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风云二号05星发射成功 气象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我国气象卫星应用情况
 
气象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7日 17时54分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风云二号02批静止气象卫星可以提供每半个小时一次的高频次观测资料,是动态监测各类突发灾害性天气发展的有力工具,是天气分析特别是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一、台风/热带气旋监测。热带气旋是全球主要气象灾害,热带气旋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占整个气象灾害经济损失的50%以上。由于海洋是常规气象观测的盲区,海上热带气旋的监测与预报主要依赖气象卫星观测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在我国的登陆频次最高,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1991—2002年,共有84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总直接经济损失约3440亿元,平均每个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41亿元。十五期间,由于风云气象卫星资料的使用,尽管台风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仍然很大,但是相对损失却在减小,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明显减少。2003年之后,日本GMS-5卫星结束观测,后续MTSAT卫星发射失败,我国的风云二号B星和C星在台风监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利用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不仅可以发现台风的生成,而且可以准确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强度,计算台风移向移速,预测台风登陆的时间地点和登陆后可能造成的降水强度和范围,为减灾防灾决策提供可靠依据。2001年10月15日—21日,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10月13日0121号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向西北方向移动,有向华东沿海逼近的趋势。上海市气象局以卫星资料为主,结合其它常规观测手段,做出了台风“海燕”将向东海迅速转向,不会对APEC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以及19日的东移雨带将向北偏移不会影响到20日APEC烟火晚会的准确预报,避免了活动改期可能造成的社会混乱和经济损失。2004年的超强台风云娜的强度和移动路径与曾经在97年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9711号台风非常相似,借助于气象卫星所提供的准确初始场,中国气象局制作了准确的台风登陆警报,由于采取了应急响应措施,人员财产损失明显降低。从统计结果看,2004年,全国因台风、暴雨等引发的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数仅是90年代年平均水平的32.6%,直接经济损失仅是90年代的59.7%。2005年是热带气旋活跃的一年,到10月初,已有8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其中的海棠、麦莎、达维等都达到了相当的强度。由于我国风云二号C星采用了汛期加密观测模式,将观测成像间隔从原来的1小时缩短到半小时,极大地提高了观测时效,明显地改进了台风定位和登陆预报结果,中央气象台拓展了逐时台风定位的新业务。风云二号C星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天气预报人员进行台风预报时不可缺少的观测资料。

    二、大雾监测。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城市供电产生着严重的影响。气象卫星具有覆盖范围大、观测频次高、信息源可靠、直接投入成本低的特点。十五期间,中国气象局及其下属省市气象局以风云气象卫星为主有效地开展了大雾监测和预报业务。风云气象卫星在国家、省、市、县不同层面的公众服务和决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在十五期间还研发了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大雾监测与预报业务系统,这一系统在三峡库区气象服务保障、人工消雾作业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年间仅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就利用风云一号以及其他气象卫星资料监测大雾数百次,生成大雾监测报告257期。其中许多报告都直接呈报国务院和相关国家级交通管理部门。

    三、沙尘暴监测。我国西北地区是沙尘暴多发区,不仅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对下游广大地区天气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仅1993年“五.五黑风”一次沙尘暴过程就导致67人死亡、2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由于西部地区气象观测站点稀少,对西部地区沙尘活动的有效监测主要依靠气象卫星来解决。 “十五”期间,在科工委、财政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开发了利用气象卫星资料监测沙尘暴的方法,形成了国家级沙尘暴遥感监测和预报系统,2002年沙尘暴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投入业务化运行,当年监测到不同强度的沙尘暴过程12次,这些监测结果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公众公开发布,在社会上取得了强烈的反响。我国气象卫星在减灾防灾中的效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气象卫星资料还被用于沙尘暴源地的分析和研究,利用高频次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结果所做的定量分析否定了早期有关沙尘暴仅仅产生于城市周边地区以及沙漠腹地不会产生沙尘暴的错误论断,揭示出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蒙古国荒漠地区的科学事实,这一发现不仅对沙尘暴的形成机理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环境外交产生了深远影响。 (气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