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只有不断自主创新才能赋予文化以旺盛的活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20日   来源:人民日报

    自主创新不仅是驱动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托举国运鸿业的根基,而且也是民族赖以存续和时代实现腾飞的筋腱与翅膀。对于智慧之凝聚和精神之升华的文化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赋予文化以旺盛的活力与强大的魅力,因此而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产生更为卓著的效益。

    文化,如何才能担当这样的使命和责任呢?关键就在于自主创新,不断从自主创新中提升文化的品位和效能,开拓文化的界域和维度,激扬文化的活性与张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从挖掘文化潜力和展示文化魅力中发挥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和人本的积极作用与特殊效能。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这就是说,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的文化、变革的文化、进取的文化,只要我们结合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之加以科学的继承、弘扬、丰富和发展,切实在新的体制和新的机制条件下,按照新的型杼和需求对之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熔铸与淬炼,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世界文化多样并存和激烈竞争的形制之下与格局之中,岿然坚守民族文化营垒,捷足先登世界文化高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演进与社会发展中,始终伴随着文化创新的弦歌与潮音,始终同伍于精神的拓进与文明的升萃,始终在坚韧的探求和不断的突破中创造着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与精神粹质。从杏坛到书院,这种灵活的教学体制和开放的学术精神,为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和优秀文化人才的如缕而至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经典文化论著和宏伟文化胜迹,其所涵寓的新睿智慧、改革思想与进取精神,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只有在拥有了创造型人才之后,才可能把文化创新从理念变为实践,才可能铸冶出文化的黄钟大吕。而真正的创新型的人才,特别是那些禀赋非凡的旷世奇才,往往却并不是用常规的方法所能够培养出来的。像达·芬奇,像爱因斯坦,像莎士比亚、曹雪芹、高尔基、鲁迅、齐白石、梅兰芳等,就不是任何大学、任何研究生院之类机构和形制所能造就的。杰出的创造型人才,是任何堪称鼎盛的文化时代所不可或缺的。缺了他们,也就缺了天才,缺了巨擘,缺了创新典范和领军人物。而任何杰出的创造型人才的孕育与成长,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就是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必须确保其不受压抑和嫉妒,必须使其有条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与才智。

    现在,汉语教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汉风”、“华流”、“中国热”,正在全球范围内日趋飙起、渐成热潮,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所大学都开设了汉语文化课。不仅日本、韩国、泰国等亚洲国家开设汉语文化教学的大、中、小学数量剧增,而且即使是在美国,汉语也成为继西班牙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在2002年至2004年间,美国派往中国的留学生人数竟有4737名之多。这说明,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景仪。何以如此呢?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文化在创新机制的支撑和创新精神的激励之下所形成的丰富、精粹而深邃的内容及其优美而娴雅的表现形式,毋庸置疑地代表了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思想与精神、道德与秩序、情操与智慧、理想与愿景。创新,不但赋予了中国文化以富赡而睿智的内容,而且也赋予了中国文化以恒久的魅力与长青的生命。我们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进行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化创新,无疑是具有完备的前提条件和强大的潜在优势的。

    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新的社会需求中进行文化创新,虽然有赖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虽然同样也有赖于对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汲取和融汇,但这决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能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次阶段性的探求、试验、凝结与聚敛。我们的最终目的惟在于创造改革开放时代的先进文化,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创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最具时代性和竞争力的优秀文化。这是历史的趋势,这是时代的呼唤,这也是人民大众的冀望与吁求。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在具有广度、深度、高度和精度的创新中完成这一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因为在现代条件下,文化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牵引力和内驱力,是综合国力和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和典范体现,同时又处于全球对峙、相互吞噬的激烈竞争之中。多样性并存的全球文化生态,其本质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充满考验与选择的竞争机制。在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任何一种文化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凸显自己的个性,形成自身的强势与优势。惟一的办法就是创新、创新、不断地创新,真正从创新中实现文化的变革与升华。

    既要创新,就不能是对传统文化的摹袭,不能是对域外文化的照搬,不能是对已有文化成果的冷饭重炒,不能是对前人创造履迹的亦步亦趋,而是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和一切优秀文化元素,紧密结合新的生活和新的时代的特点与需求,进行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个性化创造。只有这样个性化的创造,才是文化之生命力的源头,才是文化的强大魅力之所在。而这种个性化创造的本质,则就是对文化实现创新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丰硕文化成果的体现。这就是说,但凡我们要使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具有活力与魅力,并以之作用于社会和走俏于市场,乃至得以彪炳于时代和留驻于史册,我们就必须鼎力进行创新。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举凡成功的优秀的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其必然且必须都是进行创新并实现创新的优秀成果,都是令人耳目一新、难得一见的“这一个”。

    我们的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盲目、浮躁、趋利、袭“洋”、摹“古”等弊端的搅扰。这无疑是应当引起我们充分重视和高度警惕的。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时尚文化与“酷”一族、偶像文化与肆意狂欢、及时行乐族、行为文化与“快闪暴走族”、网络文化与博客、“Q”一族、星座文化与波波族、血型文化与漂一族、白领文化与月光族等, 需要加以熔铸、提升和引导的。我们要在自主创新中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上,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与改革实践,充分融汇时代精神与社会蕴涵,积极汲取域外优秀文化元素,大力进行自主的全面的具有本质意义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创新,始终把凸显和追求具有原创性、创意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作为我们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目标。

    这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文化创新中一定要着力处理好承传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吸收和融汇外来优秀文化的关系。一定要确立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主体地位,一定要始终不离开这个“根”,并坚持不断地在创新机制中充分运用一切优秀文化元素来涵养、丰富、护卫和发展这个“根”,使之不断地壮大起来,不断地抽出新芽、长出新叶、开出新花、结出新果。(艾斐)

 
 
 相关链接
· 国家财政税收配套政策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
· 科技部国资委共商六项措施推动骨干国企自主创新
· 中国激励自主创新跻身专利合作条约用户世界十强
· 我国两成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 开行向科技部提供500亿政策性贷款支持自主创新
· 财政部五大财税政策力促企业走上创新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