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权威访谈
 
财政部副部长就2005年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答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23日   来源:财政部网站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经济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及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各项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据财政部企业财务快报统计,2005年,全国国有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突破90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近日,财政部朱志刚副部长就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2005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中央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稳健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国有企业总体运行情况。

    答: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并针对我国国有经济的特殊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着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支持企业制度创新。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连续4年GDP增长率都超过8%,宏观经济运行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明显增强,为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大量劣势企业逐步退出国有经济领域。从1999年开始,国家财政及时安排和落实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补助资金,安置困难职工,支持扭亏无望企业有序退出,1999年-2004年,国有企业净减少8万户,减幅为37%,职工人数净减少3825万人,减幅为49%。二是国有企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多种政策,精干国有企业主业,促进市场化运作,增强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1999年-2004 年,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平均增长8.2%,所有者权益平均增长7.4%,国有资产总量平均增长7.7%。三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逐年递增。2005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突破9000亿元,比2001年增加了6200多亿元,平均增长34%。

    记者: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可喜的经营业绩,实现利润突破9000亿元。请问2005年国有企业效益增长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有关财务数据显示,2005年国有企业效益增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全国国有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实现利润9047亿元,同比增长25%,再创国有企业效益新高,并且全年增长趋势较为平稳。二是能源、原材料行业对效益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受需求和价格拉动的影响,煤炭、石油、有色、化工等能源及原材料行业对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4%。三是盈利继续向中央企业集中。2005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6413亿元,占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七成以上,利润排序前10名的中央企业实现利润占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55%。四是地方国有经济呈现协调发展势头。在中央有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引导下,2005年,地方国有企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利润总额2634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西部地区利润增长较快,比上年增长31%,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增长18%和25%。

    记者: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5%,两年翻了一番,请问这主要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

    答: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在中央关于“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积极作用下,2005年,部分过热行业投资得到控制,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及公共服务事业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得到加强,带动相关行业需求和产量快速增长,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二是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逐步得以消除。通过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完善退出机制,有效调整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遏制了亏损额的扩大;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完善了企业组织结构,降低了企业社会成本开支,提高了国有企业盈利能力,财政为此承担了大量改革成本。三是上游行业产品价格上涨,提高了国有石油、煤炭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盈利水平,以上三个行业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52%、74%和60%,增幅位居各行业前三位。四是企业通过采取完善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挖掘内部潜力等措施,实现了降耗增效。

    记者:请问2005年财政部门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2005年,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积极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着力改善企业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培育企业内生增长动力,做大经济财政蛋糕,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改革和发展。

    (一)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为国有企业轻装前进创造条件。一是通过组织开展第二批74户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进一步减轻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二是中央财政安排227亿元继续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有力地推动了国有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启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解决国有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四是积极参与组织推进电力、电信、民航等重大改革工作。

    (二)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财政企业政策措施,支持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一是通过执行企业所得税返还政策,支持企业集团改革和发展,促进提高特大型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有重点地增加相关企业资本金,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三是继续实施外汇借款以税还贷政策,增强企业偿还外国贷款的能力,维护国家信誉。四是大力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国国有企业效益提高。一是积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力度。二是积极实施促进区域外经贸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是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和全国水库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切实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及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维护企业稳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积极做好全国水库移民扶持政策的研究及落实工作,加快改善库区的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二是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推动“万村千乡”工程的有效实施,在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消费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做好解决企业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军人生活困难工作。四是切实解决企业困难企业职工及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维护企业稳定大局。

    记者:您认为当前还有哪些因素制约我国国有企业效益增长?

    答:当前,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部分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成本上涨、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机制不顺等问题的考验,盈利空间受到挤压,这些因素制约着我国国有企业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压力逐步加大,由此引发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等一系列问题,如处理不好,还将引发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二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加剧了下游行业成本压力。三是重要资源产品的价格体制尚未理顺,成本计算不实,导致资源浪费和使用效率低下,加剧了能源紧张局面,企业利润更加向上游行业转移。

    记者:2006年,财政部门在进一步促进国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财政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完善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各项财政政策,积极做大企业经济蛋糕,确保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2006年,财政部门将采取的措施,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改善环境、支持改革、鼓励创新、促进发展”这十六个字。

    一是改善环境。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各项财政企业政策,促进形成企业外部运行环境和内生增长机制良性互动的局面。积极发挥财政政策促进扩大内需、优化投资消费结构的作用,增强消费对企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企业运行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是支持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持力度,以改革促发展。继续做好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组织实施政策性关闭、中央企业主辅分离以及开展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等工作,促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做好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妥善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关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关心和解决困难企业及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是鼓励创新。进一步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通过实行增值税转型、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完善税收抵扣、减免和加速折旧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职工技术培训和设备更新改造的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推进企业财务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

    四是促进发展。通过制定实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模式,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引导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企业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生力军。

 
 
 相关链接
· 经济观察:积极推进、严格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
· 贺国强调研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先进性教育活动
· “十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