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经济学家韩俊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07日   来源:经济日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那么,如何将这幅蓝图变为现实呢?记者采访了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家韩俊。

    韩俊认为,从《建议》对新农村描述的20个字里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个系统工程,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六新”,即培植新优势、培育新农民、发育新组织、形成新机制、资源新配置、塑造新风貌。

    培植产业发展新优势是建设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韩俊分析说,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新农村的建设才有产业支撑。

    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必须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新时期培植新优势产业的范畴经过探索会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优势农产品出口、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方面,都是培育新优势产业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韩俊说,毋庸讳言,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十一五”期间,一定要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本,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要让所有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要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他认为,要将农民工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

    发育新经济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韩俊说,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组建新经济组织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应当尽快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在法律上明确其财产关系和责任形式,明确其与政府的关系,明确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有社会团体法人公益性的属性,也有企业法人经营和营利的属性,应赋予农民合作组织独立的合作社法人的法律地位。为了使合作社能在经济上逐渐自立,各级政府必须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

    韩俊特别强调,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培育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要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特别是在提高对农户的贷款覆盖面,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方面有实质性进展。切实加大中国农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应真正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鼓励、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充分发挥小额金融的作用。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育、培养民间金融机构,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

    以城带乡新机制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引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这也是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他认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关键是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若城镇化率按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计算,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7%,城镇总人口8.28亿,比2002年增加3.26亿。这意味着从现在到2020年,将有2.89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

    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应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视同常住人口对待,应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要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在大中城市的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应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逐步实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

    资源新配置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举措

    韩俊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在取消农业税以后,不要急于对农民开征新的税种,“以税惠农”应该成为今后国家财政对农民支持的一项重要政策;

    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

    加快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在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对“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并开辟新的财政支农资金渠道。

    塑造新风貌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未来新农村的面貌是什么样的呢?韩俊形象地回答说,新农村是阳光的、健康的、文明的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

    人与环境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长期以来,一些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一直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代,应该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了。

    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要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全面启动乡镇基层政权组织改革,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要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乡镇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坚持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记者 李力)

 
 
 相关链接
· 如何理解“十一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
· 解读《建议》:为什么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马凯:如何理解我国“十一五”若干重大战略任务
· 专家解读:“十一五”更注重资源环境可持续性
· 解读《建议》: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专家解读:调整经济结构是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