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风云二号05星发射成功 气象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我国气象卫星应用情况
 
风云卫星汛期气象服务情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7日 18时05分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2006年,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从春季频发的沙尘暴,到夏季强劲登陆的台风,加上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和内蒙古、黑龙江的森林火情告急,灾情频繁,且多项灾情强度突破历史极值。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风云卫星的运行服务经受住了考验。

    星地同步,捕捉火龙去年首次启动的FY-2C卫星加密观测运行模式,对汛期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2006年5月下旬东北地区发生森林火灾后,立即启动FY-2C卫星加密观测模式,对火灾区进行了全天24小时遥感监测,为森林火灾的灭火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服务。

    火灾期间,卫星中心充分利用所有过境的国内外气象和环境卫星资料,生成大量火情监测图像、专题分析报告和会商报。FY-2C卫星的加密观测使火情监测产品时间密度达每半小时一次,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如:电子邮件、传真、专用网络等向扑火前线指挥部、林业局防火办、森林武警司令部指挥部和相关业务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第一手遥感火情监测分析信息。

    据统计,在整个火情监测期间,共生成卫星火情监测图像680余张,传送图像1600余张。及时、准确的主动服务,受到了国务院回良玉副总理的高度表扬。卫星中心还被国务院扑火前线总指挥部授予“扑火优秀保障单位”称号。

    天眼追踪,洞察台风在广袤的海洋,缺乏传统的气象观测手段,卫星遥感就成为及早发现台风,准确分析台风路径和强度的最重要信息源。今年台风不仅来得早,而且数量多。在台风监测服务中,风云卫星功不可没。

    进入汛期后,卫星中心的科技服务人员通过风云卫星对西北太平洋所有编号的热带气旋进行了全程卫星遥感监测,对影响较大的登陆台风实现了24小时连续监测,对编号热带气旋中心位置、气压、风速、移向、移速、强降水、台风的三维热力结构以及台风的沿途影响等进行了多卫星多手段监测分析,生成《气象卫星热带气旋监测报告》13期。监测分析结果通过气象信息节目、网站、报告等形式发布,和全国的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者共享监测和分析信息。据统计,在今年汛期中,卫星中心共编发编号热带气旋信息达489次之多。

    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是提供高质量遥感监测的基础。据统计,卫星中心业务运行人员整个主汛期FY—2C卫星每天取图48张,接收、处理、分发运行成功率达99.82%,达到自该星运行以来最高水平。FY—1D等极轨卫星资料接收处理及分发成功率也都保持在99.8%以上。

    科技创新,推动应用为做好今年的气象服务,卫星中心将研究和业务紧密结合,开发了多项新的遥感监测服务产品。FY-2C卫星轨控后如何尽快恢复准确的图像定位一直是困扰卫星最大限度发挥效益的问题,在FY-2C卫星稳定业务运行后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在许健民院士的指挥下,卫星中心科技和业务人员协同作战,通过深入研究和大量分析,提出了FY-2C卫星姿轨控后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的改进方案,随后在仿真环境下模拟试验运行,逐步取得进展,经过不断优化算法和流程以及大量试验,最终找到了较好的解决方法,并很快将成果投入业务应用,大大缩短了轨控后的图定位精度的恢复时间,效果良好。

    台风的内部结构信息对于准确掌握台风的强度和动向极具价值。科技人员和遥感服务人员成立了攻关小组,联合开发微波热带气旋分析系统,系统一经推出,立刻受到广大预报员的好评。这些资料和产品在今年汛期台风会商和分析报告中频繁应用,有力的支持了台风分析预报业务,同时,产品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节目中播出,提高了公众气象服务中的科技含量。2006年,国家卫星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和国家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建立了全球ATOVS数据进入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业务流程,并取得良好效果。此外,还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共同努力,建成EUMETCast接收系统,在系统试运行后就将该系统接收的欧美9个接收站的区域ATVOVS数据处理成数值预报模式使用的产品,供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模式使用。 (气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