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防科工委2006年工作回顾>> 军工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航天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卫星应用产业初具规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28日   来源:国防科工委

    截至2006年底,我国卫星通信与广播服务的卫星资源主要有亚洲2号、亚洲3S、亚洲4号、亚太1号、亚太1A、亚太2R、亚太V号、亚太VI号、中卫1号和鑫诺1号卫星等,共有407个转发器单元,其中C频段有298个,Ku频段有109个,与2005年370个转发器单元相比较,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卫星服务范围覆盖中国本土及周边国家以及亚太地区和非洲等部分地区,可以传输我国电视节目93套、广播节目126套。目前已建成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34座,地面卫星收转台站80多万座。我国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1%和95.3%。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注册卫星通信公司5家,拥有国际、国内通信广播地球站71座,开通了2.5万条国际双向电路,国家几十个部门和若干大型企业共建立了150多个卫星专用通信网、各类甚小口径终端站达4万多个。“村村通”卫视直播平台已经建立,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远程医疗网也初具规模,互联网接入开始投入应用,村通率目前达到97.1%。银行、证券、经贸、海关、交通、气象、远程教育等上百个行业能够依靠卫星通信技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迈出扎实的步伐。

    在对地观测卫星应用方面,不断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卫星遥感市场化能力得到增强。卫星遥感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荒漠化监测、区域性及行业性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与数字地球、地震地面监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自资源一号卫星01星交付使用至2006年底,已分发各类数据产品10万余景,相当于覆盖我国全部国土80多遍。这些数据产品在我国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三峡工程、西部开发等国家重点工程,大量应用资源卫星数据产品。

    自我国第一颗海洋水色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海洋卫星零的突破以来,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得到快速发展。海洋水色卫星在轨运行期间,接收存档1830轨遥感数据,并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校、军事部门的100多个单位得到应用,在赤潮监测、海冰监测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2006年海洋资源的观测提供大量的研究积累,同时为进一步开发海洋资源,推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基础。

    2006年气象卫星业务运行服务逐步稳定,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不断提高,世界气象组织将我国“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纳入世界气象组织业务观测系统,数据免费公开,为全球气象和环境监测用户服务。风云二号卫星实现了稳定运行服务,风云二号D星已完成在轨测试,交付使用后将与C星形成在轨备份和双星观测模式,实现高时间分辨率环境和灾害监测。基于气象卫星的数据,能够实现对台风、干旱、洪涝、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雪灾、海冰、大雾、植被长势等监测应用,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明显减少。
“北斗一号”导航系统民用运营系统初具规模,并不断建设和完善。我国已经成为导航产业最大的新兴市场,预计未来几年导航产业将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增长。经过10多年研发和产业化实践,我国导航产业已经成为高技术产业,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海洋勘测等领域。在城市交通智能化、汽车、IT、通讯等众多领域,形成一定市场规摸。

    育种卫星的发射成功,开拓了我国空间技术与应用服务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同时空间技术与应用在能源、生物、制造加工、生命科学等领域不断开拓进取,呈现出极大的市场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