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为建设崭新内蒙古导航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26日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今天,内蒙古人愈来愈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为什么我们能让世人不吝言辞地夸赞内蒙古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内蒙古?为什么我们能在较短时间内,把一个人口少、底子薄、起点低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建成几项指标全国第一,并快速发展迈进?这一切,都源于民族区域自治在内蒙古60年的光辉实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生根开花

    在少数民族师生占40%多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少数民族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作为一位蒙古族学生,我一直感受到国家对我们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与扶持。”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蒙古族学生哈斯如是说。

    60年来,国家积极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全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目前,全区有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达1035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30万人;21所高等院校中有8所招收蒙古语授课学生,在校少数民族本、专科生2.7万人;有少数民族研究生2300多人。而在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前,内蒙古的中等专业和高等教育几乎一片空白。

    在内蒙古,各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念也深入人心。从1983年起,自治区把每年的9月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月”。据统计,活动开展20多年来,累计已有2000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分别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表彰。这些先进典型书写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篇章,将民族团结进步这一新时代的主体诠释得更加完整。

    据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底,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共15.9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25.5%,高于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比例5个百分点。目前,全区在职少数民族中省部级干部17人,占同级干部的38.64%,厅局级少数民族干部409人,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4128人,分别占同级干部总数的36.19%和32.06%。其中蒙古族干部分别占同级少数民族干部的89.00%和85.46%。在一些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干部已成为当地干部队伍的主体。

    “这表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内蒙古得到很好的执行,少数民族充分享有了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

    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公民的权利,我国一直立足于通过立法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来充分体现。多年来,自治区除了行使一般的行政职权外,还在立法、变通执行、语言文字、培养干部、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等方面认真行使了自治权,少数民族公民在人口、就业和干部选拔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照顾和扶持。

    正在走进前列的“模范自治区”

    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仪名海是内蒙古人,前不久他回到家乡,特别是以前工作过的城市呼和浩特,他发现原来很熟悉的地方找不见了,好多地方的路都不认得了。城市比以前扩大了很多,人们的精神面貌比过去也大为改观。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自治区主席杨晶在接受中央媒体专访时说,内蒙古快速发展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得益于中央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也得益于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还有我们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沧海桑田,人间巨变。自治区成立60年,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幸福之路,这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胜利,是我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成果。它再次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才能使内蒙古拥有一个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未来。

    内蒙古人民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厚望,往日那个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正在向构建和谐内蒙古迈进:内蒙古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承接了“十五”的大好来势,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90亿元,增长18%;完成财政总收入712.9亿元,增长3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58元,居全国第12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2元,居全国第16位,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7位,人均GDP居全国第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