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遏制土地荒漠化 科学发展看治沙>> 要闻
 
评论:强化科技支撑 全面提高防沙治沙整体成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15日   来源:林业局

    在全国各地全面贯彻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精神的新形势下,我们迎来了第十三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科学治沙”。

    加快防沙治沙步伐,要靠投入、靠政策,但是治得好不好、效益高不高关键要靠科学技术。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广大科技人员和沙区干部群众,经过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围绕“防、治、用”三大内容,总结出了包括封沙育林育草、流沙固定、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干旱区防护林营建、围栏轮牧等方面的100多项实用技术,形成了以防为主,固阻结合,生物技术为主,多种措施相结合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对推进我国防沙治沙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土地沙化仍是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对我国生态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防沙治沙任重而道远。

    我国沙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落后,又多为老、少、边、穷地区。要在资金缺乏、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加快防沙治沙步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更有必要提高防沙治沙工作的科技含量,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防沙治沙中的贡献率。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上,温家宝总理作出了:“科学治沙、依法治沙、综合治沙”的重要指示,明确指出,所谓科学防沙治沙,就是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总结和推广先进的防沙治沙技术,探索科学防沙治沙的方法,提高防沙治沙效果。总理的重要指示,明确了科学治沙的内涵,提出了科学治沙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在具体工作中贯彻落实好总理的指示精神,加大防沙治沙的科技支撑力度,做到科学决策、科学防治,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的整体效益。

    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防沙治沙工作全局。在防治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防沙治沙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防沙治沙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逆向拉动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要遵循自然规律,分类指导,分区施策。我国沙区自然条件各异,必须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对于沙漠绿洲周围,要营建防风固沙林带、林网,保护现有天然荒漠植被和绿洲;对于半干旱沙地类型区,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基础上,通过大力开展造林种草、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移民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适度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对于青藏高原高寒沙地类型区,要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采取以封育为主要方式的综合措施恢复植被,严禁不合理的开发。另外,对于黄淮海平原半湿润和南方湿润沙地类型区,要积极开展造林种草,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实行沙地治理与资源开发相结合。

    要强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要鼓励针对防沙治沙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联合攻关。大力推广适宜不同沙区生长的抗旱、抗寒、抗碱、抗病虫害的植物良种,以及先进实用的造林种草技术和治理模式。进一步健全防沙治沙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在不同沙化类型区建立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探索、创新不同地区防沙治沙的政策机制、技术模式,科学指导全国的防沙治沙工作。 要加强科普教育,提高沙区群众的科技素质。在几十年的生产实践中,我们已经积累并拥有了一系列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经验,这是长期探索、不断总结形成的十分管用的办法。要加强宣传普及,大力推广和运用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要搞好技术培训,让广大农牧民掌握植树造林种草、经济林果种植、特色养殖、舍饲圈养、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提高防沙治沙科技水平。

    防沙治沙工作是一项艰苦而伟大的事业,涉及沙区群众的切身利益,搞好治沙工作,既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战略任务;既是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必然途径;既是改善生态、保障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又是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