养了70多只陕北白绒山羊,去年收入了五六万元。随着生活越来越殷实,破旧的窑洞已经被废弃,现在她全家居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中。当记者问她是否会到林地放羊时,她收起了笑容,一脸严肃:“俺才不会呢,全村的人都不会!不保护林子,沙漠就会埋了俺们的土地,俺们还拿什么来种饲草,拿什么来喂羊?俺们可不会断了自己的生路!”

    制度创新解难题

    定边县在榆林的最西面,早已与记者约好的县林业局局长张立荣却姗姗来迟了近一小时。“实在对不起,刚发生了一件事,我去处理了一下。”仔细打听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有人买了一车树苗,刚运到栽植的地方,就被当地农民一抢而空。调查后才知道是场误会,农民误以为是县林业局免费提供的树苗运到了。提起这事,张局长有些得意,“不问青红皂白就抢树苗当然是不对的。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说明农民造林治沙积极性提高了。以前无论我们怎么动员,哪怕跑断腿,磨破嘴皮子,农民们也不太情愿造林治沙。而现在,农民植树的热情可是前所未有,抢树苗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张局长介绍,农民植树造林热情的高涨,是因为防沙治沙成效显著,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以前沙地还没有治理的时候,一场大风就能把农作物全部埋没,农民们经常要重复播种三四次,但结果往往还是“光下种,不捉苗,种一葫芦收一瓢”。定边县海子梁乡的风沙危害曾经很严重,这里的治沙英雄石光银小时候就曾因风沙侵蚀而搬过9次家,海子梁乡也成了该县农业生产最落后的地方。而现在,通过20多年的植树治沙,风沙危害得到了控制,农业生产已经跃居到全县首位,农民的生活也随着治沙进展而越来越好。因治沙而致富的农民,造林积极性自然而然地高了起来。

    虽然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可是造林的质量还是参差不齐,防沙治沙效果有时会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从2003年开始,定边县就酝酿实行治沙工程合同制,2006年已经试点实施。张立荣说,“去年合同制试点的效果非常好,实现了任务、责任、权属、管护、利益的落实,造林治沙质量得到了保证,今年将全面推开。”

    离开榆林时,沙地里的植物已经开始返青,片片沙地又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林木掩映处,勤劳的榆林人民掀起了新一轮植树治沙的高潮。(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