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政策解读
 
解读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奋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7日   来源:科技日报

    一双在我国生产的耐克鞋,我们只挣1个多美元。可是,一经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耐克公司出售,就值100多美元。外国企业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污染着我们的环境,赚取着大额的利润。何止是一双耐克鞋?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的国土上上演着。

  当我们慢慢从“经济持续保持7%以上增长速度”的奇迹中苏醒过来后,突然发现,“捷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路,靠不计后果地牺牲资源、环境和出卖廉价劳动力不是长久之计,一次次阵痛后,我们必须为自己选择一条充满生机的发展之路,科技和创新成了关注的焦点。

  一位自始至终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订过程的专家说,当初关于是否主张“自主创新”的讨论是个痛苦的过程,他常有心力憔悴的感觉,甚至几次想要退出。但让他欣慰的是,“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终成为绝大多数起草人的共识,被写进纲要,成为新的国家战略。

  为翻两番写份保证书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对外公布: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中国的GDP总量比已经公布的数字上调2.3万亿。尽管正如李德水所说“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只不过我们摸清了家底,并不会给国家经济社会带来什么变化,但是国内的大小媒体还是一片欢庆之声,因为数字至少说明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又上升一位,列第六。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全世界瞩目,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GDP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也仅占4%。同时,我们却消耗着大量的能源,以2003年为例,我们消耗的原油占世界7.4%,原煤占31%,钢材占27%,水泥占40%。我们并不是能源富足的国家,甚至有些资源十分匮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拥有量,如果要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不改变单位GDP的能耗量,我们的能源终将枯竭,难以为继。

  除高能耗外,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建立在引进外资、提供优惠、出卖廉价劳动力等条件之上,这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工厂,但却不是世界制造业的强国。一份来自汽车制造行业的统计数据表明,做同样一份工作,国际资本仅付中国工人相当于美国工人1/29、德国工人1/45的工资。谁也不会否认,这种靠廉价的人口资源和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建立的经济模式,永远只能处在经济链条的最末端。

  正像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一次关于“自主创新”的论坛上所说,这种低级的发展方式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加剧了低价竞争和贸易争端,造成世界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前一阶段的高速增长还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着我们的环境,尽管现在努力治理,但污染以后再治理的代价太大。在他看来“按照目前这条路走下去是有限度的”。在短时间内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增长向创新增长的转变,只能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从国家形态来看,可划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资源消耗型的国家,主要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第二种是依赖型国家,依附外国资本、市场和技术来发展;第三种是创新型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赢得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目前全球共有20个左右创新型国家,如美国、芬兰、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占70%以上,这些国家获得的专利数,占世界总量的97%。

  规划战略研究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专题组副组长、科技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说,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他们认为,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我国如果没有科技贡献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将难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因此,我国只能走跨越式的,以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国家”的道路。

  为国家安全提供真保障

  关键技术永远是买不来的,尤其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技术。在国际经济、科技、国防等各个方面激烈竞争的今天,不把持续创新当作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竞争要败下阵来,国家安全也会缺乏保障。

  目睹“神六”发射的人会注意到,在火箭顶端有一个类似避雷针的逃逸塔,它要在火箭发射有意外发生时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整个火箭中公认的最能体现自主创新的部分。

  因为直接关系航天员的生命,载人航天论证之初,逃逸系统就同时提上日程,“只要载人就必须有这个系统”。由于技术难度高,起初考虑对外引进。国际上只有美俄有技术,美国对我们全面封锁,对能够用于各种战略导弹发射系统的固体动力火箭技术更甚。逃逸塔被列入对俄引进的项目。1993年,专家赴俄罗斯调研。俄方让他们粗略地看了逃逸塔的外形后,提出了2500万美元的天价,同时补充,“只提供产品,不提供技术。你要什么样的,我们给你做一个,但设计技术、设计软件保密。”这让中国人感受到了对方“人无我有”的傲气。

  “如果这样,我们就无法掌握技术,每次发射还要找人家去买,永远甩不开他,这步技术吃不透,下一步也没法往前走”显然,在航天四院院长周为民看来,这不仅仅是多少钱的事。

  不愿受制于人的中国航天人决定自主开发,自行设计,经过几年艰难的攻关,终于亲手为我们的航天员筑起了“生命之塔”。

  单靠引进终究难以长足发展,这在我国很多行业都被证实。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长期从事计算机研究,但却为中国的计算机技术自主创新的缺乏担忧,他认为,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计算技术方面确实有了巨大进步,但是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反而比50多年前增大。

  我国20世纪50年代研制出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时,比美国只差十几年,与日本、前苏联差距更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先后引进了3英寸、6英寸、8英寸、12英寸的硅单晶生产线。但在研究、开发和生产的若干关键环节上却出现了不易在短期内弥补的空缺,以至造成战略上的潜在危险。“从自力更生、步步紧跟到‘借鸡下蛋’、全面引进,风风雨雨50多年。唯独缺少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创新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主席韩启德说,现在我国60%以上的装备要依赖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模仿难以实现后来居上,而且不利国家安全。我们必须要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让整个国家在创新型国家的体系下安全稳步发展。

  创新型国家建立已具备条件

  有记者问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王选:“你在从事激光照排研制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这位“中国激光照排之父”回答:“最大的苦恼是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

  “其实在高新技术领域,赶超外国产品的机会是很多的。”王选如是感慨。

  1981年,日本东芝公司报价2000万美元,愿为中国某大报社提供整套照排系统,当即被中宣部否定。根据调查,一套照排系统报价应在70万人民币左右,大报社的双机系统加上众多的PC终端,总价格也应控制在200万人民币左右……到了2003年,方正日文出版系统以国外竞争对手1/8的价格进入日本大报社《日刊体育》,现用于该报承担的100多种日文报纸的编排出版,其优越的性能使用户十分满意。这一样板的成功吸引了一些日本县报(相当于中国的省报)也采用中国的方正系统。

  王元和王选院士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说,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创新能力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我国虽然处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时期,但是科技创新的综合指标已经相当于人均GDP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是世界少数几个有可能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的大国之一。

  我国具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余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等,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我国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另外,我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刘莉)

 
 
 相关链接
· 科技部召开“十一五”科技规划编制工作会议
·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 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 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自主创新是民族自强的灵魂
· 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高科技造福和谐社会
·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