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 今日中国 中国概况 国家机构 政府机构 法律法规 政务要闻 公文公报 政务互动 政府建设 人事任免 新闻发布 部门服务
文 字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近几年,全球范围内的干旱、洪涝、严寒、酷暑等极端异常天气现象频频发生,而我们也发现,在我们面对一些重大气象灾害时,我们国家也已经有了有效的应对。有关专家认为,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的提高为开展有效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中国政府网的专访,就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您,郑局长。可以简单跟我们网友打个招呼。[06-05 09:00]
[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非常高兴今天和网友见面,我也很乐意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06-05 09:00]
[主持人]您是我们中国政府网的老朋友,做客过我们中国政府网的演播间,非常欢迎您。网友提出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挑一个。[06-05 09:04]
[网友 yjf]5月中旬,我国南方遭遇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袭击,部分地区受灾严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从报道中看到,气象部门提前发出了预警,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能否谈谈关于暴雨灾害的预警问题?比如发布、传播要求等等。[06-05 09:05]
[郑国光]现在暴雨灾害预警分几个时次,有的我们可以提前两天做暴雨的预警,大部分是提前一天做暴雨的预警。因为暴雨预报问题一直是世界难题,如果提前量很多,比如提前一天以上,要具体的暴雨这个落在何处,量级有多大,何时开始,预测非常难。[06-05 09:05]
[主持人]就是大家说的“天有不测风云”。[06-05 09:06]
[郑国光]现在提前24小时作出暴雨落区、量级、开始时间的预报,在世界上也就是平均20%-23%。实际上随着现在信息发布的快速,其实人们关注的,就是你能提前到什么时候更精确地预报暴雨的天气,它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预防。所以现在气象部门做暴雨的预报,除了常规的提前一天、两天做暴雨的预警,就是提醒大家在哪一个时间、哪一个区域,要引起重视。气象部门又作了提前12小时、提前6小时乃至提前3小时暴雨的预报预警,这样就能有效地采取措施避免暴雨的影响。[06-05 09:07]
[郑国光]从现在来看,我们提前6小时作出暴雨的预报预警,这个准确率就比提前24小时高得多。比如提前24小时要作出暴雨的预警,它的准确率可能也就是20%或者20%多一点,如果提前6小时作出暴雨预报预警的话,可能它的准确率是60%、70%,乃至更高。这样大家得到暴雨预警的信息就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06-05 09:10]
[主持人]因为暴雨有局地性和短期特点。[06-05 09:11]
[郑国光]对,暴雨的局地性特别强。比如最近发生在甘肃岷县暴雨引发的山洪,造成的人员伤亡。其实气象部门作出了预警,它的范围很小,最大降水量只有72毫米,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引发山洪灾害。作出预警以后也撤出了很多老百姓,如果暴雨预警提前3小时、提前6小时作出预警的话,就有足够的时间撤离人员,采取一些避灾的措施,可以大大减少人员的伤亡。[06-05 09:11]
[主持人]我们可能提前了6小时,准确率提高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老百姓怎么能够有效的获知这个信息?[06-05 09:13]
[郑国光]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怎么样提高暴雨预报信息的覆盖率,还有就是怎么提高暴雨发布预警的及时性。通过各种手段,把暴雨信息以及其他灾害信息能够传播给所有的人群,特别是易于受到灾害影响的人群当中。除了我们过去通过广播、电视,气象部门现在又在一些乡镇安装一些电子显示屏、一些大喇叭,还建立了乡村气象信息员,我们把一些信息直接传递到乡村信息员,由信息员通过各种手段,比如说敲锣,有的是大喇叭来转移人群。[06-05 09:14]
[郑国光]现在发现所谓土的手段还很有效。比如2010年在四川,就是因为有暴雨天气,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我们通过预警,通过乡村气象信息员,组织了大批人员疏散,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这就是最典型的一些例子。而且全国现在有49.5万乡村信息员,这支队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其实把这些信息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传给广大农民。[06-05 09:16]
[主持人]这是农民方面的。城市老百姓也非常关心,他们对城市大暴雨还是记忆犹新的。这位网友讲到,一些大城市也遭到了大暴雨的袭击,带来很严重的影响。天气预报是不是也在面临着挑战?怎么能从预报上让老百姓早知道,少受甚至不受损失。[06-05 09:17]
[郑国光]这也是现在气象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过去传统的观测时间、空间的密度都比较粗,所以我们做的预报也相对比较粗。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观测网的密度,包括时间密度、空间密度大大精细化了。同时要求气象工作者要作出更加准确、更加精细的预报。比如说北京,过去我们一天只发一次北京的预报。现在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特别是对城市安全运行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了,一天做出一次预报,北京这么大的城区作一次预报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要求更精细化、分城区,东城区还是西城区,海淀区还是朝阳区,让我们作更精细化的预报。[06-05 09:17]
[郑国光]再有,对一些灾害性天气要求我们做到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样的量级强度,可能影响的次生灾害,比如大风,要提出一些预警的建议和采取的措施。所以现在的预报不仅仅是过去常规的是晴还是温度多少的预报,现在更精细化,而且更具体到一种天气现象,具体到什么时候开始,具体到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预防,而且具体到政府、城市运行管理部门、社区、学校乃至企业、工地,都要把这些信息转告给他们,然后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避免气象灾害。[06-05 09:20]
[郑国光]我讲的是现代社会受天气的影响越来越敏感,可能过去一场气象现象造成的灾害很有限,但是现代社会不一样了。比如说一场大风对城市建筑、广告牌、建筑工地,乃至高层建筑,还有一些电信系统、高压线等影响很大,就是说一场大风来了,对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越来越大。2003年5月31号北京下了一场冰雹,一场冰雹使得8700多辆汽车被砸,好多建筑物的外墙玻璃被砸碎,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但是现在社会,同样一场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是非常大的。[06-05 09:21]
[郑国光]我再讲一个例子。2010年6月份,广东,一场暴雨导致一万多辆汽车被浸泡。可以想象,对财产的损失、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这就要求气象工作者要作出更加准确、更有针对性的预报。[06-05 09:23]
[郑国光]我再讲一个现代社会对气象预报准确性的要求。如果我们讲,今天北京有暴雨,我今天是出去呢还是不出去呢?我什么时候采取措施呢?我一天不干活了?如果暴雨发生在海淀区,那不影响到朝阳区的办事。如果我下午发生的暴雨,上午还可以办事。就是说现代生活,要求气象预报更加精细化、更准确。[06-05 09:24]
[主持人]大家还关心一个话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对于暴雨预警的水平是不是有差距?差距在哪儿?[06-05 09:25]
[郑国光]是有差距。但是反过来说,暴雨发生的国家也不是很普遍。比如欧洲,很少出现暴雨。比如美国,它也是暴雨多发的国家。像亚洲,特别是东亚和南亚,这些国家的暴雨是频发的。现在衡量暴雨准确率,可比性也就是说提前24小时作出暴雨的预报,这样的准确率,像美国这样的气象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它的暴雨准确率一般在22%—23%。我们国家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各地方不一样,各时间段也不一样,比如去年六七月份,湖北的暴雨准确率提前24小时可以达到40%,低的可能是10%,这就取决于天气变化的突发性。[06-05 09:25]
[郑国光]但是我们觉得,衡量暴雨预报准确率,就是当用户接到暴雨预警,他有足够的时间作出一些预防措施。比如提前6小时或者提前3小时,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得到暴雨预警信息的话,那我觉得暴雨预警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衡量一种天气现象的准确率,应该以提前多少量来衡量,他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灾害或者减少灾害。我也跟网友谈一下,我们现在的暴雨预报准确率,如果提前6小时,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60%-70%。[06-05 09:27]
[主持人]大家还非常关心一个话题,就是人工影响天气。我身边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天似下非下的时候,这个雨下来了,是不是人工干预的。[06-05 09:30]
[网友 星月神]前不久,第三次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请问会议取得了什么样的实质性成果?[06-05 09:31]
[网友 xuexi]如何看待人工影响天气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06-05 09:32]
[郑国光]云降水形成最起码有三个条件。水汽变成雨下到地面,首先要有水汽,没有水汽怎么形成雨呢?第二,怎么把水汽变成雨。我们说它必须要有向上抬升的运动,把这些水汽向高处抬升,气压低了,温度低了,水汽就饱和了,一饱和就变成雨下来了。但是还不够,云里面必须要有凝结核。所以人工降雨是利用水汽,然后是云的抬升,就是一定要有适合的量、适合大小的云凝结核加快水汽变成雨滴下到地面。所以我们打炮也好,飞机向云里播散凝结核,能够更有效地把水汽变成雨,我们叫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或者消雹,我们给云里提供大量的凝结核,使大的冰雹变成小的冰雹。[06-05 09:33]
[郑国光]还有就是人工消雾,通过一些方法把雾滴变成雨滴。这就是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还有就是奥运会、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人工消减雨的方法就是提前降雨,当大气里面的水汽或者云向重大活动区域活动的时候,我们把云打散或者提前降雨,使得在一些重大活动的场馆、区域不会产生降雨,这是消减雨。但这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才能消减雨。也不是说什么条件,我想下雨就下雨,必须有合适的气象条件,不能说呼风唤雨,大晴天说人工造雨。所以人工影响天气要有一定的条件,要用一些科学的手段。[06-05 09:36]
[郑国光]这次召开全国第三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它的主题就是怎么样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效益,就是我们怎么抓住有利于云降水的一些条件,尽可能地增加降雨。这次会议讨论了要进行区域协调,区域协调就是跨区域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因为天气不是按照行政区划分的,北京上游是河北,如果河北有适合的条件进行作业,有可能北京地区会增加降雨,这样就是跨区域进行人工增雨的作业,使人工增雨效益最大化,就是真正提高人工增雨的效益。提出要全国一盘棋,进行区域联合,上下联动,能够提高科学指挥人工增雨的作业。比如我有一些条件,但是还需要开发作业空域。所以人工影响天气怎么发挥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的作用,能够把空域指挥信息化,使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域的资源,同时确保安全,更好地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06-05 09:40]
[郑国光]这次人工影响天气会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我们过去更多地关注干旱需要增雨,其实真正到干旱季节,适合于人工影响天气条件的并不是很多。同时我国又是一个缺水国家,怎么样利用一些有利的条件增加降雨,我们就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比如说山区里面水汽很丰富,怎么样把山区的水汽有效地变成降雪,雪就是山区的固体水库,能够增加更多的水源,可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比如许多干旱季节,森林火险等级很高,如果在森林火险多发季节之前有合适的云雨条件,增加降雨,就可以明显降低森林草原的火险等级,雨降下来了,整个森林草原就潮湿了,火险等级就降低了。这就是把常规的抗旱增雨变成全年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特别是北方地区,西北、东北、华北这些缺水的地方,开展全年的人工增雨的作业,这就需要统筹跨区域的组织协调,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更多的可能增加降雨。[06-05 09:43]
[主持人]我看到很多网友都很关心在旱情出现的时候如何增加作业增雨,但是条件也是很苛刻的。[06-05 09:47]
[郑国光]有合适的条件才能增加降雨。[06-05 09:47]
[主持人]尤其这次会议上很突出的话题就是怎么样在平时就多布局。[06-05 09:48]
[网友 琉璃]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的意见》,其中强调了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06-05 09:48]
[郑国光]气象预报是把预报预警的信息转化为防御的具体措施,因为气象和各行各业密切相关,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的意见》,提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那部门怎么联动?就是各个部门对于不同的气象灾害,受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他们有他们一些特点或者特殊的情况,比如暴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那国土资源部门在什么样的暴雨强度或者持续时间下可能会引发哪些地区的滑坡泥石流,他们就要和气象部门联合联动起来,我们和国土资源部也建立了气象预警。就是在同一个天气条件下,分一些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等级做一些预报,这是有针对性的。比如和交通部门,当出现大气、地面结冰或者大风等时,他们有一些行业的预防灾害标准,和气象部门联动,发布一些预报预警。另外与水文、铁路、电力等30多个部门进行了合作联动。[06-05 09:49]
[郑国光]我们还建立了联络员的制度,就是每个部门和气象部门建立专门的机构,气象部门发布预警以后,我们及时给他们发布,而且建立了实时的信息交互系统。同时气象部门发出预警时提供一些措施的建议,这样相关部门结合他们的工作,对本部门进行一些防灾减灾的部署。[06-05 09:52]
[郑国光]除此以外,社会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老百姓怎么样实时得到这些气象信息,同时怎么样理解气象预报预警的信息,怎么样利用好预报预警的信息,采取一些预防的措施。一方面我们要把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更广的传到老百姓当中,比如给学生、农民、社区、工矿企业。同时要进行科普宣传,比如龙卷风来了,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比如雷电来了,你要采取什么防雷电的措施。社会参与就是让广大的老百姓能够得到气象信息,能够理解气象信息,能够利用好气象信息来防灾减灾,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国办的这个意见就是突出强调了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而且现在部门联动机制越来越完善,效果越来越好。当然气象部门还经常召开各部门联络员会议,就是对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怎么加强针对性,怎么加强时效性,广泛的听取一些意见,使我们的预报预警信息更有针对性,更有可用性。[06-05 09:56]
[主持人]有网友说,这几年气象局的服务越来越周到,气象预警信息越来越及时,我们的收成都越来越好了。这和各个部门的联动和气象信息发布及时也是有关系的。[06-05 09:58]
[郑国光]中国气象局和农业部,各级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合作、信息共享的关系,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合作非常紧密。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些防灾减灾的信息、农产品的信息、农业生产安排建议的信息。中央电视台7频道还给农民办了一些农业气象的节目,对农时安排、生产提出一些建议。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通过培训信息员队伍为农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一些服务,包括农时的安排。[06-05 09:59]
[主持人]和您的聊天当中我感到气象科普知识面对老百姓非常重视。在您的长期努力和强烈呼吁之下,气象科普知识列入到教育部中小学义务教学当中,为什么这么重视科普?[06-05 10:00]
[郑国光]因为气象服务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我们怎么把气象信息通俗化,让老百姓听得懂,用得着,安排好自己的生产生活,怎么样预防避免损失受灾,这就是科普问题。比如沙尘暴来了,你应该怎么办。雷电天气来了,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比如台风来了,你应该怎么预防。我们经常发现,雷电天气下,你就不能站在树下,不能到野外去。如果不知道,你到树下躲躲雨,那就容易造成伤害。台风有个台风眼,台风眼是风平浪静的,但是台风眼一过,马上就是强风。经常说台风来了,台风眼到了,上面太阳出来了,但是台风几公里大小,一过来以后,强风马上来了,躲都躲不及,经常造成人员伤亡。所以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科普知识。[06-05 10:00]
[郑国光]比如沙尘暴到了,有的是小学生走在路上或者农民在地里干活,经常被强风吹到河里去,如果找一个低洼的地方避风或者抱着一棵树,那就会避免伤亡。所以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还是要让老百姓知道,怎么样利用气象信息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进行避灾救险。[06-05 10:03]
[主持人]我们可以看到您在工作这么忙的工作中,作为气象局局长还都到老百姓当中进行科普宣传。[06-05 10:05]
[郑国光]科普很重要,因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怎么样利用这些信息安排好日常的生产生活,怎么样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避险。既然我们为老百姓服务,我们就希望这样的气象服务效益最大化。所以气象工作者不仅仅要发出预报,要让更多的人利用好这个预报,这才能发挥气象的效益。所以科普工作是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发挥气象服务效益的重要途径、重要手段。所以重视气象科普教育也是气象部门提高服务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作为气象局长,从提高气象服务的角度重视气象科普工作是应该的。所以我们还要大力推进气象科普工作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车厢。因为科普工作不是一阵子,它要坚持下去,特别是从中小学抓起。[06-05 10:05]
[主持人]不是说台风来了我才重视这个问题,而是平时就要灌输这个思想。[06-05 10:06]
[郑国光]科普也发挥了些重要作用。比如2007年重庆一个小学因为一场雷击,当场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30几名小学生受伤。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和教育部、国务院应急办向全国42万所中小学发防雷减灾的教育,和发展改革委及地方政府合作,对中小学的防雷设施进行排查,帮助建设一些防雷设施。所以2008年到现在,没有一起雷击造成中小学生伤亡。[06-05 10:07]
[主持人]人工增雨有利弊,那您怎么看?[06-05 10:09]
[郑国光]每年下落到中国大陆表面上的水有多少呢?有6.1万亿方,有80%多的水汽要流出中国,这是一个大数。现在人工增雨只能是有限的,比如增加降雨效率10%-15%。所以全年人工增雨大概是500亿方,是水汽量的0.2%、0.3%,所以利用空中的水资源非常有限。其实人工增雨使得水汽转化为降雨效率加快。从水汽循环来看,一个是外循环,就是大气环流,把水汽绕着地球转。如果雨季来了,南海季风,从南海、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到内陆地区,比如长江中下游,可能会发生雷雨、暴雨,这是水汽的外循环。还有一个就是水汽的内循环。地面有水分蒸发到空中,形成内循环。对我们国家,真正影响比较大的还是外循环,外循环的水分占到内循环水分的90%-95%。所以影响天气,你影响不了大范围的外循环,能形成大降雨的还是外循环,所以人工增雨影响力还很小。[06-05 10:09]
[主持人]我看了很多网友的问题,他们有的说大面上影响不大,本来这个雨应该在这个地方,然后换到另外一个地区了,这对自然环境不会产生影响了,他们有这样的疑问。[06-05 10:13]
[郑国光]人工增雨可能会影响到降雨的再分布,科学家也在研究。但是现在是增加降雨,这种影响,就是一个地方的增雨对另外一个地方的降雨影响,这个影响还是很小的。网友说你播散那么多碘化银,对环境肯定有影响。我也利用机会跟网友科普一下。实际上为什么用碘化银作催化剂,因为它的结构和云里面有些小冰晶的结构是一样的,一克碘化银可以产生大概10的10次方到13次方的冰晶凝结核。全国一年消耗80万发炮弹,10万发的火箭弹,一颗炮弹一克碘化银,全国大概要用90万发的炮弹和火箭弹,大概需要碘化银是多少呢?不到一吨。大概500万平方公里分布不到一吨的碘化银,换算成银,可能就是200公斤到300公斤,分布在500万平方公里。其实大气中也存在着很多银离子,这些碘化银的含量分布在一个地区,它的含量是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大概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且好多碘化银是变成雨水冲走了。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对北京市降水碘化银包括银离子的一些分析表明,它的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和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说明碘化银影响环境是微乎其微。[06-05 10:13]
[郑国光]有的催化剂用的是干冰,干冰是把云里的一些水滴瞬间变成冰晶,冰晶就可以变成冰核了。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还有一个就是液氮,冰点温度是零下180度,它也是冷却剂,大气里面的78%里就是氮气,所以它是大气里面自然的气体,何况我们这种播散,量还是比较小的。从这些分析来看,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请网友放心。[06-05 10:18]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国家各个省市在人工影响天气水平有没有什么不一样?[06-05 10:21]
[郑国光]中国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和方法是一样的,现在主要是用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飞机,飞机入云进行催化剂的播撒。第二是用三七高炮,把炮弹打到云里爆炸进行播撒。第三种方式是火箭,通过火箭弹到云里播散催化剂。第四种方法是在地面,但是要一些好的条件,把碘化银通过气流带到云里。国际上也是这几种方法,从方法上来说,我们和国际上是同样的,只不过用的炮弹、火箭弹都是自己研制的。[06-05 10:22]
[郑国光]从科学水平来说,要把握好云里面的有利条件、有利的作业时机。现在全国气象部门用雷达来观测云里面的结构,哪个部位、什么时候最适合播撒,效益最大,全国除了常规新一代的多普勒雷达,我们作为人工增雨防雹的雷达大概是250几部,指挥覆盖面达到90%,就是用它来指挥作业。另外我们还通过飞机,飞机上有一些观测仪器,看云里的情况怎么样,应该播撒多少量,在什么部位播撒。同时雨下来以后还得评估,所以地面有很多雨量站,比如说现在全国有34000多个雨量站,通过下雨进行效果评估。应该说过去的十年里面,我们的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手段、水平稳步上升,我想在未来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我们一要再改进我们的作业手段,使我们的作业手段更科学化、定量化,二是提高我们对适合作业云的研究,减少盲目性,提高科学性。[06-05 10:24]
[主持人]网友对您的观点和建议非常感兴趣。[06-05 10:27]
[网友 456]不久前您在中国农业大学“名家论坛”做了一场关于粮食安全与气象保障服务的报告,其中谈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何将不利转化为有利是广大气象工作者和农业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都有所认识,您能否再谈谈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您对将"不利"转化为"有利"有哪些建议?[06-05 10:27]
[郑国光]过去很多关心气候变暖对农业影响不利的多一点,其实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气候变暖影响大气里面的热量资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作物的生产,有些地方本来可以一年一季的,它可以合理安排一年两季。比如东北地区,从50年代以来,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所以水稻种植面积可以往北移,一直可以到伊春,可以到一些很高的纬度。比如玉米、大豆产区也北移,一北移,一些高产、稳产的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另外热量改善,温度升高了,低温冷害也减少了。所以过去讲每年冬季,东北最关心的是霜冻,霜冻一来了以后,粮食就停止生产了,所以霜冻退后了。所以由一季变成两季,就是生产有利的一面。我们有个科学家讲,上个世纪70年代和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东北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当然有些是科学技术的手段,他们讲70%通过我们改良品种、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产量。其中还有一个就是气候变暖,使种植布局、种植制度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所以使粮食翻了一番。[06-05 10:28]
[郑国光]我们这边有很多数据,包括我们国家水稻、小麦、玉米,生长期都在延长,所以大大增加了产量。但是也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受气候变暖影响不利的一面,因为气候变暖以后,作物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这个影响还是加大的。另外,有些农作物的产量布局,本来可以补种的,由于气候变暖,要做一些适当调整。还有就是病虫害,因为温度高了,病虫害发生的频率也会加大。所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强了。所以怎么样推动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合理地调整生产布局、耕作制度,把不利的一面化成有利的一面,这将是摆在气象工作者和农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任务,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进行一些合作,推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保证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其实还是很有成效的。包括什么时候灌水、浇水,我们要加强气象监测预测。什么时候霜冻要来了,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避免霜冻的影响。[06-05 10:32]
[主持人]您讲到很多关于气候变暖以后我们如何应对。我看了很多网友的问题,他们很关注一个事,能不能借此机会问您一下。那气候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因为欧洲现在严寒的影响。[06-05 10:35]
[郑国光]我们讲的全球气候变暖是衡量整个地球平均的状况,讲气候变暖是有一个时间尺度的。比如说这个地方气候状况怎么样,按照气象的统一标准,它有一个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号使用的气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气候值。所以全球气候变暖是讲全球的气候变化的趋势。可以看到,从上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是上升的,而这种上升不能说哪一年下来了气候变冷了,它要看一个趋势,这种气候变暖是波动式的上升。我今天没有带图,带图可以看到,它是波动式上升。就是有的年份高一点,有的年份低一点,但是趋势是上升的。所以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全球气温上升0.6℃左右,这是一个趋势。[06-05 10:35]
[郑国光]这是全球的状况,但是全球变暖有三个特征:第一,北半球升温的速度明显高于南半球,大概是两倍于南半球。过去一百年,全球气温上升0.74℃,但是北半球超过1.1℃。第二,上半年的升温明显高于下半年。中国气温经常是北方温度高于南方。第三,陆地增温明显高于海洋。我跟网友讲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因为某时某地的温度下降了,就说全球温度变冷了。过去的这个冬天,欧洲遇到了极寒天气,那这也是局部的。但是你没有想到,美国、加拿大温度明显偏高。我们国家北方温度明显偏低,但是云南、青藏高原、东南亚温度是偏高的。在欧洲极寒天气的同时,南美温度是偏高的。全球一平均起来,还是偏高的。我们经常会被一个地方、一段时间内的现象把全球整体的现象给掩盖了,所以有的时候就会误判。说进入小冰期了,进入小冰期是需要几百年来衡量的。说哪个地方遇到了极寒天气就说进入小冰期了,这个讲法还是不太科学的,还是要看趋势。[06-05 10:37]
[郑国光]我在这里讲的是,现在科学界、社会对全球变暖是自然造成的还是人类造成的,争议很大,我觉得这种争议还会持续下去,科学认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但是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作为公民,一定要认识到,变暖这种趋势是一种事实,怎么样适应这种变暖,如果说变暖我不相信,你不主动适应,那最后受影响的还是你本人和你这个国家。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气候变化问题,当然我们要想一些办法来减缓这种变暖,比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比如农业也要适应气候变化,才能保证粮食稳产高产。比如现在极端天气见多了,我们要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适当提高防灾减灾的标准,避免减少灾害的影响。所以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包括这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来,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增强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这具有很深的含义。我们一定要正视气候变暖这个事实,同时还要继续加强气候变化的一些研究,采取主动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06-05 10:40]
[郑国光]有些网友认为,反正气候变暖是不是事实,科学家还在争论,我们宁信其有,我们要适应它,同时减缓气候变暖也是和我们现在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是一致的。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怎么样保护环境,怎么样利用好有限的地球资源,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公民的责任,这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要理解中央提出来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减少资源消耗,保护好人类生存环境等的一些深层次含义。[06-05 10:43]
[主持人]刚才说到您特别重视气象科普。气象局有一个很亮点的工作就是气象微博。您对气象微博的看法以及下一步有什么样的打算?[06-05 10:45]
[郑国光]随着现代社会的推进,网络越来越普遍、大众化。现在网民通过一些微博得到更多的信息,包括气象信息,也通过一些微博能够了解他想了解的一些事情。比如说一些气象现象,要进行气象的科普。气象微博的发展是一个趋势,所以我们气象部门非常正确地对待气象微博问题。比如广东省开通了微博,现在微博人数越来越多,点击率已经超过一千万,气象微博的粉丝已经超过700万。所以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微博这个平台来传播气象知识,进行气象科普的宣传。我对微博参与的比较多,也通过网络听取网民对气象工作,特别是对我本人工作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在人民网、新华网以及中国气象局网,我们都设立了专门的网页搜集信息。气象部门还设立了“400电话系统”,网民也可以通过电话给我们气象工作,特别是预报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也希望网民对改进气象服务,特别是气象信息的传播、发布,包括气象科普问题等提出更多好的建议和意见,使我们不断改进气象工作,我也愿意和网民交朋友。[06-05 10:46]
[主持人]说到这个问题,网友平时也特别关注您的一举一动,现在网民也越来越关注气象。我看到很多网民问到这个问题,今天要下雨,我可能调整一下我的出行计划。他们也要想知道郑局长,您每天得到气象信息的时候,您第一反应是什么?[06-05 10:50]
[郑国光]我每天都要定时收看气象信息,我要与有关省的气象局局长进行电话沟通询问气象预报的情况、气象灾害的情况。这些年,我们一直把公共气象服务作为气象服务的一个重点,把老百姓对气象服务满不满意作为我们气象工作的最高标准,为老百姓提供更个性化、更准确的、更有用的气象预报和气象信息服务。[06-05 10:51]
[郑国光]这些年来,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中国天气网,现在点击率很高,有的一天超过2万人次,包括电子气象预报,频次越来越高。我们还有各种广播,比如交通广播电台和其他广播电台、气象小灵通等。另外,我们在主要的公共场所有一些电子显示屏,现在有1.3亿的手机用户,同时农村大喇叭超过十万个,还有一些农村电子显示屏。通过各种方法,建立一些科普园地进行科普宣传,联合教育部、广电部门进行更多的科普宣传。同时也和一些专业的气象广播电台合作,进行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我们力争到2015年,气象信息覆盖面能够达到95%,消除气象发布的盲区,让老百姓能够方便及时地收到气象信息。同时还要注重预报预警信息的通俗化,我们经常听到说气象预报太专业,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太宏观,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们现在要把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通俗化作为气象工作的核心业务抓好。[06-05 10:55]
[郑国光]同时,人类对大气的认识水平还达不到对每一种过程、每一种预报百分之百准确,但是气象工作者肯定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尽力把预报做的更细,使得老百姓更满意。去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了,老百姓对气象预报服务的满意度是85.7%,这是大家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但是也有很多期望。我想通过气象工作者的努力,在2015年,老百姓对我们气象满意度至少在88%,再上升两到三个百分点。我也希望网民们理解、支持和关心气象工作,我们会做好的。[06-05 11:00]
[主持人]非常感谢郑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也非常感谢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再见。[06-05 11:02]